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捏緊拳頭,老淚從眼角流淌而下,遲遲沒有回話。風再起時,劍光閃過,劍刃離脖子不到半寸……「薛公!」顧越一聲暴喝,顴骨繃得青紫。
「顯慶三年,平陽郡公於貴端城擊敗高麗軍,斬首三千餘;四年,於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拜左武衛將軍;龍朔元年,出天山征回紇,軍中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為此,高宗命長安樂工作《神功破陣樂》,紀念其千秋萬載之功業,可謂丹青留書,炳燁煌煌!」
「薛公若為祖宗聲名與舊部而慮,該當何為?」顧越轉過身,讓王庭甫拿出滄州刺史的信件,「鄭將軍戰敗,寧死不降,是為氣節,而朝廷並非對戍邊將士不公,隻要沒有逾越底線,萬事可商量,畢竟是契丹將至,還指著薛公能盡忠。」
後來的事,蘇安便已記不太清,他坐在鄭擒風頭顱邊,怔怔地看著顧越的手,道是宴會場地灑滿鮮血,薛世仁以死謝罪,薛敬護送薛玉撤回節度營候旨……
三月,範陽道節度使謊報軍功之事敗露,禦史中丞薛瑾畏罪自盡,接連,又嚇死五六位附議慶功的臣。長安,春雨一刻沒有停止,太液池的水位漲起三尺。
一日之內,李隆基在望仙台接見四個人。先見裴耀卿,裴耀卿說,關中有大澇之兆,朝廷需準備運糧,李隆基覺得有道理。二見中書侍郎,擺出一盤琥珀棋。張九齡舉止文雅,手中落著玲瓏的綠子,口中道:「門下侍中之位,臣不敢論。」李隆基道:「說說無妨,連城告病,總得有人頂上。」張九齡道:「微臣覺得,戶部侍郎裴耀卿,材優幹濟,堪當此任。」李隆基點點頭,毫不客氣地贏棋。
三見李林甫。李林甫披頭散髮,素衣而來。李隆基笑了笑,把手中黃子丟進玉杯,問道:「哥奴這是作甚?」李林甫跪地叩首:「薛玉謊報軍功之事,臣……」李隆基道:「你沒有參與其中,何來罪過。」李林甫道:「陛下,臣亦是禦史台出來的人,知道薛瑾要彈劾顧越,卻沒有阻止,這便是臣的罪過。」如是,李林甫硬搶罪過,搶得宮中人盡皆知,李隆基很感動,安撫他回去。
日暮時分,李隆基見蕭喬甫,說道:「薛玉實在令朕失望,而李禕在外許久,也該回朝領功,朕想調新人進駐幽州,平定契丹,卿看誰合適?」蕭喬甫道:「陛下,右羽林將軍兼隴右經略節度使張圳,長期戍邊,戎馬倥傯,堪當此任。」
李隆基道:「那麽現在下製書,還會不會有風浪?」蕭喬甫道:「禮部宣政使團正在幽州,時機恰好。」李隆基打量他一眼:「嗯,另有件事,門下侍中之位,依卿看誰合適?」蕭喬甫道:「陛下,按照資歷,應是韓休,韓良士。」
當日,中書擬文,門下呈奏,李隆基提筆蘸硃砂,把空著的日期填上,當夜,三省通過,抄案存卷,李隆基在文書後麵畫可,如是生效,那疊永不會被蟲蛀的絹黃紙連夜被送至尚書省,十餘位辦事官員在上簽字,終成為一道製書。
韓休,任門下侍中;張圳,任範陽節度大使兼禦史中丞、營州行軍總管,命出擊契丹;李禕,賜兵部尚書銜,歸京謝恩;吳,升兵部侍郎,年末考功後入職;薛玉等,坐罪免官;趙章等,因坐贓巨萬,杖於朝堂,流襄州;
遼東所有的虎旗撤下,幽州的城頭貼出一張麻黃的布告。拉著騾馬販賣木材和甲冑的行商,在旗亭裏飲羊奶,唇邊沾兩道白白的鬍子,訕牙閑嗑,那薛公一方諸侯,就這麽走了,不復返了,往後的天,該改姓張。
