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現在美印關係無比的僵硬,美國幾乎可以說失去了對印度洋的掌控,美軍第五艦隊群,隨時都是別人的盤中餐。
幸好,目前印度洋上印度的五個航母戰鬥群,讓美國在印度洋上還擁有最大的控製權,否則美國將會喪失對印度洋的控製。
但是這種形式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改變,索馬利亞一年一支航母戰鬥群的入役,不需要兩年的時間,索馬利亞就會在印度洋上擁有五個超級航母這戰鬥群,在大西洋上擁有兩個超級航母戰鬥群,再加上巴基斯坦和伊朗航母,印度和美軍第五艦隊群的航母加起來,便會處於劣勢。
所以,看到這份情報的第一時間,希拉蕊想到的是如何去結束這種仿佛無止境的軍備競賽。
第879章 美國唯一的選擇
對待新的技術和經濟轉變點,美國的經濟政策製定者和主流經濟學家們已經做出的應對集中體現於三個方麵:首先是減稅加投資軍事、投資基礎設施、新技術當年裏根政府為了培養企業發展的自身動力,第一次在美國歷史上大規模地開展減稅行動,取消了對企業的諸多嚴格管製,保證企業有一個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並通過增加國防開支、實施星球大戰計劃,來帶動國內高科技產業和製造業的蓬勃發展。相比之下,歐巴馬政府的舉措目標更為明確,在減稅的同時,更多的資金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技術的研發。
到了現在的希拉蕊政府,主要精力開始集中在後兩個方麵。
其中一個方麵需要美國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處在轉變期的美國,國外投資發揮著兩重關鍵作用。
一是若想成功實現產業升級,就意味著要有大量資金接盤已經相對落後的產業,促進社會就業,使得新解放的資源可以布局到新興產業當中,為新技術的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是在經濟衰退時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必然導致財政赤字的不斷攀升,如果要避免赤字對通貨膨脹的帶動作用,必須以出售國債的方式彌補赤字,外國資金無疑是主要購買力量。
在裏根時代,美國吸引的投資方主要是日本,一方麵出台法案鼓勵外商投資,另一方麵,運用各種手段。鼓勵日本企業主動或被動地到美國投資。比如1981年美國要求日本自動限製對美國汽車出口後,導致日本各大汽車公司為繞開限額。都必須選擇到美國投資工廠以維持在美國的市場份額。
到了歐巴馬政府,中央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歐巴馬政府的目光自然轉向了中央。一方麵,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歐債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從根本上造成中央隻有美國國債一個方向可投的局麵,另一方麵,提高中央商品對美出口的貿易壁壘,這都將最終導致中央對美國投資金額的大幅上升,以保障美國產業升級的完成。
這方麵希拉蕊隻需要繼續延續歐巴馬政府的政策,便可繼續完成美國重要的轉型工作,但這也需要希拉蕊政府上心去維持與中華的關係。
而真正需要希拉蕊政府去完成的工作是最後一個。那便是強硬的對外政策,希拉蕊之所以當選美國新總統,與她一貫的對外強硬作風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在國內經濟疲軟、國際格局急劇變動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仍要維護美元霸權,利用一切手段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依仗軍事上的強硬。冷戰時期美國政府為了遏製蘇聯不斷崛起的勢頭,不惜與西歐盟國關係惡劣,他們認定蘇聯不會採取激烈手段反應,肆無忌憚地對其實行軍事上和經濟上的高壓製裁。造成蘇聯國內經濟情況的不斷惡化。
不過,麵對崛起的索馬利亞,當年對付蘇聯的那套辦法是無法複製的,希拉蕊政府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繼續保持美元霸主的地位。那就是拉攏更多的國家,用美元和經濟捆綁這些國家,再輔以軍事上的強大。讓越來越多的國家離不開美國。
就目前來說,希拉蕊政府的這種手段無疑是成功的。印度在短短幾年的時間,便成為美國最堅實的夥伴國。美國將大量的美元投放在印度,幫助印度完成工業和基礎建設,而印度購買大量的美國國債,承擔著美國經濟風險。
並且在軍事上,印度也開始依賴於美國,雖然印度現在已經擁有自己的造船工業,但依然有太多的技術和設備需要從美國進口,就算是讓印度洋驕傲的計算機產業,也需要美國人的支持。
一旦美國停止了對印度的技術支援,那現在印度所謂成長起來的軍事工業,將會徹底熄火,印度海軍的五個航母戰鬥群,三艘小鷹級恐怕就要用拖船拖回印度。
當年歐巴馬之所以放心的把技術和航母都送給印度,就是對準了印度人的命脈,牢牢掌握所有技術的關鍵點,讓印度人不得不依賴美國,否則印度的工業就是沒有辦法運轉,航母也隻能待在港口生鏽。
而漸漸習慣了強大起來的印度人,也自然不可能願意回到當初那種全部都要依靠世界的地步,雖然現在依然要依賴美國,但其他大部分的東西,印度都可以完成自己生產。
也正是有了印度,再加上北約,美國才能夠繼續保持現在世界霸主的地位,當然,這也離不開美國自身的快速發展,對外強硬離不開軍事支持,拉攏其他國家隻是外力,強大的自身才是一切的保障。
