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原本算得正好的工時,在三月中旬再出變數,一批用於測試土基強度的量具,在山道為匪賊所劫,負責運送的勞役,因與之搏鬥,死亡八十餘人。


    樹欲靜而風不止。


    於是,繼械鬥、沉船後,轉運司又遇到了一個無法協調的矛盾——竣工時期


    李道用明確表示,量具重調,五月才能完成,否則偷工減料,後果不堪設想,而五月釋役,耽誤農時,意味著度支司統計時,要割捨屯田的政績,讓與漕改。


    這就不僅是轉運司與地方州縣,或是都水監、刑部比部的矛盾了,先修壩還是先種地,著急得很,是裴耀卿所持漕運改製與張九齡所持引水種稻的矛盾。


    李道用苦笑,張閣老在朝剛柔並濟,而裴閣老神龍見首不見尾,似乎隻有剛。一番討論之後,顧越也表示,他們幾個萬萬擔不起責任,遂,隻好先記錄情況。


    顧越定下心神,當著李道用的麵,向水部平行一封關文,大致意思是:「李郎中,咱確定沒有辦法再快了麽?」李道用也提筆回復,語氣很正式:「黃河之水,自古無定數,若要再快,怕才是真枉費民力。」顧越擱筆,點了點頭。


    雖已是經年舊事,但在杏園探花宴之上蕭喬甫說過的話,顧越至今記憶猶新——隻要心裏裝有世態民情的變化,懂得規矩背後的道理,為政,就是一團和氣


    就譬如千絲萬縷之中,總歸還是有那麽幾根刺,他無法明言,亦不會容忍。


    事不過三。


    事發次日,河陰大堤仍在緊張地進行著修築工作,來往男女老少,揮血汗如雨,紅紅白白,如數以百億的赤膽精衛鳥,銜來西山的樹枝和石子去填塞東海。


    顧越令人在堤口立一根石柱,就近坐在督工棚中,召來了包括河南府、鄭州在內,附近八個州的司倉。八件青袍,低著頭,互相交頭接耳,暗暗地通著氣。


    百餘位因運量具而死的勞役的家眷,遊行於河岸兩邊市集,舉旗幟哭喊打鬧。


    「河南府司倉,方文成。」顧越抿一口茶,捋平膝上的紅袍的褶皺,「人在不在。」


    ※※※※※※※※※※※※※※※※※※※※


    註:那七個音,就是現在的do rui mi fa so xi do,加偏旁和下撇,就是高八度和低八度。唐時,傳藝基本還是靠師父手把手教徒弟,言傳身教,這樣的方式,曲譜在民間並不常見,這也就是當時的大曲絕大部分都沒有能完整流傳下來的原因,珍藏在宮裏,一把火就燒沒了。


    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顏疏 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83章 鼎泰


    一位中年男子應聲出列。顧越抬了抬眼,總算看清這人的廬山真麵目。淺眉眯縫眼,相貌身材不過平平,倒是勻袖行空手拜禮時,拱手與心平,還算講究。


    「不必多禮。」顧越接著說道,「隻是不知方司倉親見這場禍事,有何感想?」


    方文成含淚答道:「顧大人,雖然漕運之事如今已與倉曹無關,下官也不敢越職多言,但見百姓的血汗染透長堤,心裏難忍,若有能分憂之處,定萬死不辭。」


    顧越忍俊不禁:「萬死不辭家國事。」方文成蹙眉:「顧大人,為何發笑?」顧越說道:「方司倉說的不錯,漕運之事,今後確實不在倉部操勞的份內,於此地見你們,也是剛巧而已,和匪賊劫持量具沒什麽關係,主要還是談青苗稅。」


    顧越身為轉運副使,同時,也是尚書省戶部倉部的郎中,經手十五道田稅。


    於是,按顧越的要求,諸司倉背了一遍典法:「每歲,據青苗徵稅,畝別二升,以為義倉,以備凶年;將為賑貸,先申尚書,待報,然後分給。又歲豐,出錢加時價而羅之;不熟,出粟減時價而耀之,謂之常平倉,帳具本利申尚書省。」


    「顧大人的意思,」方文成瞥了眼左右,「是讓下官們,現在就據帳稟報麽?」


    顧越點了點頭,直接問道:「去年和前年,算是什麽年?」方文成回:「澇年。」顧越說道:「不盡然,顧某在此聽聞,河南本府隻有南部五十裏受洪災。」


    方文成道:「稟大人,災年是戶部公判。」顧越道:「那公判之前,貴司發牒申過尚書省沒有?」方文成道:「容下官回去詳查。」顧越道:「不必回去了。」


    「顧某為官,賦詩難堪,應製更遜,本就隻因治理關中常平倉有功,方才敢上任戶部倉部。都說人不忘根本,所以,顧某一直有個習慣,帳冊不離身。長亭。」


    季雲把近年來尚書戶部所收到的牒文全部翻查仔細,確有此牒,卻遲了一日。


    方文成擦了擦汗,解釋道:「還請顧大人明察,明文有規定,若遇風水淺不得行者,即於隨近官司中牒檢印記,聽折半功,如此,一日的差池是容許的。」


    顧越道:「那為何不騎馬,非坐船?」方文成:「這……」顧越道:「回答。」


    「一日之差,致使常年誤判為澇年,徵青苗稅畝二升,轉入義倉為賑貸所用,既如此,顧某經手還算清醒,必多問一句,方司倉,這筆錢糧,去了哪裏?」


    如此錙銖必較,盤問整整六年,凡失誤之處,悉數被縣令邱仲刻在石柱之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他在盛唐種牡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又生並收藏他在盛唐種牡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