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八年八月,高駢麾下驍將張璘,領一腔豪情,揮師渡江,猶如利刃破曉,直指江南腹地。黃焯之軍,屢戰屢敗,士氣低迷,終是退守饒州古城,以圖喘息。然張璘勢如破竹,未給敵手絲毫喘息之機,轉眼已是九月金秋,黃焯軍再次被迫退讓,信州城門緊閉,成了他們最後的防線。


    此時,北方戰雲密布,諸道大軍壓境淮南,張璘乘勝追擊,氣勢洶洶,猶如狂風卷浪,誓要將叛軍一舉蕩平。而信州城內,卻遭逢天災,疫病悄然蔓延,叛軍士卒接連倒下,昔日雄師,此刻滿目瘡痍,元氣近乎耗盡。


    絕境之中,黃焯展現出了非凡的智謀與膽識。他先是暗施妙計,以重金為餌,賄賂張璘,使得這位勇將的鋒芒暫時收斂,進軍步伐不由自主地放緩了幾分。同時,黃焯又親筆修書一封,言辭懇切,向高駢表達了“歸降”之意,字裏行間,盡顯無奈與誠意,實則暗藏殺機,欲借此機會重振旗鼓。


    高駢身為一方統帥,卻未能識破黃焯這精妙絕倫的緩兵之計,誤以為叛軍已窮途末路,投降乃是遲早之事,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即將大獲全勝的喜悅與自豪。殊不知,這恰恰步入了黃焯精心布置的局中,為叛軍爭取到了寶貴的喘息與恢複之機。


    一場智勇的較量,在曆史的洪流中悄然上演,而真正的勝負,尚待時日揭曉。


    當黃焯如織網般精準捕捉到諸道兵馬悄然北渡淮河的微妙動向時,他心中那盤精心布局的棋局,頓時活絡起來。叛軍的烽火,在沉寂之後竟又熊熊複燃,戰力重振,仿佛野火燎原,不可阻擋。黃焯如同獵豹捕獵般迅猛,一擊即中,斬殺大將張璘於陣前,淮南精銳盡喪,士氣崩潰。


    乘此大勝之威,黃焯率領的鐵騎如同狂風席卷,睦州、婺州接連易幟,隨後更是勢如破竹,攻下了戰略重地宣州。每一城的攻克,都伴隨著叛軍旗幟的高高飄揚,黃焯之名,響徹江南。


    與此同時,叛軍中的另一位梟雄劉漢宏,正率領著他的虎狼之師,向宋州發起了猛烈的攻勢,申、光等州在他的鐵蹄下顫抖,財富與資源如同潮水般湧向他的囊中。而後,這位悍將與黃焯,兩大勢力的聯手,無疑讓江南的局勢更加波詭雲譎。


    黃焯與劉漢宏並肩而行,直指廣陵。他們渡過采石磯,猶如蛟龍入海,直指揚州這顆江南明珠。然而,揚州城內,高駢將軍卻選擇了沉默與守勢,此時的他不僅為自己的愚蠢而後悔不已外,還為痛失臂膀張璘而低迷。他選擇了按兵不動,任由黃焯的大軍如入無人之境,所過之處,鎮戍之軍皆聞風而降,仿佛冬日裏的枯枝,輕易便被凜冽的寒風折斷。


    這一役,黃焯與劉漢宏的聯合,不僅是對江南版圖的重新洗牌,更是對舊有秩序的一次猛烈衝擊。烽火連天中,英雄與梟雄的交鋒,智謀與勇力的碰撞,編織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讓人不禁為之扼腕歎息,又心生向往。


    朝廷昔日對高駢寄予厚望,視其為國之棟梁,不料風雲突變,高駢急報頻傳,猶如驚雷炸響於朝堂之上,群臣皆驚,一時之間,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手足無措。


    為解燃眉之急,聖上安嘉傑急下詔令,委以重任於新任泰寧軍節度使齊科穰,令其星夜兼程,屯兵汝州,以固防線,穩軍心。同時,又擢升曹權徴為天平節度使,並兼任東麵副都統之職,意在集雙雄之力,共禦外侮。


