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安跨上馬背,夾在茫茫軍旅之間,隻覺越前行,越如大河的水滴,尋不見自己的方向——他想去,可最終還是沒有去成,三番鼓譟之後,禮部錄事攜小隊衛兵把他搶回了中軍大營。
這場醞釀十餘年,持續三日三夜的決戰,在蘇安模糊的記憶中,隻剩高台之上和顧越一起見證的那三幕。一幕,玄甲騎兵在箭雨中的衝鋒,如同疾風過崗,摧枯拉朽,割開對方聯軍。二幕,被稱為草原之子的身型如豹的契丹王可突幹,遍體彩紋,目含烈火,率領部眾變換陣型,靈活地避開受沖的地域。
三幕,前鋒持槍沖陣。
首輪,金旗,大鼓加急號,萬人衝鋒,戰死。次輪,金旗,大鼓加急號,萬人衝鋒,戰死……前鋒的軋犖山氣息發顫,接連六輪,才等到槍兵闖開契丹軍陣。
那一刻,軋犖山大叫幾聲,左右控著馬匹,握緊韁繩,正要前跟,一支冷箭從他的耳邊擦過。「司樂小心!」他躲過一劫,回過頭,箭矢射穿了謝焉的咽喉。
軍號戛然而止。
殊不知,前鋒步兵不過是破開對麵盾陣的誘餌,無論傷亡多少卒子,中軍大營仍金旗狂舞,下一刻,遍野又響起大鼓加急號的衝鋒令,毫不動搖,毫無憐恤。
倒地的剎時,謝焉用手掐住脖頸,眼神已僵硬。軋犖山來不及下馬,但見謝焉噴血的嘴中一張一合,按照快板的節奏吹出一記羽音,一記角音——死戰不怠
夕陽落山時,原野上還剩三兩處契丹兵團在英勇頑抗,中軍終於撤換旗號,鼓聲也漸漸變緩。軋犖山先保住了自己一條性命,後才敢下馬去為謝焉合眼。忽然,他又覺腳下震顫,大營的五方旗再次開始揮舞,步兵退居兩邊,伴隨一聲雄渾的長號響,呼喊鋪天蓋地,撼得日月無光,血霞染野,那象徵大唐榮耀的上萬明光甲騎兵衝殺而出,如同一把閃著金光的劍,刺入草原的心髒。
開元二十一,初夏,營州收復。張圳上表報捷,獻可突幹首級於東都洛陽。
慶功夜宴依然是設在幽州的北市。蘇安託病,沒有參加。他去教坊交還謝焉的奚琴,一併同宛娘商量好,讓她帶著兩個孩子,將來隨他至長安在外教坊落戶。
宴席歌舞昇平,蘇安坐在城垣上俯瞰盛景,手中撥拉一支正宮調的曲子。主座,張圳麵色紅潤,意氣風發,拉住顧越的手,說小婿韋文馗是個風流人物。席間又舞劍,王庭甫和郭弋劃酒拳,軋犖山親自獻藝陪樂,逗得眾人歡笑連篇。
蘇安不知幽州這朵高嶺之花留給他的是疼痛更多,還是芬芳更多,隻在將將離別之際,又覺心底泛出一絲絲不舍。所幸,他還能用曲子留住音容笑貌。
不時,青苔垣邊徐徐走來一位藍衫士子。蘇安晃著兩條腿,沒有轉頭。藍衫在他身邊坐下,沉吟良久,說道:「本是雄渾的曲調,為何在公子弦下如此哀情?」蘇安道:「我在紀念一位友人。」藍衫長嘆口氣,起身道:「明白了。」
蘇安道:「今夜慶賞,高行軍本應該和將軍同歡,應製作詩,怎麽反倒和我孤坐這殘垣上?」藍衫站在垣崖,手扶在垛石,笑了笑,雲袖一揮,作《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樅角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雨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一月之後,禮部使團宣政範陽道完畢,百餘人再度聚首,上路歸朝。蘇安收拾好細軟,特意安排人去照顧宛娘和阿明阿蘭,而後,自覺回到顧越身邊認錯。
「你還知道錯?不是要吹號統三軍,吹死在狼山麽!也沒吱聲,想做什麽?」