撤旗的日日夜夜,各自奔忙,吳刺史收到張圳之令,整理軍情,準備迎接,郭弋暫時鎮守居庸關,訓練三地軍士,禮部其餘人繼續去各郡縣宣政,安頓人心。
一天,天晴,館舍院子,一位小吏從東門出來,穿過兩排落光樹葉的楊樹,跑到西門前,喘著氣,對另位小吏道:「顧郎為何不見人?蘇公子來問三遍。」
「顧郎說,正寫宣政使團復命的奏摺,且先不見人。」「城頭開了迎春,蘇公子親自去折的,數十條,編了個好大的花冠,不見就枯萎了,可惜。」「我看咱們這樣跑,兩邊都得罪,還不如讓他們見一見。」「可不是麽。」
蘇安捧著花冠,細步走過香菸繚繞的廊下,雖已至陽春時節,風不再割人,但空氣仍然還是冷冽,混著屋內炭火的熱浪,追逐捲動,繪出可見的波紋。
卻還未進門,一團揉皺的黃紙飛出來,撞在檻邊:「走!」蘇安眉間微皺,彎腰拾起。小吏低下頭,半是啜泣道:「公子,顧郎這些日子一直如此,其實他,他的右手,已經寫不成字了。」蘇安道:「我知道,辛苦你們。」
一跨進屋內,見侍者跪在地上,滿地都是廢棄的黃紙,紙上落滿淩亂的字痕。
顧越披散墨發,跽坐在黑漆案前,纏紗布的右手顫巍巍地捏著一桿子細筆。蘇安心裏不是滋味,迎麵卻笑道:「十八,幽州雖沒有牡丹,野物卻是極熱鬧。」
顧越抬起臉,看到一頂精巧別致的遠遊冠。冠口由帶葉的迎春枝條編成,山述中簇擁著艷麗嬌嫩的花朵,晃一晃,還滴出融雪而來的水珠,冠梁前點綴有蕾蓓草,一枝烏黑髮亮的晚梅作簪,穿過兩個小孔,左右各攜深紅的花朵。
「宮裏一到春天就流行這個,女官們編好,拿去贈給翰林院,扮王爺相,聖人也從不怪罪。」蘇安踩過紙去,把花冠戴在顧越的頭上,「我就學來了。」
「顯慶三年,平陽郡公於貴端城擊敗高麗軍,斬首三千餘;四年,於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拜左武衛將軍;龍朔元年,出天山征回紇,軍中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為此,高宗命長安樂工作《神功破陣樂》,紀念其千秋萬載之功業,可謂丹青留書,炳燁煌煌!」
「薛公若為祖宗聲名與舊部而慮,該當何為?」顧越轉過身,讓王庭甫拿出滄州刺史的信件,「鄭將軍戰敗,寧死不降,是為氣節,而朝廷並非對戍邊將士不公,隻要沒有逾越底線,萬事可商量,畢竟是契丹將至,還指著薛公能盡忠。」
後來的事,蘇安便已記不太清,他坐在鄭擒風頭顱邊,怔怔地看著顧越的手,道是宴會場地灑滿鮮血,薛世仁以死謝罪,薛敬護送薛玉撤回節度營候旨……
三月,範陽道節度使謊報軍功之事敗露,禦史中丞薛瑾畏罪自盡,接連,又嚇死五六位附議慶功的臣。長安,春雨一刻沒有停止,太液池的水位漲起三尺。
一日之內,李隆基在望仙台接見四個人。先見裴耀卿,裴耀卿說,關中有大澇之兆,朝廷需準備運糧,李隆基覺得有道理。二見中書侍郎,擺出一盤琥珀棋。張九齡舉止文雅,手中落著玲瓏的綠子,口中道:「門下侍中之位,臣不敢論。」李隆基道:「說說無妨,連城告病,總得有人頂上。」張九齡道:「微臣覺得,戶部侍郎裴耀卿,材優幹濟,堪當此任。」李隆基點點頭,毫不客氣地贏棋。
