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紅樓]基建高手在紅樓 作者:安靜的九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有一種情況確實是莊稼把式,但是莊稼把式人口太少,獨戶,或者是家裏老的老,小的小,就一個頂樑柱的,擔心沒法兒一口氣侍弄五十畝田。
最終賈放還是留了個口子,準許兩戶人家作為同一個「種植戶」,共同申請耕種一份田地。
八百戶人家,大約有一百六十戶成功申請到了田地,順利地拿到了「種植證」,並且在魚鱗冊上完成了登記。
所有拿到「種植證」的人家,都鄭重介紹給了老邵和其他桃源村的莊稼把式。從此大家可以一道交流種地的心得,桃源村還會向種植戶們提供稻種。
種植戶們原本就有信心,絕對能種到一百斤的畝產,再看桃源村那邊提供了許多協助,更加不擔心了。
沒能成為「種植戶」的新移民也來不及悲傷。因為桃源寨馬上進入了「大幹快上」的建設熱潮之中。
這時正是農閑,地裏的活不重。即便是種植戶得到了土地,也不過是平整平整、追追肥,靜待來年。而在各村規劃好的宅基地上蓋房子,在冬天雨季來臨之前搬離那簡易活動房,避免潮氣侵蝕,才是最要緊的。
賈放信守他的承諾,給每個新移民家庭發了一筆「安家費」,讓他們能夠從桃源村村民的手裏購買糧食。
很多村民等不及賈放繼續按照承諾發放那筆無息貸款/住房貸款,得到了建房的許可之後,就先擼起袖子開始打地基——他們的想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粗活累活先幹起來。
然而賈放的第一筆無息貸款,發給了新餘村一戶姓汪的人家,並且頒發了桃源寨第一份「生產經營許可證」,允許這戶汪姓人家在青坊河下遊選址,建一座磚窯,專門燒製建房用的磚頭和瓦片。
等到這份「生產經營許可證」一發,不少土著和新移民才如夢初醒:原來商機在這兒。
但這戶汪氏祖祖輩輩都是燒窯的和磚瓦匠,手裏捏著技術,別人就算是眼紅也學不來。當即有人跑去汪氏那裏要當學徒,當小工。汪氏家主心知在短時間內磚瓦的需求量一定會暴漲,於是來者不拒,許了每個小工每天二十文錢的工錢。
小工們拿著這二十文的工錢,卻沒什麽時間去買菜買米做飯了。他們有些是拖家帶口的,家裏能給做一口飯吃。但也有人孑然一身,多半自己想了辦法,在別處搭夥。
這回是三村的一群婦人們自己一合計,拜託她們的村長出麵,向賈放求了第二份「生產經營許可證」,在村口支了大鍋,淘米做飯,也兼做各色菜餚,都是大鍋菜,量大便宜,三文吃飽,五文吃好。
她們做出來的菜餚,都是餘江風味,土著吃了新鮮,新移民吃了思鄉。漸漸的,有些自家能做飯做菜的,也漸漸覺得還是三村的飯好吃,也時不時地過來買一些。
於是「三村」的大鍋菜越做越紅火,人手也很快增加,從剛開始的幾個婦人,一下子增長到了十幾號人,連專門的採買、洗菜、擇菜的職位都分出來了。
不得不說,這些婦人也確實有些經營頭腦,她們請來了賈放,求這位賈三爺給她們的「大鍋菜」題個字,算是招牌。
「三爺,小婦人們就是想沾沾您的福氣,若是咱們以後真的能做成一個店……」婦人們頗不好意思地說——想當初她們在餘江的時候,可從來沒想過要拋頭露麵地做這生意,經過了一番磨礪,到了這桃源寨,反而再沒有這些顧忌了。
「可以,當然沒問題!」賈放對這種要求一向來者不拒。
他拜原主所賜,書法還不賴,一落筆就是端正莊嚴的魏碑,刷刷地題上了四個字。
眾婦人也不大認得字,有一個稍許認得些的,便念:「三村……三村……」
「三村食堂!」賈放豪氣的說。
第74章
繼磚瓦窯和「三村食堂」之後, 幾個村的村民都是創意頻出,紛紛想出了賺錢的法子。
但桃源寨的「創業」大潮很快遇到了瓶頸——寨子裏的「錢」出現了問題。
這並非是賈放食言,沒能給村民們及時發放「創業貸款」, 或者給他們提供「建房基金」,而是桃源寨重蹈桃源村的覆轍, 再次出現了小額貨幣——也就是銅錢, 短缺的問題。
遠道而來的餘江新移民裏, 不少人是有些積蓄的, 可是他們遠道而來, 不可能背著大串大串的銅錢到此, 多半都是貼身藏著銀錠子, 內衣裏縫著金錁子。
而賈放發放「安家費」和「創業貸款」的時候,也圖省事,給每家發了銀錠子。
這樣問題就來了:以「三村食堂」為例, 那裏一餐飯是三文錢, 多加一個菜是五文。如果你拿一錠銀子去點一餐飯吃, 食堂裏的大娘鐵定找不出來。
這時就有村人提出:要不……先賒帳?
