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裴耀卿的事跡。
第58章 兆尹
是日又雨,不朝,小吏季雲路過永興坊門,見家家府前聚集著烏泱泱的流民,有些堂前設案接濟,滿地踩著訴狀紙,有些緊閉大門,隻留光禿禿的院牆示人。
問後才知,這些人去過光德坊的兆尹府擊鼓之後,被馮臨淵以擾亂公堂之名趕了出來,又不知去哪裏遞交狀紙為好,才四處找看起來像當大官的府邸投奔。
隻是無論走到哪裏,季雲都能聽見一首由漢樂府舊詩改編而來的歌謠,每句由低音起,唱到高處又轉回低沉,就像看人的五指,清晰明了,唱之即來。
唱到顧府後,季雲又怕惹來糾纏,不敢周濟旁人,隻徑直走向坐在門口接案的顧九:「顧總管。」顧九道:「季郎來了?」小吏道:「小字長亭,不敢。」
顧九嘆了口氣:「民不知六典,又不信兆尹衙門,每天上百人,能成案的卻很少,前天接三張,昨天接八張,今天按情形,最多也隻有十張,不上檯麵。」
小吏季雲麵相斯文,眉尾生著痣,顧越之前跟顧九提過,是河東衡水的老鄉,抱著老白幹來府中拜訪多次,人又勤快,故而,調入禮部做個助文事的小跟班。
內堂的書房裏擺著一口白瓷缸,缸底水草中靜靜地遊著兩尾錦鯉,首咬尾,巧畫一個輪迴。季雲進門時,顧越就正在案前批閱公文,眉間微蹙,手中捏筆桿。
季雲走近,見那張紙上寫了「京兆馮臨淵」三字。顧越問道:「宋州的事情辦的如何?」季雲回道:「許大人是主動問起的,劉大人謹慎些,我分別陪他們的親信去了一趟州府,和韋刺史,宋司馬看過公文,又到安縣、梁縣和齊縣劃地界,現在他們各要三百畝,按五折的價買下了,契印三份,一份在此。」
顧越道:「縣裏百姓如何?」季雲又道:「縣令見百姓換到糧食,終於能活命,也如釋重負,另外,兩位大人私下裏都說,員外大人體恤下屬,這份恩情,他們記著。」
顧越笑了笑,道:「長亭,你別說,我也給你留了二百畝。」季雲道:「我家中人丁少,不需要田地,我隻願做員外大人手中的劍。」顧越道:「好,挺好。」季雲低眉:「大人,怎麽了?」顧越道:「沒什麽,你這話,我聽起來耳熟而已,但我不勉強你。」
這次分贓共涉及三千畝水田,顧越讓穀伯調出錢款,買入韋家外戚帳戶二千,入蘇十八四百,剩下六百,令季雲聯絡手下的二位主事,平分好處,各三百。
二人核對完契紙,顧越將其放入密室,而後,令季雲隨行,出發往城南巡視。
即使有難,南邊的三座城門依然寬容地敞開,城牆內是臨時搭建的安置屋,而施粥點就在明德門外兩邊布置著,由稀疏到密集,東連啟夏門,西連安化門。
裴延和幾位尚書省的官員披著蓑衣已在安化門前集合,每隔三日,他們都要對兆尹府的工作進行一次巡察,顧越代表韋文馗出麵,行振撫、勞問疾患之責。
雨中,顧越規規矩矩地慰問了兩三個難民,路過明德門時,回過身,問兆尹府的司錄道:「都是同樣的粥鋪,東西兩邊設的多,中間少,這裏可有講究?」
司錄先是一怔,沉默陣子,又慘兮兮地說道:「以往災年時,若中間和兩邊設得同樣多,難民就都往中間擠,容易阻塞交通,為此,馮兆尹愁得幾天幾夜沒回過宅邸,還是親自察了多年的檔案,才想出這兩頭多,中間少的新辦法。」
顧越道:「也是,若甘蔗兩頭一樣甜,就不必再挑三揀四的,馮兆尹心細,兆尹府辦事也很實在。」司錄道:「也是沒辦法,流民有怨,隻能我們來擔。」
