樂樂的眉宇間凝聚著難以掩飾的怒意,她低語道:“李光畢此舉,實乃荒謬至極!怎可將麾下將士的鮮血與生命,視作草芥般輕易拋灑?與梁軍賀瑰部的那場死戰,萬餘英勇的東北軍將士,竟因此隕落,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
於樂聞言,眼中閃過一抹憂慮之色,他緩緩搖頭,聲音裏帶著幾分沉重與無奈:“樂樂,你言之有理,但此中曲折,遠非表麵那般簡單。分兵之策,實乃大忌,李光畢此舉,分明是對敵情之輕忽,過於自信以致誤判。戰場之上,勝敗乃兵家常事,然最令人憂慮的,是他若不能從此次挫敗中汲取教訓,重振旗鼓,恐怕未來的路,將更加崎嶇難行。”
他頓了頓,目光望向遠方,似是在思量更深遠的布局,又似在為整個戰局而憂慮:“我等雖心急如焚,卻也不可貿然行事。羅士信為主帥,我等需謹守本分,以智謀輔之,而非直接幹預。但願他能洞察此中利害,引領我軍走出困境,重振旗鼓。”
“哥,我們何不嚐試與蜀、吳、後安等勢力攜手,共謀伐梁大計?如此一來,梁國所承受的壓力必將倍增,我方的征途亦能得以緩解,豈不是兩全其美之策?”樂樂的策略思維仿佛一夜之間躍上了新的台階,讓於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欣慰。
“你的心思細膩,確是進步顯著。”於樂輕撫著胡須,眼中滿是讚許,“我已暗中遣使,穿越千山萬水,前往那煙雨朦朧的江南與雲霧繚繞的川蜀之地,傳達結盟之意。然而,世事難料,你我都深知那片土地上的人們,性情溫婉,偏愛安逸,對於刀光劍影的征戰,他們或許缺乏那份決絕與勇氣。故而,此番努力,雖懷希望,卻也不得不做好最壞的打算。”
......
六月盛夏,天地間仿佛被一層熾熱的金輝所籠罩,王彥章率麾下精銳,跨越滔滔汶水,如蛟龍出海,直指鄆州城下,誓要一雪前恥。然而,命運之輪悄然轉動,東北軍如鐵壁銅牆,屹立不倒,以雷霆萬鈞之勢,將梁軍鋒芒盡數挫敗。王彥章無奈,隻得鳴金收兵,率領殘部,黯然退守中都縣,夜幕之下,殘陽如血,映照著他們疲憊而堅毅的身影。
轉瞬七月,暑氣更盛,郭汾陽率大軍破中都之堅,勢如破竹。戰場上,刀光劍影交織,王彥章、張漢傑、劉嗣彬等梁軍棟梁,或英勇戰死,或淪為階下囚,命喪黃泉,一時之間,梁軍士氣低落至穀底。曹州城破,郭軍更是乘勝追擊,如入無人之境,直指大梁心髒——汴州。
......
”大帥,我...我心中有愧,不僅愧對您的厚望,更深深愧對那些隨我征戰的東北軍鐵血兒郎們。是我,一時貪念戰功,貿然挺進,忽視了敵人的狡詐與強大,更因輕敵之心,分兵之策,致使無數英勇之士魂斷沙場,此痛此恨,如錐刺心!“李光畢的聲音顫抖,淚水如斷線之珠,滾滾而落,他俯身跪拜,情緒幾近崩潰。
羅士信見狀,眼神中滿是慈愛與痛惜,他緩緩伸出手,如同撫慰受傷幼獸般輕撫過李光畢散亂的發絲,語氣中滿是滄桑與智慧:“光畢啊,世間戰事,勝敗乃兵家常事,無有常勝不敗之神話。真正的將才,是在每一次挫敗的灰燼中,汲取教訓,砥礪意誌,於未來的烽火中,以更加堅韌不拔之姿,重振旗鼓,最終擊潰那看似不可一世的強敵。今日之敗,非你一人之過,而是我們共同麵對的挑戰。記住,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戰的勇氣與決心。”
言罷,羅士信的目光穿透淚水與陰霾,仿佛看到了未來勝利的曙光,那份沉穩與堅定,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也給了李光畢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
中都失,王彥章等棟梁皆亡的消息如驚雷般炸響在汴州城內,朱友貞聞訊,麵色煞白,如墜冰窖。他急召滿朝文武,大殿之上,群臣麵麵相覷,皆是束手無策之態。朱友貞心焦如焚,日夜以淚洗麵,悔恨與恐懼交織心頭,無人能解其憂。
絕望之際,他憶起朝中老臣敬翔,此人智計無雙,曾數次助他化險為夷。於是,朱友貞親自召見敬翔,淚眼婆娑,祈求退敵良策。敬翔望著昔日英主如今竟落得如此境地,心中五味雜陳,一番痛陳利弊後,言辭犀利地指出朱友貞在用人上的種種過失,字字如針,句句見血。然而,在責備之餘,敬翔亦流露出對國家的深沉憂慮,他深知,即便此刻言辭再犀利,也無法立即扭轉乾坤,但求能喚醒君王心中那份未泯的鬥誌。隨後歸家自盡而亡!