蘇安撒腿就跑。顧越的馬術不如他,追不上,隔著老遠喊人回來坐馬車。王庭甫淡淡一笑。郭弋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王庭甫:「郭將軍。」
入巧,天氣陰晴不定,河東的平原刷下一盆又一盆暴雨,車隊常常是上晌還在林間避雨,下晌又追虹而行。蘇安每日構思曲調,隻知滏陽河的水流湍急,激起的清冽河風拍在麵龐,很舒服,卻未曾注意旗號有變,使團改了道。
為避開洪澇,顧越建議往南路繞行,而郎中周全的身子不知為何,去時咳得像吞棉線似的,回時竟痊癒如初,不僅樂得同意,還很是體貼地交代,要在冀州衡水縣多停幾日。顧越假意推辭了三兩次,又禮讓了三兩次,終於謝著答應。
於是,七月七,一座門樓掛滿風鈴的古城擺在蘇安的麵前。城牆用石頭築成,不高,卻是每垛都浸潤在迷濛的細雨中,陳舊斑駁,透出飽滿的歲月光澤。
※※※※※※※※※※※※※※※※※※※※
《舊唐書·卷一百零三·張守珪傳》:二十一年,轉幽州長史、兼禦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俄又加河北採訪處置使。先是,契丹及奚連年為邊患,契丹衙官可突幹驍勇有謀略,頗為夷人所伏。趙含章、薛楚玉等前後為幽州長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頻出擊之,每戰皆捷。契丹首領屈剌與可突幹恐懼,遣使詐降。守珪察知其偽,遣管記右衛騎曹王悔詣其部落就謀之。悔至屈剌帳,賊徒初無降意,乃移其營帳漸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將殺悔以叛。會契丹別帥李過折與可突幹爭權不葉,悔潛誘之,斬屈剌可突幹,盡誅其黨,率餘眾以降。守珪因出師次於紫蒙川,大閱軍實,宴賞將士,傳屈剌、可突幹等首於東都,梟於天津橋之南。
這場醞釀十餘年,持續三日三夜的決戰,在蘇安模糊的記憶中,隻剩高台之上和顧越一起見證的那三幕。一幕,玄甲騎兵在箭雨中的衝鋒,如同疾風過崗,摧枯拉朽,割開對方聯軍。二幕,被稱為草原之子的身型如豹的契丹王可突幹,遍體彩紋,目含烈火,率領部眾變換陣型,靈活地避開受沖的地域。
三幕,前鋒持槍沖陣。
首輪,金旗,大鼓加急號,萬人衝鋒,戰死。次輪,金旗,大鼓加急號,萬人衝鋒,戰死……前鋒的軋犖山氣息發顫,接連六輪,才等到槍兵闖開契丹軍陣。
那一刻,軋犖山大叫幾聲,左右控著馬匹,握緊韁繩,正要前跟,一支冷箭從他的耳邊擦過。「司樂小心!」他躲過一劫,回過頭,箭矢射穿了謝焉的咽喉。
軍號戛然而止。
殊不知,前鋒步兵不過是破開對麵盾陣的誘餌,無論傷亡多少卒子,中軍大營仍金旗狂舞,下一刻,遍野又響起大鼓加急號的衝鋒令,毫不動搖,毫無憐恤。
倒地的剎時,謝焉用手掐住脖頸,眼神已僵硬。軋犖山來不及下馬,但見謝焉噴血的嘴中一張一合,按照快板的節奏吹出一記羽音,一記角音——死戰不怠
夕陽落山時,原野上還剩三兩處契丹兵團在英勇頑抗,中軍終於撤換旗號,鼓聲也漸漸變緩。軋犖山先保住了自己一條性命,後才敢下馬去為謝焉合眼。忽然,他又覺腳下震顫,大營的五方旗再次開始揮舞,步兵退居兩邊,伴隨一聲雄渾的長號響,呼喊鋪天蓋地,撼得日月無光,血霞染野,那象徵大唐榮耀的上萬明光甲騎兵衝殺而出,如同一把閃著金光的劍,刺入草原的心髒。
開元二十一,初夏,營州收復。張圳上表報捷,獻可突幹首級於東都洛陽。
慶功夜宴依然是設在幽州的北市。蘇安託病,沒有參加。他去教坊交還謝焉的奚琴,一併同宛娘商量好,讓她帶著兩個孩子,將來隨他至長安在外教坊落戶。