接下來,因是顧越開了個金口子,兆尹府的各個官員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把下轄兩縣之內關於安置賑濟難民的細節都盤點一遍,最後,倒起了苦水。
司錄道:「顧員外,說句不該說的話,這些天來巡察的數不勝數,個個都執著孤兒寡母的手,又噓寒又問暖,反過來沖咱們就是一頓訓斥。下官原本想,尚書禮部是最講究,最愛挑刺的,卻不料,你們不僅不罵人,還不打擾我們辦事。」
顧越想了想,回道:「你們倒是得寸進尺了,身為司錄,堆積成山的訴狀不處理,在這裏和工人一起搬糧袋?也不怕閃著腰。」裴延道:「顧員外。」
誰又不知,京兆尹是全天下最難為的地方官,即使《六典》把其官品定至從三品之高,也不能改變施加在這個位置上的咒術,即,自開國以來,除了是皇親國戚自家當差,從未有哪個人能屹立於此風口浪尖達三年。
故而,盡管顧越語出不遜,在場諸官卻沒有較真,反而都露出了會心的苦笑——仔細算來,馮兆尹已經憑藉其極為細膩的心思,撐到了第三年的年末
如此,在枯燥無味的巡察結束之際,大家樂了樂,都要各自回去稟報。顧越向兆尹府各位官員道過歉,而後,被裴延請去南亭小坐,談論其父裴耀卿的回信。
由於情況緊迫,月內,裴耀卿受命為關中平糧轉運使,同朝中諸多密友商量過後,越過蕭喬甫,共同製定了一個計劃:一行賑濟,二疏信道,三去逆鱗。
一行賑濟,指的是人命關天,無論各級剋扣多少,都要先用人辦事,修復堤壩,調轉物資,將傷亡降到最低;待緩過這口氣,二疏信道,便是要疏通民眾伸冤的渠道,讓各地的案子能夠呈遞到中書省,並掌握查案的權力,平息民怨;最終,三去逆鱗,就是回過頭來,對幕後的一批巨貪秋後算帳,恢復糧價。
第58章 兆尹
是日又雨,不朝,小吏季雲路過永興坊門,見家家府前聚集著烏泱泱的流民,有些堂前設案接濟,滿地踩著訴狀紙,有些緊閉大門,隻留光禿禿的院牆示人。
問後才知,這些人去過光德坊的兆尹府擊鼓之後,被馮臨淵以擾亂公堂之名趕了出來,又不知去哪裏遞交狀紙為好,才四處找看起來像當大官的府邸投奔。
隻是無論走到哪裏,季雲都能聽見一首由漢樂府舊詩改編而來的歌謠,每句由低音起,唱到高處又轉回低沉,就像看人的五指,清晰明了,唱之即來。
唱到顧府後,季雲又怕惹來糾纏,不敢周濟旁人,隻徑直走向坐在門口接案的顧九:「顧總管。」顧九道:「季郎來了?」小吏道:「小字長亭,不敢。」
顧九嘆了口氣:「民不知六典,又不信兆尹衙門,每天上百人,能成案的卻很少,前天接三張,昨天接八張,今天按情形,最多也隻有十張,不上檯麵。」
小吏季雲麵相斯文,眉尾生著痣,顧越之前跟顧九提過,是河東衡水的老鄉,抱著老白幹來府中拜訪多次,人又勤快,故而,調入禮部做個助文事的小跟班。
內堂的書房裏擺著一口白瓷缸,缸底水草中靜靜地遊著兩尾錦鯉,首咬尾,巧畫一個輪迴。季雲進門時,顧越就正在案前批閱公文,眉間微蹙,手中捏筆桿。
季雲走近,見那張紙上寫了「京兆馮臨淵」三字。顧越問道:「宋州的事情辦的如何?」季雲回道:「許大人是主動問起的,劉大人謹慎些,我分別陪他們的親信去了一趟州府,和韋刺史,宋司馬看過公文,又到安縣、梁縣和齊縣劃地界,現在他們各要三百畝,按五折的價買下了,契印三份,一份在此。」
顧越道:「縣裏百姓如何?」季雲又道:「縣令見百姓換到糧食,終於能活命,也如釋重負,另外,兩位大人私下裏都說,員外大人體恤下屬,這份恩情,他們記著。」
