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隻、人員都準備好了。王直卻僵著不走,鬆岡則方和豐臣秀吉見此情形,自然也不願出發。王直顯然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層因素。一拖兩拖,官軍都預備發動攻勢,還沒走成。
兩百三十二、被迫“長征”
更新時間2012-5-20 17:27:30 字數:989
在大明朝搞革命不容易,和大民國有的一拚。危急時刻,革命軍人被迫放棄根據地,實施長征這種“戰略大轉移”,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從另一個層麵講,鬥爭策略失誤,也有一定關係。起碼王直就沒有樹立堅定的鬥爭意識,不主動進攻,一味搞消極防禦。犯了與王明同誌相似的錯誤。甚至還要更嚴重些,連消極防禦都不堅決。當然這也不能全怪王直,自從推進“改革開放”以來,與陸上官民,和平相處,共謀發展,已經喪失了繼續鬥爭的源動力。所以官軍在沒有遇到任何前期抵抗的情況下,對“烈山”革命根據地展開了包圍攻勢。
奉王忬之命,官軍以俞大猷、湯克寬等人為首,登上了金塘島。因王直不肯主動出擊,官軍從海中和島上,對“烈山”革命根據地,順利包圍。海中由俞大猷指揮戰船,封鎖了港口;島上則是湯克寬領兵圍堵後路。
雖然官兵將解放軍東海艦隊圍住了,但解放軍實力擺在那裏,比起官軍強多了。所以官軍硬攻不成,隻得保持“圍困”。
縱然解放軍是虎狼之師,作為最高指揮的王直不給力,當然也發不出力。明明占了絕對優勢,卻隻能縮手縮腳,為敵所趁。
因為王直不願主動出戰,破解困局,手底下的大小頭目滿腹怨言。如果一味避戰,長久被圍,也會自斷生路。
以豐臣秀吉為首的主戰派,自然鬧騰的不可開交。王直其實早有決議,放棄東海,北上扶桑。但是王直不肯走,他人也無法成行,便僵拖著。
麵對主戰派的抗議,王直再次下達了,艦隊主力開赴扶桑的命令。就選在當晚,大船集中突破官軍根本不算什麽的海上封鎖,直接過到日本。
主力轉移,肯定是不成問題的。但剩下那些人的命運,就很難說了。王直決定共赴難,同生死。實在不成,就領著,一起向官軍投降。這種投降,有別於招安。不可能有好果子。就算是普通戰士,都大有可能,下獄落罪。至於作為首領的王直,一般難逃死刑。
基本上所有人都知曉其中厲害,除非是傻到家的。王直不是“傻到家”,雖然已經被很多人這麽覺得,但他更大的問題是太“直”了。也不知中了什麽邪,反正腦裏一根筋,就這麽著唄。
革命主力離開根據地,進行“長征”的指令,出其意料地被大夥平靜接受了,包括主戰態度最堅決的豐臣秀吉。原本下邊已經鬧得厲害,王直還以為自己的命令,會遇到強烈反彈,看來是多慮了。想著,很可能是相似的命令,早就下達過,此時再提,並不讓人意外。
解放軍東海艦隊到日本後,可以去幹嘛。王直沒有細想過,因為與他已經關係不大了。他抱定為“改革開放”犧牲的念頭,決定來次光榮的“殉難”。
兩百三十三、北上“抗日”
更新時間2012-5-20 22:08:22 字數:1579
鑑於革命形勢的巨大變化,革命隊伍被迫離開根據地,進行長征,最終奠定了北上“抗日”的新局麵。這一切並非隻發生在近代,其實明朝也有過。
但王直一開始並沒有就想好,這次戰略大撤退的最終目的,會是“北上抗日”。大明解放軍從好好的“改革開放”,到“北上抗日”這種轉變,確實也太大了些。路,有時是被逼著走出來的。所以有“時勢造英雄”一說。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革命軍還未真正攻上過日本本土。八年抗戰,好不容易拚到勝利。竟然依舊都未實現這一目標。不能不說,是個大遺憾。幸好有解放軍小兵王直穿越到大明,怎麽著也得努力一把。不談別的,日本確實該打下來。雖說日本並沒有成為中國固有領土,可如果王直沒死那麽早,估計能弄成差不多。
這天晚上,王直留在自己房裏,靜靜地等著。解放軍東海艦隊的主力要去日本。但他決心不走。王直相當的“直”,一根筋扭不彎。旁人包括兩結義兄弟鬆岡則方、豐臣秀吉,能勸的話都說盡了。王直就是雷打不動,一定要剩下來,不走。當真要做“齊天大剩”。
王直顯得孤零零的,隻有一盞昏黃的油燈作伴。親信、幹將們基本上都要往日本去。王直也睡不著,他要等著船隊順利進發,然後會有消息回報。王直並不想,親自去送行,因為那肯定成為“永別”。
至於解放軍為什麽非要去日本,其實很大因素,是打哪來,回哪去。誰讓日本是解放軍的“老家”呢。其實不去日本的話,中華革命史也無法完整。“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曾被無數中國革命者吶喊過。但是時至今日,它依舊未被打倒,不是嗎?