此情此景,仿佛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每一筆都蘊含著無盡的滄桑與悲壯,讓人不禁感歎:亂世之中,英雄末路,王朝更迭,皆是天命所歸,人力難違。
在老臣敬翔以身殉國之後,梁國汴州的天空似乎都籠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昔日繁華的城池,此刻卻人心惶惶,如同秋風中搖曳的枯葉,隨時可能散落四方。臣子們的心,隨著這位智者的隕落而失去了方向,他們或悄然離去,或暗自盤算,隻願逃離這即將傾覆的舟船。
更為驚人的是,那象征著皇權至高無上的傳國玉璽,竟也在一夜之間不翼而飛,仿佛連天命都在這動蕩之時選擇了沉默與逃避。玉璽的失竊,如同在梁國的心髒上狠狠劃下了一道裂痕,不僅讓朝野震動,更讓本就風雨飄搖的國勢雪上加霜。
而守城的將士們,昔日裏那份誓死守衛疆土的豪情,也在這一連串的變故中漸漸消磨。有的偷偷開了小差,趁著夜色掩護,踏上了未知的逃亡之路;有的則麵露猶豫,心中那份忠誠與生存的渴望激烈交鋒,卻最終難敵現實的殘酷。
整個汴州城,仿佛被一層無形的恐懼所籠罩,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不安與迷茫。昔日輝煌的梁國,如今卻如一座孤島,孤立無援,在曆史的洪流中搖搖欲墜,等待著未知的命運。
眾叛親離之際,朱友貞孤立無援,眼中滿是對未來的絕望與不甘。他緩緩轉身,目光深邃地望向身旁忠誠的都指揮使皇甫麟,聲音低沉而決絕:“於氏一族,此番來勢洶洶,誓為安國雪恥,已成我梁朝心頭大患,不共戴天。我朱友貞,豈能屈膝投降,任人宰割?與其坐以待斃,辱沒先祖基業,不如你將我一了百了,讓我保留最後一份尊嚴。”
皇甫麟聞言,臉色驟變,雙膝微曲,聲音顫抖中帶著堅定:“陛下此言差矣,臣生是陛下之臣,死亦陛下之鬼,怎敢有絲毫忤逆之心,更遑論加害陛下!臣願以性命相護,誓死追隨陛下左右。”
朱友貞苦笑,眼中閃過一絲悲涼:“你若不殺我,莫非是要將我拱手讓與那姓於的?讓我成為亡國之君,遺臭萬年?”
此言一出,空氣仿佛凝固。皇甫麟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自己已陷入兩難之境。最終,他猛地拔出腰間佩劍,劍光如寒月,映照著他堅毅的臉龐。然而,這劍尖並未指向朱友貞,而是對準了自己的胸膛。
“陛下,臣願以死明誌,此生此世,絕無二心!”言罷,劍光一閃,卻未真正落下。
朱友貞說:“我和你一起死!”說著,握住皇甫麟手中的劍柄,橫劍往自己頸項一揮,血流如注,倒地死去。皇甫麟隨後也哭著自刎而死。
五日後,晨光初破黎明的帷幔,李光畢與郭汾陽兩軍浩浩蕩蕩匯聚於汴州城下。城門在晨曦中緩緩開啟,非是迎戰之姿,而是守軍心灰意冷,甘願獻上這座曾經堅不可摧的城池,以示臣服。梁朝的輝煌,在這一刻,悄然落幕。
於樂下令妥善安葬故梁帝朱友貞,其遺體被賦予最後的尊嚴,首級則被小心翼翼地封存於太社之中,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曆史更迭的見證。
隨後,他揮劍決雲,命下嚴懲。趙岩、張漢倫、李振等一眾梁朝重臣,昔日權傾一時,今朝卻難逃命運的審判,被一一處決,其罪行隨著生命的消逝,化為曆史塵埃中的一聲輕歎。
緊接著,一場浩大的變革席卷而來。梁朝的宗廟,那些曾經象征著皇權與榮耀的殿堂,在工匠們的鐵錘與火焰中轟然倒塌,化為廢墟一片,象征著舊時代的徹底終結。
更甚者,於樂還下令追廢朱炆、朱友貞二人為庶民,這一舉措,不僅是對他們帝王身份的剝奪,更是對梁朝過往一切榮耀與罪孽的徹底清算。從此,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被曆史洪流淹沒的普通人,隻餘下史書上的幾行文字,供後人評說。