幸好,目前印度洋上印度的五個航母戰鬥群,讓美國在印度洋上還擁有最大的控製權,否則美國將會喪失對印度洋的控製。
但是這種形式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改變,索馬利亞一年一支航母戰鬥群的入役,不需要兩年的時間,索馬利亞就會在印度洋上擁有五個超級航母這戰鬥群,在大西洋上擁有兩個超級航母戰鬥群,再加上巴基斯坦和伊朗航母,印度和美軍第五艦隊群的航母加起來,便會處於劣勢。
所以,看到這份情報的第一時間,希拉蕊想到的是如何去結束這種仿佛無止境的軍備競賽。
第879章 美國唯一的選擇
對待新的技術和經濟轉變點,美國的經濟政策製定者和主流經濟學家們已經做出的應對集中體現於三個方麵:首先是減稅加投資軍事、投資基礎設施、新技術當年裏根政府為了培養企業發展的自身動力,第一次在美國歷史上大規模地開展減稅行動,取消了對企業的諸多嚴格管製,保證企業有一個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並通過增加國防開支、實施星球大戰計劃,來帶動國內高科技產業和製造業的蓬勃發展。相比之下,歐巴馬政府的舉措目標更為明確,在減稅的同時,更多的資金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技術的研發。
到了現在的希拉蕊政府,主要精力開始集中在後兩個方麵。
其中一個方麵需要美國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處在轉變期的美國,國外投資發揮著兩重關鍵作用。
一是若想成功實現產業升級,就意味著要有大量資金接盤已經相對落後的產業,促進社會就業,使得新解放的資源可以布局到新興產業當中,為新技術的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是在經濟衰退時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必然導致財政赤字的不斷攀升,如果要避免赤字對通貨膨脹的帶動作用,必須以出售國債的方式彌補赤字,外國資金無疑是主要購買力量。
在裏根時代,美國吸引的投資方主要是日本,一方麵出台法案鼓勵外商投資,另一方麵,運用各種手段。鼓勵日本企業主動或被動地到美國投資。比如1981年美國要求日本自動限製對美國汽車出口後,導致日本各大汽車公司為繞開限額。都必須選擇到美國投資工廠以維持在美國的市場份額。
到了歐巴馬政府,中央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歐巴馬政府的目光自然轉向了中央。一方麵,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歐債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從根本上造成中央隻有美國國債一個方向可投的局麵,另一方麵,提高中央商品對美出口的貿易壁壘,這都將最終導致中央對美國投資金額的大幅上升,以保障美國產業升級的完成。
這方麵希拉蕊隻需要繼續延續歐巴馬政府的政策,便可繼續完成美國重要的轉型工作,但這也需要希拉蕊政府上心去維持與中華的關係。
而真正需要希拉蕊政府去完成的工作是最後一個。那便是強硬的對外政策,希拉蕊之所以當選美國新總統,與她一貫的對外強硬作風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在國內經濟疲軟、國際格局急劇變動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仍要維護美元霸權,利用一切手段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依仗軍事上的強硬。冷戰時期美國政府為了遏製蘇聯不斷崛起的勢頭,不惜與西歐盟國關係惡劣,他們認定蘇聯不會採取激烈手段反應,肆無忌憚地對其實行軍事上和經濟上的高壓製裁。造成蘇聯國內經濟情況的不斷惡化。
不過,麵對崛起的索馬利亞,當年對付蘇聯的那套辦法是無法複製的,希拉蕊政府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繼續保持美元霸主的地位。那就是拉攏更多的國家,用美元和經濟捆綁這些國家,再輔以軍事上的強大。讓越來越多的國家離不開美國。
就目前來說,希拉蕊政府的這種手段無疑是成功的。印度在短短幾年的時間,便成為美國最堅實的夥伴國。美國將大量的美元投放在印度,幫助印度完成工業和基礎建設,而印度購買大量的美國國債,承擔著美國經濟風險。
並且在軍事上,印度也開始依賴於美國,雖然印度現在已經擁有自己的造船工業,但依然有太多的技術和設備需要從美國進口,就算是讓印度洋驕傲的計算機產業,也需要美國人的支持。
一旦美國停止了對印度的技術支援,那現在印度所謂成長起來的軍事工業,將會徹底熄火,印度海軍的五個航母戰鬥群,三艘小鷹級恐怕就要用拖船拖回印度。
當年歐巴馬之所以放心的把技術和航母都送給印度,就是對準了印度人的命脈,牢牢掌握所有技術的關鍵點,讓印度人不得不依賴美國,否則印度的工業就是沒有辦法運轉,航母也隻能待在港口生鏽。
而漸漸習慣了強大起來的印度人,也自然不可能願意回到當初那種全部都要依靠世界的地步,雖然現在依然要依賴美國,但其他大部分的東西,印度都可以完成自己生產。
也正是有了印度,再加上北約,美國才能夠繼續保持現在世界霸主的地位,當然,這也離不開美國自身的快速發展,對外強硬離不開軍事支持,拉攏其他國家隻是外力,強大的自身才是一切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