王直本是不想走的,卻突然出了意想不到的大事故。夜間的寧靜也一下被打破。烈山上解放軍的寨群,全都陷入了危機。
兩處大的木結構火藥庫,幾乎同時發生爆炸。碎片飛濺,火焰四起。場麵混亂不堪,一處處更多的地方,也隨後燃了起來。烈山成了名副其實的“火焰山”。
兩百三十二、被迫“長征”
更新時間2012-5-20 17:27:30 字數:989
在大明朝搞革命不容易,和大民國有的一拚。危急時刻,革命軍人被迫放棄根據地,實施長征這種“戰略大轉移”,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從另一個層麵講,鬥爭策略失誤,也有一定關係。起碼王直就沒有樹立堅定的鬥爭意識,不主動進攻,一味搞消極防禦。犯了與王明同誌相似的錯誤。甚至還要更嚴重些,連消極防禦都不堅決。當然這也不能全怪王直,自從推進“改革開放”以來,與陸上官民,和平相處,共謀發展,已經喪失了繼續鬥爭的源動力。所以官軍在沒有遇到任何前期抵抗的情況下,對“烈山”革命根據地展開了包圍攻勢。
奉王忬之命,官軍以俞大猷、湯克寬等人為首,登上了金塘島。因王直不肯主動出擊,官軍從海中和島上,對“烈山”革命根據地,順利包圍。海中由俞大猷指揮戰船,封鎖了港口;島上則是湯克寬領兵圍堵後路。
雖然官兵將解放軍東海艦隊圍住了,但解放軍實力擺在那裏,比起官軍強多了。所以官軍硬攻不成,隻得保持“圍困”。
縱然解放軍是虎狼之師,作為最高指揮的王直不給力,當然也發不出力。明明占了絕對優勢,卻隻能縮手縮腳,為敵所趁。
因為王直不願主動出戰,破解困局,手底下的大小頭目滿腹怨言。如果一味避戰,長久被圍,也會自斷生路。
以豐臣秀吉為首的主戰派,自然鬧騰的不可開交。王直其實早有決議,放棄東海,北上扶桑。但是王直不肯走,他人也無法成行,便僵拖著。
麵對主戰派的抗議,王直再次下達了,艦隊主力開赴扶桑的命令。就選在當晚,大船集中突破官軍根本不算什麽的海上封鎖,直接過到日本。
主力轉移,肯定是不成問題的。但剩下那些人的命運,就很難說了。王直決定共赴難,同生死。實在不成,就領著,一起向官軍投降。這種投降,有別於招安。不可能有好果子。就算是普通戰士,都大有可能,下獄落罪。至於作為首領的王直,一般難逃死刑。
基本上所有人都知曉其中厲害,除非是傻到家的。王直不是“傻到家”,雖然已經被很多人這麽覺得,但他更大的問題是太“直”了。也不知中了什麽邪,反正腦裏一根筋,就這麽著唄。
革命主力離開根據地,進行“長征”的指令,出其意料地被大夥平靜接受了,包括主戰態度最堅決的豐臣秀吉。原本下邊已經鬧得厲害,王直還以為自己的命令,會遇到強烈反彈,看來是多慮了。想著,很可能是相似的命令,早就下達過,此時再提,並不讓人意外。
解放軍東海艦隊到日本後,可以去幹嘛。王直沒有細想過,因為與他已經關係不大了。他抱定為“改革開放”犧牲的念頭,決定來次光榮的“殉難”。
兩百三十三、北上“抗日”
更新時間2012-5-20 22:08:22 字數:1579
鑑於革命形勢的巨大變化,革命隊伍被迫離開根據地,進行長征,最終奠定了北上“抗日”的新局麵。這一切並非隻發生在近代,其實明朝也有過。
但王直一開始並沒有就想好,這次戰略大撤退的最終目的,會是“北上抗日”。大明解放軍從好好的“改革開放”,到“北上抗日”這種轉變,確實也太大了些。路,有時是被逼著走出來的。所以有“時勢造英雄”一說。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革命軍還未真正攻上過日本本土。八年抗戰,好不容易拚到勝利。竟然依舊都未實現這一目標。不能不說,是個大遺憾。幸好有解放軍小兵王直穿越到大明,怎麽著也得努力一把。不談別的,日本確實該打下來。雖說日本並沒有成為中國固有領土,可如果王直沒死那麽早,估計能弄成差不多。
這天晚上,王直留在自己房裏,靜靜地等著。解放軍東海艦隊的主力要去日本。但他決心不走。王直相當的“直”,一根筋扭不彎。旁人包括兩結義兄弟鬆岡則方、豐臣秀吉,能勸的話都說盡了。王直就是雷打不動,一定要剩下來,不走。當真要做“齊天大剩”。
王直顯得孤零零的,隻有一盞昏黃的油燈作伴。親信、幹將們基本上都要往日本去。王直也睡不著,他要等著船隊順利進發,然後會有消息回報。王直並不想,親自去送行,因為那肯定成為“永別”。
至於解放軍為什麽非要去日本,其實很大因素,是打哪來,回哪去。誰讓日本是解放軍的“老家”呢。其實不去日本的話,中華革命史也無法完整。“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曾被無數中國革命者吶喊過。但是時至今日,它依舊未被打倒,不是嗎?
王直本是不想走的,卻突然出了意想不到的大事故。夜間的寧靜也一下被打破。烈山上解放軍的寨群,全都陷入了危機。
兩處大的木結構火藥庫,幾乎同時發生爆炸。碎片飛濺,火焰四起。場麵混亂不堪,一處處更多的地方,也隨後燃了起來。烈山成了名副其實的“火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