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4-30 22:16:56 字數:1526
解放軍部隊裏出了麻煩事。王直發現指揮越來越不靈了。糧食、物料的採購與運輸都發生了遲滯。不僅中都的工程建造受到很大影響,軍隊的日常補給都開始出現問題。王直不用想,也知道是幹兒子王滶在陰奉陽違,故意使絆子。但是鑑於王滶在軍中的影響力,王直沒法下手動他。畢竟這回的事,王直其實是理虧的。本來辦了豐臣秀吉就很難向戰士們交代。這次若是朝王滶下手,隻怕會讓大夥離心離德。
說起來,幹兒子的親人,也該是自己的親人。幹兒子的母親、妻兒落到大明官府的手裏,遭了殃、逢了難,自己也不能不管不顧。否則便失了仁義,寒了軍心。因此王直覺得,怎麽的也得使些辦法,說不準可以化解當前的困境。於是便動了召見胡宗憲兩位使者蔣洲與陳可願的念頭。王直並不願被招安。解放軍已決定走上“海外稱霸”的路線。要為中國的將來,解決掉日本、美國兩大麻煩。又怎麽能夠回頭向大明投降呢?答應招安是絕對不行的,王直想的是談條件、救人。
對於大明官府的招安之舉,王直存有疑惑。解放軍主動從大明撤軍,放棄既得地盤,並不再進犯。如今隔著重洋,已兩不相幹。為什麽還要來招安呢?解放軍占據了日本,超然立於大明之外。大明並沒有跨海進攻的能力。憑什麽讓解放軍投降?就靠那幾個人質?若說這幾個人質,在王直眼中有什麽重要性的話,那是扯淡。雖然是義子王滶的親人,但不出這種事的話,王直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王直怎麽會為幾個從未見過麵,根本不認識的人,放棄現有的一切,去給大明朝廷做奴才。就算他對個人前途和命運都不看重,但革命事業怎麽辦?這可是關係著解放軍和國家的大事。
正因為有這麽多疑惑,王直在見兩位使者之前,特意派了些人,去探探消息,摸摸情況。
反饋回來的消息,讓王直大吃一驚。原來胡宗憲的使者,到了日本,住在解放軍軍中都有段時間了,竟然還將最基本的情況搞錯。這二人不知道為什麽,一直以為落在他們的大人胡宗憲手裏的,是王直本人的老母、妻兒。故而信心滿滿地乘船跨海,過來招安。不知該說他們什麽好,這都有段時間了,還犯著這種低級錯誤。王滶的有意隱瞞,是一個原因。但這兩個人是否太二了呢?糊塗使者糊塗官,招的也是糊塗安。連解放軍的首領,都沒分清楚。錯將王滶,代入王直。一個是義子,一個是幹爹,該是有區別的呀。雖然王直也知道,很多大明人確實把王滶和自己搞混了。但招安這種事幹係甚大,官府是不是該先查清楚,再拿人質呢?這種糊塗招安,王直斷是不會答應的。誰知道,若是應了,會得到怎麽樣一個糊塗下場。
王滶對兩位使者隱瞞真相,也是有道理的。若是讓大明官府知道抓錯了人質,而那些人質本身的價值,其實並不是那麽大。或許惱羞成怒下,就撕票泄憤。旁人可以不在乎,王滶卻不行,那可是他的母親、妻兒呀。因為心有顧忌,竟然都沒向王直告知實情。應是怕王直知道了笑話,更加不肯答應招安。自己的親人,依舊死路一條。