賒帳這個法子剛開始還行得通,因為大家都是餘江老鄉,對方確實是有錢,不是付不起,而是在體諒食堂實在找不開而已。
甚至有人和「三村食堂」領頭的婦人打了招呼:「我天天在你這兒吃,吃一個月, 差不多就快夠一錢銀子了。到時候一起給!」
剛開始食堂大娘還能點頭答應,到後來卻跟著人追帳:「別, 等等啊!銅錢給了沒?給了錢才能舀飯……」
「概不賒帳,概不賒帳啊!」
老鄉們見了這大轉彎的態度,忍不住疑問紛紛。食堂大娘卻有理有據:「你們這樣賒帳, 我們就沒處去買材料。那邊也不能總讓我們賒著帳啊!」
最終賈放還是留了個口子,準許兩戶人家作為同一個「種植戶」,共同申請耕種一份田地。
八百戶人家,大約有一百六十戶成功申請到了田地,順利地拿到了「種植證」,並且在魚鱗冊上完成了登記。
所有拿到「種植證」的人家,都鄭重介紹給了老邵和其他桃源村的莊稼把式。從此大家可以一道交流種地的心得,桃源村還會向種植戶們提供稻種。
種植戶們原本就有信心,絕對能種到一百斤的畝產,再看桃源村那邊提供了許多協助,更加不擔心了。
沒能成為「種植戶」的新移民也來不及悲傷。因為桃源寨馬上進入了「大幹快上」的建設熱潮之中。
這時正是農閑,地裏的活不重。即便是種植戶得到了土地,也不過是平整平整、追追肥,靜待來年。而在各村規劃好的宅基地上蓋房子,在冬天雨季來臨之前搬離那簡易活動房,避免潮氣侵蝕,才是最要緊的。
賈放信守他的承諾,給每個新移民家庭發了一筆「安家費」,讓他們能夠從桃源村村民的手裏購買糧食。
很多村民等不及賈放繼續按照承諾發放那筆無息貸款/住房貸款,得到了建房的許可之後,就先擼起袖子開始打地基——他們的想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粗活累活先幹起來。
然而賈放的第一筆無息貸款,發給了新餘村一戶姓汪的人家,並且頒發了桃源寨第一份「生產經營許可證」,允許這戶汪姓人家在青坊河下遊選址,建一座磚窯,專門燒製建房用的磚頭和瓦片。
等到這份「生產經營許可證」一發,不少土著和新移民才如夢初醒:原來商機在這兒。
但這戶汪氏祖祖輩輩都是燒窯的和磚瓦匠,手裏捏著技術,別人就算是眼紅也學不來。當即有人跑去汪氏那裏要當學徒,當小工。汪氏家主心知在短時間內磚瓦的需求量一定會暴漲,於是來者不拒,許了每個小工每天二十文錢的工錢。
小工們拿著這二十文的工錢,卻沒什麽時間去買菜買米做飯了。他們有些是拖家帶口的,家裏能給做一口飯吃。但也有人孑然一身,多半自己想了辦法,在別處搭夥。
這回是三村的一群婦人們自己一合計,拜託她們的村長出麵,向賈放求了第二份「生產經營許可證」,在村口支了大鍋,淘米做飯,也兼做各色菜餚,都是大鍋菜,量大便宜,三文吃飽,五文吃好。
她們做出來的菜餚,都是餘江風味,土著吃了新鮮,新移民吃了思鄉。漸漸的,有些自家能做飯做菜的,也漸漸覺得還是三村的飯好吃,也時不時地過來買一些。
於是「三村」的大鍋菜越做越紅火,人手也很快增加,從剛開始的幾個婦人,一下子增長到了十幾號人,連專門的採買、洗菜、擇菜的職位都分出來了。
不得不說,這些婦人也確實有些經營頭腦,她們請來了賈放,求這位賈三爺給她們的「大鍋菜」題個字,算是招牌。
「三爺,小婦人們就是想沾沾您的福氣,若是咱們以後真的能做成一個店……」婦人們頗不好意思地說——想當初她們在餘江的時候,可從來沒想過要拋頭露麵地做這生意,經過了一番磨礪,到了這桃源寨,反而再沒有這些顧忌了。
「可以,當然沒問題!」賈放對這種要求一向來者不拒。
他拜原主所賜,書法還不賴,一落筆就是端正莊嚴的魏碑,刷刷地題上了四個字。
眾婦人也不大認得字,有一個稍許認得些的,便念:「三村……三村……」
「三村食堂!」賈放豪氣的說。
第74章
繼磚瓦窯和「三村食堂」之後, 幾個村的村民都是創意頻出,紛紛想出了賺錢的法子。
但桃源寨的「創業」大潮很快遇到了瓶頸——寨子裏的「錢」出現了問題。
這並非是賈放食言,沒能給村民們及時發放「創業貸款」, 或者給他們提供「建房基金」,而是桃源寨重蹈桃源村的覆轍, 再次出現了小額貨幣——也就是銅錢, 短缺的問題。
遠道而來的餘江新移民裏, 不少人是有些積蓄的, 可是他們遠道而來, 不可能背著大串大串的銅錢到此, 多半都是貼身藏著銀錠子, 內衣裏縫著金錁子。
而賈放發放「安家費」和「創業貸款」的時候,也圖省事,給每家發了銀錠子。
這樣問題就來了:以「三村食堂」為例, 那裏一餐飯是三文錢, 多加一個菜是五文。如果你拿一錠銀子去點一餐飯吃, 食堂裏的大娘鐵定找不出來。
這時就有村人提出:要不……先賒帳?
賒帳這個法子剛開始還行得通,因為大家都是餘江老鄉,對方確實是有錢,不是付不起,而是在體諒食堂實在找不開而已。
甚至有人和「三村食堂」領頭的婦人打了招呼:「我天天在你這兒吃,吃一個月, 差不多就快夠一錢銀子了。到時候一起給!」
剛開始食堂大娘還能點頭答應,到後來卻跟著人追帳:「別, 等等啊!銅錢給了沒?給了錢才能舀飯……」
「概不賒帳,概不賒帳啊!」
老鄉們見了這大轉彎的態度,忍不住疑問紛紛。食堂大娘卻有理有據:「你們這樣賒帳, 我們就沒處去買材料。那邊也不能總讓我們賒著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