顧越笑了笑,道:「長亭,你別說,我也給你留了二百畝。」季雲道:「我家中人丁少,不需要田地,我隻願做員外大人手中的劍。」顧越道:「好,挺好。」季雲低眉:「大人,怎麽了?」顧越道:「沒什麽,你這話,我聽起來耳熟而已,但我不勉強你。」
這次分贓共涉及三千畝水田,顧越讓穀伯調出錢款,買入韋家外戚帳戶二千,入蘇十八四百,剩下六百,令季雲聯絡手下的二位主事,平分好處,各三百。
二人核對完契紙,顧越將其放入密室,而後,令季雲隨行,出發往城南巡視。
即使有難,南邊的三座城門依然寬容地敞開,城牆內是臨時搭建的安置屋,而施粥點就在明德門外兩邊布置著,由稀疏到密集,東連啟夏門,西連安化門。
裴延和幾位尚書省的官員披著蓑衣已在安化門前集合,每隔三日,他們都要對兆尹府的工作進行一次巡察,顧越代表韋文馗出麵,行振撫、勞問疾患之責。
雨中,顧越規規矩矩地慰問了兩三個難民,路過明德門時,回過身,問兆尹府的司錄道:「都是同樣的粥鋪,東西兩邊設的多,中間少,這裏可有講究?」
司錄先是一怔,沉默陣子,又慘兮兮地說道:「以往災年時,若中間和兩邊設得同樣多,難民就都往中間擠,容易阻塞交通,為此,馮兆尹愁得幾天幾夜沒回過宅邸,還是親自察了多年的檔案,才想出這兩頭多,中間少的新辦法。」
顧越道:「也是,若甘蔗兩頭一樣甜,就不必再挑三揀四的,馮兆尹心細,兆尹府辦事也很實在。」司錄道:「也是沒辦法,流民有怨,隻能我們來擔。」
接下來,因是顧越開了個金口子,兆尹府的各個官員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把下轄兩縣之內關於安置賑濟難民的細節都盤點一遍,最後,倒起了苦水。
司錄道:「顧員外,說句不該說的話,這些天來巡察的數不勝數,個個都執著孤兒寡母的手,又噓寒又問暖,反過來沖咱們就是一頓訓斥。下官原本想,尚書禮部是最講究,最愛挑刺的,卻不料,你們不僅不罵人,還不打擾我們辦事。」
顧越想了想,回道:「你們倒是得寸進尺了,身為司錄,堆積成山的訴狀不處理,在這裏和工人一起搬糧袋?也不怕閃著腰。」裴延道:「顧員外。」
誰又不知,京兆尹是全天下最難為的地方官,即使《六典》把其官品定至從三品之高,也不能改變施加在這個位置上的咒術,即,自開國以來,除了是皇親國戚自家當差,從未有哪個人能屹立於此風口浪尖達三年。
故而,盡管顧越語出不遜,在場諸官卻沒有較真,反而都露出了會心的苦笑——仔細算來,馮兆尹已經憑藉其極為細膩的心思,撐到了第三年的年末
如此,在枯燥無味的巡察結束之際,大家樂了樂,都要各自回去稟報。顧越向兆尹府各位官員道過歉,而後,被裴延請去南亭小坐,談論其父裴耀卿的回信。
由於情況緊迫,月內,裴耀卿受命為關中平糧轉運使,同朝中諸多密友商量過後,越過蕭喬甫,共同製定了一個計劃:一行賑濟,二疏信道,三去逆鱗。
一行賑濟,指的是人命關天,無論各級剋扣多少,都要先用人辦事,修復堤壩,調轉物資,將傷亡降到最低;待緩過這口氣,二疏信道,便是要疏通民眾伸冤的渠道,讓各地的案子能夠呈遞到中書省,並掌握查案的權力,平息民怨;最終,三去逆鱗,就是回過頭來,對幕後的一批巨貪秋後算帳,恢復糧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