王滶這個人某些時候,做事情確實扭扭捏捏、瞻前顧後,很是不痛快。或許是生意做久了,小處越發精明,大處卻愈發糊塗。道理也簡單,老往小處鑽營,哪有心思花在大方麵。像這回的事,依王直看來,根本不用瞞著自己,因為遲早會被自己知道的。而王滶之所以沒把親人接到身邊,也是因為怕老母心理上承受不了。便沒有告知他自己這些年在外麵,是做“反賊強盜”。一貫欺著瞞著,帶在身邊一同生活,更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解放軍回撤日本,都沒能一塊帶上。固然當時在大明領軍作戰的則是豐臣秀吉,而王滶不過坐鎮長崎。但王滶若是能直爽幹脆一點,也能托人將老母妻兒撈過來。說起來,還是疏忽大意了。
王直知曉了這些事後,出於解決眼前困境的考慮,還是得會一會大明的使者。將話挑明了,互相攤牌、談條件,也好將難題化解。誰讓自己是某人的幹爹呢。做爹的,除了名分好聽,就是個苦命。尤其是給男人做爹的,更加苦上一等。
三百零四、贖人不成便殺人
更新時間2013-4-30 22:17:35 字數:1208
王直終於召見了胡宗憲的兩位門客蔣洲與陳可願,坐在大殿的寶座上,耐著性子聽完了下邊蔣洲的一番高談闊論,無非說些皇恩浩大、兵威強盛,已經掃蕩沿海、連番大勝,不如讓解放軍棄暗投明、及早歸順。若不是義子王滶的親人還在大明官府的手上,王直早讓人把他倆轟出去了。大明官軍有多少實力,王直清楚得很。就算在陸上仗著人多勢眾,能成點事。到了海裏,還不如烏龜呢。明軍再有能耐,也沒法過到日本,對解放軍的威脅等於零。王直根本不覺得有投降的必要。而且若不是解放軍主動撤兵,明朝哪有可能收復失地。但是對於王直來說,這次會麵的目的,本就不在招安。隻當蔣洲所說,全是廢話。耐著性子聽完,已是給了莫大麵子。
好不容易等到蔣洲說完,王直開口了,一點也不提“是否答應招安”,隻談人質之事。王直盡量客氣地說道:“那三個人質,如果你們胡大人能夠放了的話,我這邊必有重謝。”
解放軍部隊裏出了麻煩事。王直發現指揮越來越不靈了。糧食、物料的採購與運輸都發生了遲滯。不僅中都的工程建造受到很大影響,軍隊的日常補給都開始出現問題。王直不用想,也知道是幹兒子王滶在陰奉陽違,故意使絆子。但是鑑於王滶在軍中的影響力,王直沒法下手動他。畢竟這回的事,王直其實是理虧的。本來辦了豐臣秀吉就很難向戰士們交代。這次若是朝王滶下手,隻怕會讓大夥離心離德。
說起來,幹兒子的親人,也該是自己的親人。幹兒子的母親、妻兒落到大明官府的手裏,遭了殃、逢了難,自己也不能不管不顧。否則便失了仁義,寒了軍心。因此王直覺得,怎麽的也得使些辦法,說不準可以化解當前的困境。於是便動了召見胡宗憲兩位使者蔣洲與陳可願的念頭。王直並不願被招安。解放軍已決定走上“海外稱霸”的路線。要為中國的將來,解決掉日本、美國兩大麻煩。又怎麽能夠回頭向大明投降呢?答應招安是絕對不行的,王直想的是談條件、救人。
對於大明官府的招安之舉,王直存有疑惑。解放軍主動從大明撤軍,放棄既得地盤,並不再進犯。如今隔著重洋,已兩不相幹。為什麽還要來招安呢?解放軍占據了日本,超然立於大明之外。大明並沒有跨海進攻的能力。憑什麽讓解放軍投降?就靠那幾個人質?若說這幾個人質,在王直眼中有什麽重要性的話,那是扯淡。雖然是義子王滶的親人,但不出這種事的話,王直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王直怎麽會為幾個從未見過麵,根本不認識的人,放棄現有的一切,去給大明朝廷做奴才。就算他對個人前途和命運都不看重,但革命事業怎麽辦?這可是關係著解放軍和國家的大事。