於樂聞言,眼中閃過一抹憂慮之色,他緩緩搖頭,聲音裏帶著幾分沉重與無奈:“樂樂,你言之有理,但此中曲折,遠非表麵那般簡單。分兵之策,實乃大忌,李光畢此舉,分明是對敵情之輕忽,過於自信以致誤判。戰場之上,勝敗乃兵家常事,然最令人憂慮的,是他若不能從此次挫敗中汲取教訓,重振旗鼓,恐怕未來的路,將更加崎嶇難行。”
他頓了頓,目光望向遠方,似是在思量更深遠的布局,又似在為整個戰局而憂慮:“我等雖心急如焚,卻也不可貿然行事。羅士信為主帥,我等需謹守本分,以智謀輔之,而非直接幹預。但願他能洞察此中利害,引領我軍走出困境,重振旗鼓。”
“哥,我們何不嚐試與蜀、吳、後安等勢力攜手,共謀伐梁大計?如此一來,梁國所承受的壓力必將倍增,我方的征途亦能得以緩解,豈不是兩全其美之策?”樂樂的策略思維仿佛一夜之間躍上了新的台階,讓於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欣慰。
“你的心思細膩,確是進步顯著。”於樂輕撫著胡須,眼中滿是讚許,“我已暗中遣使,穿越千山萬水,前往那煙雨朦朧的江南與雲霧繚繞的川蜀之地,傳達結盟之意。然而,世事難料,你我都深知那片土地上的人們,性情溫婉,偏愛安逸,對於刀光劍影的征戰,他們或許缺乏那份決絕與勇氣。故而,此番努力,雖懷希望,卻也不得不做好最壞的打算。”
......
六月盛夏,天地間仿佛被一層熾熱的金輝所籠罩,王彥章率麾下精銳,跨越滔滔汶水,如蛟龍出海,直指鄆州城下,誓要一雪前恥。然而,命運之輪悄然轉動,東北軍如鐵壁銅牆,屹立不倒,以雷霆萬鈞之勢,將梁軍鋒芒盡數挫敗。王彥章無奈,隻得鳴金收兵,率領殘部,黯然退守中都縣,夜幕之下,殘陽如血,映照著他們疲憊而堅毅的身影。
轉瞬七月,暑氣更盛,郭汾陽率大軍破中都之堅,勢如破竹。戰場上,刀光劍影交織,王彥章、張漢傑、劉嗣彬等梁軍棟梁,或英勇戰死,或淪為階下囚,命喪黃泉,一時之間,梁軍士氣低落至穀底。曹州城破,郭軍更是乘勝追擊,如入無人之境,直指大梁心髒——汴州。
......
”大帥,我...我心中有愧,不僅愧對您的厚望,更深深愧對那些隨我征戰的東北軍鐵血兒郎們。是我,一時貪念戰功,貿然挺進,忽視了敵人的狡詐與強大,更因輕敵之心,分兵之策,致使無數英勇之士魂斷沙場,此痛此恨,如錐刺心!“李光畢的聲音顫抖,淚水如斷線之珠,滾滾而落,他俯身跪拜,情緒幾近崩潰。
羅士信見狀,眼神中滿是慈愛與痛惜,他緩緩伸出手,如同撫慰受傷幼獸般輕撫過李光畢散亂的發絲,語氣中滿是滄桑與智慧:“光畢啊,世間戰事,勝敗乃兵家常事,無有常勝不敗之神話。真正的將才,是在每一次挫敗的灰燼中,汲取教訓,砥礪意誌,於未來的烽火中,以更加堅韌不拔之姿,重振旗鼓,最終擊潰那看似不可一世的強敵。今日之敗,非你一人之過,而是我們共同麵對的挑戰。記住,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戰的勇氣與決心。”
言罷,羅士信的目光穿透淚水與陰霾,仿佛看到了未來勝利的曙光,那份沉穩與堅定,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也給了李光畢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
中都失,王彥章等棟梁皆亡的消息如驚雷般炸響在汴州城內,朱友貞聞訊,麵色煞白,如墜冰窖。他急召滿朝文武,大殿之上,群臣麵麵相覷,皆是束手無策之態。朱友貞心焦如焚,日夜以淚洗麵,悔恨與恐懼交織心頭,無人能解其憂。
絕望之際,他憶起朝中老臣敬翔,此人智計無雙,曾數次助他化險為夷。於是,朱友貞親自召見敬翔,淚眼婆娑,祈求退敵良策。敬翔望著昔日英主如今竟落得如此境地,心中五味雜陳,一番痛陳利弊後,言辭犀利地指出朱友貞在用人上的種種過失,字字如針,句句見血。然而,在責備之餘,敬翔亦流露出對國家的深沉憂慮,他深知,即便此刻言辭再犀利,也無法立即扭轉乾坤,但求能喚醒君王心中那份未泯的鬥誌。隨後歸家自盡而亡!
