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安道:「你是說,宋州司馬剋扣賑濟糧,逼農民賣田的這樁事,追到源頭上,也可能和陸家有關?」茶娘點了點頭:「不錯,陸家陸長生是朝廷所冊義商,陳王府長史的小舅子,更是兆尹府管家馮陳的嶽父,他們常平院有這能耐。」


    鹽鐵常平院隸屬平準署,負責管控京縣的物價,這些年,官府一直是把協助聯絡商賈的差事交在陸家家宅,即,由陸老爺陸長生做管控放倉收倉的中人。


    一般而言,物價以東西二市為主導,其餘小市跟風,漲漲跌跌自有平衡,不需官府費什麽大功夫整飭,設此司,防的就是天災人禍,物資稀缺,有奸黨作亂。


    蘇安曾經拜訪過常平院,更還為陸家作過幾支曲子,知道這陸長生四處散枝葉,有個厲害的手段,便是看準了那些宮裏剛封的王爺年輕氣盛,或欲享樂,或欲有作為,總是貪求無度,極需要認識那些又懂得孝敬又能幫忙銷贓的大賈,於是,陸家從中搭橋,藉此大肆拉攏王府的屬官,以謀私利,已有好些年頭。


    今年的雨又百年不遇,巨大利益麵前,陸家擴張業務,串通關中也合情合理。


    廿五道:「按東家吩咐,這些全都告知過顧府總管顧九,不見顧郎有交代,想必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蘇安道:「老鋪子怎麽樣呢?」茶娘道:「穀伯也忙著應付流民,有些真受了難,又有些無賴騙吃騙喝,也是不好辦。」


    梁巧子聽憑幾位夥計左說一句,右說一句,又覺得茶娘那句「騙吃騙喝」說的是自己,便沒了主見,而那家三口子,目光空洞,像是早就認命,等著死去。


    一陣子思量之後,蘇安拿手指點了點桌案,說道:「巧叔,這件事幹係重大,你……」巧子唉道:「這不是看你本事麽。」蘇安道:「好,定能辦下來!」


    「茶娘,聯繫一下兆尹府的老熟人,讓他們想個得體的途徑上報案情,過兩天,我和穀伯一起,親自去陸家談,看看背後究竟是哪些王公貴胄,再找吏部……」


    話越說越多,安頓完梁巧子之後,蘇安看見茶娘掩袖在偷笑,自己也笑了起來。不過在逞能,誰又知道這十條裏麵能不能有二三兌現?隻是,他仍想試試。


    而世間事就是這樣,浮於表麵時,乍看都很容易,捲起袖子做,才知其中難。


    不日,光德坊回信,案子在宋州,就該由州府轉進奏院上報中書省,不歸京兆尹管轄,於是,王庭甫的那位熟人連兆尹馮臨淵的麵都沒見到就被打發了回來。


    鐵麵無私。


    穀伯去找安豐會,過程亦是曲折,原本南郊就難民洶湧,這幫子商賈偏偏搭了個木棚,一邊烹著時興的茶葉,一邊吃烤鯽魚,硬說宋州的土質酸,活該賤賣。


    直到陸長生次日醒來,聽大娘子一聲尖叫,在自己那剛滿周歲的七郎的被褥裏發現了一根完整的鯽魚骨,才立即回信蘇十八,宋州的地,大頭是兩位小王爺。


    一是信王沔,二是陳王漼,兩位的母族都為關中舊族,宮中熬了許久,好容易十五封為王,自然要尋思開拓產業,充裕自家的土地,也是情理之中。


    林林總總,匯集到牡丹坊裏,得出的結論便是,這官司無路可告,無人敢告。


    是夜,坊中正堂嚶嚶呀呀演奏的是《玉樹後/庭花》,外地茶客中有三兩個不識禮儀的,朝台上丟通寶錢。新招的幾個小樂姬不敢迎合,依然彈唱。


    蘇安想著鄉人的冤枉事,心情複雜,忽然又見麵前飛過一枚錢幣,「叮咚」一聲,剛巧落在樂姬的石榴裙下。廿五揚了一下眉毛:「壞了。」


    「各位客官可知,城中這糧價為何比天高?」蘇安醒過神,自己拿起琵琶走上去,笑了笑,對樂姬道,「就因為你們偷工減料,下去吧,我來彈。」


    在座驚得鴉雀無言。蘇安閉上眼,眉間微蹙,一手挑弦,便在眾人安靜的矚目之下,瀟灑自在地奏完了整曲後/庭花。曲罷,連伸手掏荷包的人都沒有。


    因此曲,牡丹坊提前關張,也正是在這過程中,蘇安的腦中又閃過一個點子。


    之後,蘇安一個人在閣樓裏苦苦挑了一夜的弦,又拿竹片刻,又拿金紙記。


    茶娘小心來替巧子問:「這訴狀還告不告?」蘇安道:「告。」廿五道:「要不,找顧郎?」蘇安果斷回:「不找他,也不找其他官爺。」廿五道:「那是?」


    蘇安道:「師父當年既教過,我便要試一試,這把五弦究竟能有多大的能量。」


    ※※※※※※※※※※※※※※※※※※※※


    明天不更,請假嗚嗚嗚


    《資治通鑑》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九月,壬午,立皇子沔為信王,泚為義王,漼為陳王,澄為豐王,潓為恆王,漎為梁王,滔為汴王。關中久雨穀貴,上將幸東都,召裴耀卿謀之,對曰:「關中帝業所興,當百代不易;但以地狹穀少,故乘輿時幸東都以寬之。臣聞貞觀、永徽之際,祿廩不多,歲漕關東一二十萬石,足以周贍,乘輿得以安居。今用度浸廣,運數倍於前,猶不能給,故使陛下數冒寒暑以恤西人。今若使司農租米悉輸東都,自都轉漕,稍實關中,苟關中有數年之儲,則不憂水旱矣。且吳人不習河漕,所在停留,日月既久,遂生隱盜。臣請於河口置倉,使吳船至彼即輸米而去,官自雇載分入河、洛。又於三門東西各置一倉,至者貯納,水險則止,水通則下,或開山路,車運而過,則無復留滯,省費巨萬矣。河、渭之濱,皆有漢、隋舊倉,葺之非難也。」上深然其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他在盛唐種牡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又生並收藏他在盛唐種牡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