三見李林甫。李林甫披頭散髮,素衣而來。李隆基笑了笑,把手中黃子丟進玉杯,問道:「哥奴這是作甚?」李林甫跪地叩首:「薛玉謊報軍功之事,臣……」李隆基道:「你沒有參與其中,何來罪過。」李林甫道:「陛下,臣亦是禦史台出來的人,知道薛瑾要彈劾顧越,卻沒有阻止,這便是臣的罪過。」如是,李林甫硬搶罪過,搶得宮中人盡皆知,李隆基很感動,安撫他回去。
日暮時分,李隆基見蕭喬甫,說道:「薛玉實在令朕失望,而李禕在外許久,也該回朝領功,朕想調新人進駐幽州,平定契丹,卿看誰合適?」蕭喬甫道:「陛下,右羽林將軍兼隴右經略節度使張圳,長期戍邊,戎馬倥傯,堪當此任。」
李隆基道:「那麽現在下製書,還會不會有風浪?」蕭喬甫道:「禮部宣政使團正在幽州,時機恰好。」李隆基打量他一眼:「嗯,另有件事,門下侍中之位,依卿看誰合適?」蕭喬甫道:「陛下,按照資歷,應是韓休,韓良士。」
當日,中書擬文,門下呈奏,李隆基提筆蘸硃砂,把空著的日期填上,當夜,三省通過,抄案存卷,李隆基在文書後麵畫可,如是生效,那疊永不會被蟲蛀的絹黃紙連夜被送至尚書省,十餘位辦事官員在上簽字,終成為一道製書。
韓休,任門下侍中;張圳,任範陽節度大使兼禦史中丞、營州行軍總管,命出擊契丹;李禕,賜兵部尚書銜,歸京謝恩;吳,升兵部侍郎,年末考功後入職;薛玉等,坐罪免官;趙章等,因坐贓巨萬,杖於朝堂,流襄州;
遼東所有的虎旗撤下,幽州的城頭貼出一張麻黃的布告。拉著騾馬販賣木材和甲冑的行商,在旗亭裏飲羊奶,唇邊沾兩道白白的鬍子,訕牙閑嗑,那薛公一方諸侯,就這麽走了,不復返了,往後的天,該改姓張。
撤旗的日日夜夜,各自奔忙,吳刺史收到張圳之令,整理軍情,準備迎接,郭弋暫時鎮守居庸關,訓練三地軍士,禮部其餘人繼續去各郡縣宣政,安頓人心。
一天,天晴,館舍院子,一位小吏從東門出來,穿過兩排落光樹葉的楊樹,跑到西門前,喘著氣,對另位小吏道:「顧郎為何不見人?蘇公子來問三遍。」
「顧郎說,正寫宣政使團復命的奏摺,且先不見人。」「城頭開了迎春,蘇公子親自去折的,數十條,編了個好大的花冠,不見就枯萎了,可惜。」「我看咱們這樣跑,兩邊都得罪,還不如讓他們見一見。」「可不是麽。」
蘇安捧著花冠,細步走過香菸繚繞的廊下,雖已至陽春時節,風不再割人,但空氣仍然還是冷冽,混著屋內炭火的熱浪,追逐捲動,繪出可見的波紋。
卻還未進門,一團揉皺的黃紙飛出來,撞在檻邊:「走!」蘇安眉間微皺,彎腰拾起。小吏低下頭,半是啜泣道:「公子,顧郎這些日子一直如此,其實他,他的右手,已經寫不成字了。」蘇安道:「我知道,辛苦你們。」
一跨進屋內,見侍者跪在地上,滿地都是廢棄的黃紙,紙上落滿淩亂的字痕。
顧越披散墨發,跽坐在黑漆案前,纏紗布的右手顫巍巍地捏著一桿子細筆。蘇安心裏不是滋味,迎麵卻笑道:「十八,幽州雖沒有牡丹,野物卻是極熱鬧。」
顧越抬起臉,看到一頂精巧別致的遠遊冠。冠口由帶葉的迎春枝條編成,山述中簇擁著艷麗嬌嫩的花朵,晃一晃,還滴出融雪而來的水珠,冠梁前點綴有蕾蓓草,一枝烏黑髮亮的晚梅作簪,穿過兩個小孔,左右各攜深紅的花朵。
「宮裏一到春天就流行這個,女官們編好,拿去贈給翰林院,扮王爺相,聖人也從不怪罪。」蘇安踩過紙去,把花冠戴在顧越的頭上,「我就學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