此情此景,仿佛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每一筆都蘊含著無盡的滄桑與悲壯,讓人不禁感歎:亂世之中,英雄末路,王朝更迭,皆是天命所歸,人力難違。
在老臣敬翔以身殉國之後,梁國汴州的天空似乎都籠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昔日繁華的城池,此刻卻人心惶惶,如同秋風中搖曳的枯葉,隨時可能散落四方。臣子們的心,隨著這位智者的隕落而失去了方向,他們或悄然離去,或暗自盤算,隻願逃離這即將傾覆的舟船。
更為驚人的是,那象征著皇權至高無上的傳國玉璽,竟也在一夜之間不翼而飛,仿佛連天命都在這動蕩之時選擇了沉默與逃避。玉璽的失竊,如同在梁國的心髒上狠狠劃下了一道裂痕,不僅讓朝野震動,更讓本就風雨飄搖的國勢雪上加霜。
而守城的將士們,昔日裏那份誓死守衛疆土的豪情,也在這一連串的變故中漸漸消磨。有的偷偷開了小差,趁著夜色掩護,踏上了未知的逃亡之路;有的則麵露猶豫,心中那份忠誠與生存的渴望激烈交鋒,卻最終難敵現實的殘酷。
整個汴州城,仿佛被一層無形的恐懼所籠罩,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不安與迷茫。昔日輝煌的梁國,如今卻如一座孤島,孤立無援,在曆史的洪流中搖搖欲墜,等待著未知的命運。
眾叛親離之際,朱友貞孤立無援,眼中滿是對未來的絕望與不甘。他緩緩轉身,目光深邃地望向身旁忠誠的都指揮使皇甫麟,聲音低沉而決絕:“於氏一族,此番來勢洶洶,誓為安國雪恥,已成我梁朝心頭大患,不共戴天。我朱友貞,豈能屈膝投降,任人宰割?與其坐以待斃,辱沒先祖基業,不如你將我一了百了,讓我保留最後一份尊嚴。”
皇甫麟聞言,臉色驟變,雙膝微曲,聲音顫抖中帶著堅定:“陛下此言差矣,臣生是陛下之臣,死亦陛下之鬼,怎敢有絲毫忤逆之心,更遑論加害陛下!臣願以性命相護,誓死追隨陛下左右。”
朱友貞苦笑,眼中閃過一絲悲涼:“你若不殺我,莫非是要將我拱手讓與那姓於的?讓我成為亡國之君,遺臭萬年?”
此言一出,空氣仿佛凝固。皇甫麟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自己已陷入兩難之境。最終,他猛地拔出腰間佩劍,劍光如寒月,映照著他堅毅的臉龐。然而,這劍尖並未指向朱友貞,而是對準了自己的胸膛。
“陛下,臣願以死明誌,此生此世,絕無二心!”言罷,劍光一閃,卻未真正落下。
朱友貞說:“我和你一起死!”說著,握住皇甫麟手中的劍柄,橫劍往自己頸項一揮,血流如注,倒地死去。皇甫麟隨後也哭著自刎而死。
五日後,晨光初破黎明的帷幔,李光畢與郭汾陽兩軍浩浩蕩蕩匯聚於汴州城下。城門在晨曦中緩緩開啟,非是迎戰之姿,而是守軍心灰意冷,甘願獻上這座曾經堅不可摧的城池,以示臣服。梁朝的輝煌,在這一刻,悄然落幕。
於樂下令妥善安葬故梁帝朱友貞,其遺體被賦予最後的尊嚴,首級則被小心翼翼地封存於太社之中,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曆史更迭的見證。
隨後,他揮劍決雲,命下嚴懲。趙岩、張漢倫、李振等一眾梁朝重臣,昔日權傾一時,今朝卻難逃命運的審判,被一一處決,其罪行隨著生命的消逝,化為曆史塵埃中的一聲輕歎。
緊接著,一場浩大的變革席卷而來。梁朝的宗廟,那些曾經象征著皇權與榮耀的殿堂,在工匠們的鐵錘與火焰中轟然倒塌,化為廢墟一片,象征著舊時代的徹底終結。
更甚者,於樂還下令追廢朱炆、朱友貞二人為庶民,這一舉措,不僅是對他們帝王身份的剝奪,更是對梁朝過往一切榮耀與罪孽的徹底清算。從此,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被曆史洪流淹沒的普通人,隻餘下史書上的幾行文字,供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