    然叛軍之勢,猶如野火燎原,已盤踞滁州、和州之地,鋒芒畢露,氣勢洶洶。曹權徴率太平精兵,逆水而上,欲在淮水之畔與敵一決雌雄。然天不遂人願,戰事膠著,天平軍雖英勇善戰,終因地勢不利,加之叛軍狡猾多變,一場激戰之後,竟落得個敗走麥城的下場,淮上之地,一時之間,戰雲密布,局勢更顯危急。


    此役之後,朝野震動,人心思變,而高駢之困局,曹權徴之挫敗,皆成為天下議論之焦點,朝堂內外,皆在探尋破局之策,以求早日平息這場亂世烽煙。


    新任宰相豆希真,眸光深邃,於朝堂之上緩緩陳詞,其聲沉穩而富有遠見:“目下援軍尚遙,臣鬥膽建議,授黃焯以天平節度使之職,令其暫領一方,若西線戰事未明,則當以我軍精銳,固守宣武要地,扼守你、鄭二州之咽喉,使賊寇首領進退維穀,自亂陣腳。”


    然而,另一位宰相盧綃聞言,麵色凝重,堅決反對道:“豆相之策雖妙,但恐有疏漏。依我之見,黃焯此賊無信無義,即使許諾其官,也要加以防備。不如廣召四方兵馬,齊聚泗水之畔,以宣武節度使為帥,統率全局。如此一來,黃焯賊影,必不敢輕易東顧,隻能徘徊於山浙之間,苟延殘喘,求一線生機。”


    皇帝安嘉傑聞奏,龍顏微展,頷首讚許,詔令即刻頒布:“準盧綃所奏,速行此策。且記,此前已詔令天下兵馬,嚴陣以待於溵水之畔,務必阻敵北進之路,保我疆土安寧。”


    此令一出,朝堂內外,人心稍安。眾臣皆知,此乃一石二鳥之計,既防賊寇北竄,又迫其自困於東南一隅,待時機成熟,再行剿滅,定能還天下以太平。一時間,朝堂之上,議論紛紛,皆讚皇帝聖明,宰相與盧綃大人智計過人,共築銅牆鐵壁,護我大安江山無虞。


    然而,風雲突變,徐州的三千鐵騎官兵,宛如不羈的洪流,駐紮於許州的溫柔鄉——館驛之內。忠武軍的掌舵人薛竜,以他一貫的寬仁,接納了這批遠道而來的勇士,這本應是徐州軍與駐軍忠武軍和睦共處的契機,卻意外地成為了風暴的前奏。


    夜色漸濃,館驛之內卻無安寧。徐州軍的鐵血男兒,似乎對這安逸之地並不買賬,他們酒後滋事,擾民,掀起了滔天的波瀾。就在這紛擾之際,忠武軍中一位名叫周岌的驍將,自溵水前線匆匆歸來,目睹此景,怒火中燒。他深知,此等亂象若不嚴加製止,必將釀成大禍。而其上官薛竜竟然不管不問,包庇亂兵,妄想以和為貴,而息事寧人。於是,周岌大怒,劍光一閃,將薛竜刺死,而周岌,則以一己之力,自封為留後,權傾一時。


    徐州將兵聽聞消息後大亂,徐州兵統領時輔聞訊,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此刻的徐州兵亦是風雨飄搖,需有人挺身而出,穩住大局。於是,他毅然決然地率三千徐州之兵返回徐州。並且,一入徐州,他便果斷出手,將節度使支詳囚禁於深宅之中,以鐵血手段,重新掌握了徐州的命脈。


    而這一切,對於泰寧軍節度使齊科穰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他本欲在亂世中尋得一席之地,卻不料局勢突變,如此迅猛。恐懼與無助如同寒冰般侵襲了他的心房,最終,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放棄眼前的利益,率領部眾匆匆撤回兗州,以求自保。隨著泰寧軍的撤離,那條曾被視為堅不可摧的溵水防線,也仿佛一夜之間崩塌瓦解,露出了其脆弱的本質。


    這一連串的變故,如同疾風驟雨,席卷了整個中原大地,也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正悄然拉開序幕。在這片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土地上,英雄與梟雄,忠誠與背叛,交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瑤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於樂公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於樂公子並收藏平瑤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