宴席歌舞昇平,蘇安坐在城垣上俯瞰盛景,手中撥拉一支正宮調的曲子。主座,張圳麵色紅潤,意氣風發,拉住顧越的手,說小婿韋文馗是個風流人物。席間又舞劍,王庭甫和郭弋劃酒拳,軋犖山親自獻藝陪樂,逗得眾人歡笑連篇。
蘇安不知幽州這朵高嶺之花留給他的是疼痛更多,還是芬芳更多,隻在將將離別之際,又覺心底泛出一絲絲不舍。所幸,他還能用曲子留住音容笑貌。
不時,青苔垣邊徐徐走來一位藍衫士子。蘇安晃著兩條腿,沒有轉頭。藍衫在他身邊坐下,沉吟良久,說道:「本是雄渾的曲調,為何在公子弦下如此哀情?」蘇安道:「我在紀念一位友人。」藍衫長嘆口氣,起身道:「明白了。」
蘇安道:「今夜慶賞,高行軍本應該和將軍同歡,應製作詩,怎麽反倒和我孤坐這殘垣上?」藍衫站在垣崖,手扶在垛石,笑了笑,雲袖一揮,作《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樅角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雨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一月之後,禮部使團宣政範陽道完畢,百餘人再度聚首,上路歸朝。蘇安收拾好細軟,特意安排人去照顧宛娘和阿明阿蘭,而後,自覺回到顧越身邊認錯。
「你還知道錯?不是要吹號統三軍,吹死在狼山麽!也沒吱聲,想做什麽?」
蘇安撒腿就跑。顧越的馬術不如他,追不上,隔著老遠喊人回來坐馬車。王庭甫淡淡一笑。郭弋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王庭甫:「郭將軍。」
入巧,天氣陰晴不定,河東的平原刷下一盆又一盆暴雨,車隊常常是上晌還在林間避雨,下晌又追虹而行。蘇安每日構思曲調,隻知滏陽河的水流湍急,激起的清冽河風拍在麵龐,很舒服,卻未曾注意旗號有變,使團改了道。
為避開洪澇,顧越建議往南路繞行,而郎中周全的身子不知為何,去時咳得像吞棉線似的,回時竟痊癒如初,不僅樂得同意,還很是體貼地交代,要在冀州衡水縣多停幾日。顧越假意推辭了三兩次,又禮讓了三兩次,終於謝著答應。
於是,七月七,一座門樓掛滿風鈴的古城擺在蘇安的麵前。城牆用石頭築成,不高,卻是每垛都浸潤在迷濛的細雨中,陳舊斑駁,透出飽滿的歲月光澤。
※※※※※※※※※※※※※※※※※※※※
《舊唐書·卷一百零三·張守珪傳》:二十一年,轉幽州長史、兼禦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俄又加河北採訪處置使。先是,契丹及奚連年為邊患,契丹衙官可突幹驍勇有謀略,頗為夷人所伏。趙含章、薛楚玉等前後為幽州長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頻出擊之,每戰皆捷。契丹首領屈剌與可突幹恐懼,遣使詐降。守珪察知其偽,遣管記右衛騎曹王悔詣其部落就謀之。悔至屈剌帳,賊徒初無降意,乃移其營帳漸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將殺悔以叛。會契丹別帥李過折與可突幹爭權不葉,悔潛誘之,斬屈剌可突幹,盡誅其黨,率餘眾以降。守珪因出師次於紫蒙川,大閱軍實,宴賞將士,傳屈剌、可突幹等首於東都,梟於天津橋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