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我讓歷史拐個彎之明劫 作者:可可阿裏01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盡管很多人仍抱著既定的“海禁”政策不放,還是有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海禁”與海寇之間的關係,極力主張開放“海禁”,以根除海寇,其中,1564年福建巡撫譚綸在《條陳善後未盡事宜以備遠略以圖治安疏》中指出,“世人濱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幾也,大抵非為生於海,則不得食。海上之國方千裏者,不知其凡幾也,無中國續綿絲帛之物.則不可以為國。禦之怠嚴,則其值愈厚,而趨之愈眾。私通不得,即掇奪隨之。昔人謂;弊源如鼠穴,也須留一個,若還都塞了,處處俱穿破。意正如此。”譚綸用了個通俗的比喻說明了現實問題,他請求朝廷允許福建商民在近海與外通商,按《明史》說法有不少中央政府官員都表示了認同。其後福建巡撫許孚遠也在奏疏中說:“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
1567年1月23日,明世宗病逝於幹清官。2月4日其三王子朱載垕即皇帝位,是為穆宗,紀元隆慶。明穆宗,《明史》中稱他“繼體守文,可稱令主矣……蓋亦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者歟!”他即位後,還是有重振朝綱的新氣象的,他詔告群臣:“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不久.譚綸之後的福建巡撫都禦史塗****利用隆慶改元而政治布新之機,奏請在漳州月港開放海禁,準許中國商民出海貿易。奏議迅速得到穆宗朝廷的批準,從而形成了“隆慶開海,月港開放”的局麵。這在明朝對待國民的海外貿易政策上,可謂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已完全更改了皇朝祖製。
這就是“隆慶開海”的由來。1
明朝中期時,我國對外貿易主要港口是泉州、寧波與廣州三處,設市舶司。到了明朝中葉,由於沿海地區常遭日本倭寇騷擾,至公元1522年,封閉泉州與寧波二港口,僅留廣州。
明朝官方貿易指的是朝貢貿易,當時與明朝有來往的有:渤泥、暹羅、古麻刺、真臘(柬埔寨)、、占城、蘇門答刺、錫蘭(斯裏蘭卡)、蘇祿(今菲律賓西蘇祿群島)、古裏(印度半島西端)、古麻刺(菲律賓棉蘭老島)、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滿刺加(今馬六甲)、柯支、扶桑(今日本)、琉球、朝鮮等國家。
..........................
“嘿嘿,小子沒喝幾口就開始說胡話了吧,你去港口看什麽看,那些地方有些亂哦。”老叫花也給萬俟陽找個台階下,看他那尷尬模樣心裏也是憋著笑意。
“現在生意也隻有從港口上來的貨物最來錢,與外國人打交道別說我還是很在行的,信不信由你,到時候你們就知道好處了!”
萬俟陽看著兩人那懷疑的目光也無可奈何,反正這些事情隻有用時間來證明了。
.............................................................
注釋:
1
應該說“隆慶開海”是嘉靖時期中國海商海盜武裝走私集團鬥爭的結果。明朝政府雖然用武力鎮壓了沿海的武裝走私集團,但不少人也從中發現,這些武裝走私集團是“海禁”政策結下的苦果。由於明朝政府麵對這些武裝走私集團也感到剿不勝剿,所以才不得不“易私販為公服”,改弦更張,通過將走私貿易轉化成嚴格控製的合法貿易,來消除海盜走私集團對其統治秩序的衝擊。
有人認為隆慶開海後明朝海禁政策就取消了,還有的以為明朝後期在海外貿易中賺回大量銀子與此有關……現在可以研究一下兩個問題,看看“隆慶開海”的真實情況:
1.明朝政府為何要選在福建漳州月港開放中國商民出悔貿易之禁呢?要知道月港地處偏僻,遠離內陸商品貨源地並且有重山與內地相隔。
2.月港開放海禁後,是否一切打算出海的中國各地商人都可以由此出海進行海外貿易?