正因為有這麽多疑惑,王直在見兩位使者之前,特意派了些人,去探探消息,摸摸情況。
反饋回來的消息,讓王直大吃一驚。原來胡宗憲的使者,到了日本,住在解放軍軍中都有段時間了,竟然還將最基本的情況搞錯。這二人不知道為什麽,一直以為落在他們的大人胡宗憲手裏的,是王直本人的老母、妻兒。故而信心滿滿地乘船跨海,過來招安。不知該說他們什麽好,這都有段時間了,還犯著這種低級錯誤。王滶的有意隱瞞,是一個原因。但這兩個人是否太二了呢?糊塗使者糊塗官,招的也是糊塗安。連解放軍的首領,都沒分清楚。錯將王滶,代入王直。一個是義子,一個是幹爹,該是有區別的呀。雖然王直也知道,很多大明人確實把王滶和自己搞混了。但招安這種事幹係甚大,官府是不是該先查清楚,再拿人質呢?這種糊塗招安,王直斷是不會答應的。誰知道,若是應了,會得到怎麽樣一個糊塗下場。
王滶對兩位使者隱瞞真相,也是有道理的。若是讓大明官府知道抓錯了人質,而那些人質本身的價值,其實並不是那麽大。或許惱羞成怒下,就撕票泄憤。旁人可以不在乎,王滶卻不行,那可是他的母親、妻兒呀。因為心有顧忌,竟然都沒向王直告知實情。應是怕王直知道了笑話,更加不肯答應招安。自己的親人,依舊死路一條。
王滶這個人某些時候,做事情確實扭扭捏捏、瞻前顧後,很是不痛快。或許是生意做久了,小處越發精明,大處卻愈發糊塗。道理也簡單,老往小處鑽營,哪有心思花在大方麵。像這回的事,依王直看來,根本不用瞞著自己,因為遲早會被自己知道的。而王滶之所以沒把親人接到身邊,也是因為怕老母心理上承受不了。便沒有告知他自己這些年在外麵,是做“反賊強盜”。一貫欺著瞞著,帶在身邊一同生活,更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解放軍回撤日本,都沒能一塊帶上。固然當時在大明領軍作戰的則是豐臣秀吉,而王滶不過坐鎮長崎。但王滶若是能直爽幹脆一點,也能托人將老母妻兒撈過來。說起來,還是疏忽大意了。
王直知曉了這些事後,出於解決眼前困境的考慮,還是得會一會大明的使者。將話挑明了,互相攤牌、談條件,也好將難題化解。誰讓自己是某人的幹爹呢。做爹的,除了名分好聽,就是個苦命。尤其是給男人做爹的,更加苦上一等。
三百零四、贖人不成便殺人
更新時間2013-4-30 22:17:35 字數:1208
王直終於召見了胡宗憲的兩位門客蔣洲與陳可願,坐在大殿的寶座上,耐著性子聽完了下邊蔣洲的一番高談闊論,無非說些皇恩浩大、兵威強盛,已經掃蕩沿海、連番大勝,不如讓解放軍棄暗投明、及早歸順。若不是義子王滶的親人還在大明官府的手上,王直早讓人把他倆轟出去了。大明官軍有多少實力,王直清楚得很。就算在陸上仗著人多勢眾,能成點事。到了海裏,還不如烏龜呢。明軍再有能耐,也沒法過到日本,對解放軍的威脅等於零。王直根本不覺得有投降的必要。而且若不是解放軍主動撤兵,明朝哪有可能收復失地。但是對於王直來說,這次會麵的目的,本就不在招安。隻當蔣洲所說,全是廢話。耐著性子聽完,已是給了莫大麵子。
好不容易等到蔣洲說完,王直開口了,一點也不提“是否答應招安”,隻談人質之事。王直盡量客氣地說道:“那三個人質,如果你們胡大人能夠放了的話,我這邊必有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