來看看福建月港的地理環境吧。
潭綸在同一奏章上說:“閩人濱海而居,非往來海中則不得食。”後來在萬曆年問曾任福建巡撫的陳子貞也曾說:“閩省土窄人稠,五穀稀少。故邊海之民,皆以船為家,以海為田……”一旦嚴格執行“海禁”政策,人民“生計蕭條,情困計窮,勢必嘯集”,進行武裝走私。實際上,在嘉靖所謂“倭亂”的海盜隊伍中,福建人就占很大的比例。如茅坤在一篇文章中曾根據一位被海盜擄掠的崑山籍農民在歸來後所談的情況,寫到閩人在海盜隊伍中占十分之六七。當時福建的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強,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丘陵、山地占全省總麵積的90%以上,多山少田,人民生活的基本應用賴於外地供應;月港所在的漳州更是偏僻而且交通不便,月港地處九龍江入誨處,以其地之形如月而得名。按《東西洋考》上的記載,漳州月港自身的條件的毫無優勢可言,因月港既無直接的出海口(其出海口在廈門),又非深水良港,海外貿易船由此出海,需數條小船牽引始能行,一潮至圭嶼,一潮半至廈門。
不過正由於其“僻處海隅,俗如化外”,不為明朝朝廷官員所注意,早在正統(1436-1449)、景泰(1450一1456)年間,它就已成為走私活動的活躍地區之一,史書載“居民多貸番且善盜”。
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之際,不少漳州人走私致富,已出現“風向帆轉,寶賄填舟,家家賽神,鍾鼓響答.東北巨賈競灣爭馳”的局麵,並享有“小蘇杭”之譽”。
1567年1月23日,明世宗病逝於幹清官。2月4日其三王子朱載垕即皇帝位,是為穆宗,紀元隆慶。明穆宗,《明史》中稱他“繼體守文,可稱令主矣……蓋亦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者歟!”他即位後,還是有重振朝綱的新氣象的,他詔告群臣:“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不久.譚綸之後的福建巡撫都禦史塗****利用隆慶改元而政治布新之機,奏請在漳州月港開放海禁,準許中國商民出海貿易。奏議迅速得到穆宗朝廷的批準,從而形成了“隆慶開海,月港開放”的局麵。這在明朝對待國民的海外貿易政策上,可謂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已完全更改了皇朝祖製。
這就是“隆慶開海”的由來。1
明朝中期時,我國對外貿易主要港口是泉州、寧波與廣州三處,設市舶司。到了明朝中葉,由於沿海地區常遭日本倭寇騷擾,至公元1522年,封閉泉州與寧波二港口,僅留廣州。
明朝官方貿易指的是朝貢貿易,當時與明朝有來往的有:渤泥、暹羅、古麻刺、真臘(柬埔寨)、、占城、蘇門答刺、錫蘭(斯裏蘭卡)、蘇祿(今菲律賓西蘇祿群島)、古裏(印度半島西端)、古麻刺(菲律賓棉蘭老島)、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滿刺加(今馬六甲)、柯支、扶桑(今日本)、琉球、朝鮮等國家。
..........................
“嘿嘿,小子沒喝幾口就開始說胡話了吧,你去港口看什麽看,那些地方有些亂哦。”老叫花也給萬俟陽找個台階下,看他那尷尬模樣心裏也是憋著笑意。
“現在生意也隻有從港口上來的貨物最來錢,與外國人打交道別說我還是很在行的,信不信由你,到時候你們就知道好處了!”
萬俟陽看著兩人那懷疑的目光也無可奈何,反正這些事情隻有用時間來證明了。
.............................................................
注釋:
1
應該說“隆慶開海”是嘉靖時期中國海商海盜武裝走私集團鬥爭的結果。明朝政府雖然用武力鎮壓了沿海的武裝走私集團,但不少人也從中發現,這些武裝走私集團是“海禁”政策結下的苦果。由於明朝政府麵對這些武裝走私集團也感到剿不勝剿,所以才不得不“易私販為公服”,改弦更張,通過將走私貿易轉化成嚴格控製的合法貿易,來消除海盜走私集團對其統治秩序的衝擊。
有人認為隆慶開海後明朝海禁政策就取消了,還有的以為明朝後期在海外貿易中賺回大量銀子與此有關……現在可以研究一下兩個問題,看看“隆慶開海”的真實情況:
1.明朝政府為何要選在福建漳州月港開放中國商民出悔貿易之禁呢?要知道月港地處偏僻,遠離內陸商品貨源地並且有重山與內地相隔。
2.月港開放海禁後,是否一切打算出海的中國各地商人都可以由此出海進行海外貿易?
來看看福建月港的地理環境吧。
潭綸在同一奏章上說:“閩人濱海而居,非往來海中則不得食。”後來在萬曆年問曾任福建巡撫的陳子貞也曾說:“閩省土窄人稠,五穀稀少。故邊海之民,皆以船為家,以海為田……”一旦嚴格執行“海禁”政策,人民“生計蕭條,情困計窮,勢必嘯集”,進行武裝走私。實際上,在嘉靖所謂“倭亂”的海盜隊伍中,福建人就占很大的比例。如茅坤在一篇文章中曾根據一位被海盜擄掠的崑山籍農民在歸來後所談的情況,寫到閩人在海盜隊伍中占十分之六七。當時福建的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強,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丘陵、山地占全省總麵積的90%以上,多山少田,人民生活的基本應用賴於外地供應;月港所在的漳州更是偏僻而且交通不便,月港地處九龍江入誨處,以其地之形如月而得名。按《東西洋考》上的記載,漳州月港自身的條件的毫無優勢可言,因月港既無直接的出海口(其出海口在廈門),又非深水良港,海外貿易船由此出海,需數條小船牽引始能行,一潮至圭嶼,一潮半至廈門。
不過正由於其“僻處海隅,俗如化外”,不為明朝朝廷官員所注意,早在正統(1436-1449)、景泰(1450一1456)年間,它就已成為走私活動的活躍地區之一,史書載“居民多貸番且善盜”。
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之際,不少漳州人走私致富,已出現“風向帆轉,寶賄填舟,家家賽神,鍾鼓響答.東北巨賈競灣爭馳”的局麵,並享有“小蘇杭”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