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忽又清醒過來,這可是在古代,並不是21世紀。談“改革開放”,似乎早了些。也不知自己為什麽對“改革開放”,特別理解、特別支持、特別在意!說到“改革開放”,就不由自主地激動起來。難道在21世紀時,受政治薰陶太濃重?但無論怎麽說,“改革開放”絕對是真理,不容半點質疑。王直情緒回復,帶點小不好意思地坐回到座位上。
李文進勸說:“少年人遇事要冷靜些,一切得從長計較。若不是有許棟之流私開海禁,江浙這邊怎麽會死上這樣多人。凡事要思量清楚。”
王直一聽這話,火氣有些按捺不住,冒上來了,說:“要是朝廷開明,放開海禁,於民於官,都皆大歡喜。又怎會陪上這麽多人的性命?”
李文進沉默了一會,說:“海禁是太祖所定,豈能偏廢?就為這漁、商小利,改換朝製,是斷斷不可能的。”
王直說:“不知道太祖是怎麽想的,竟然定下這種不可理喻的規矩?”
李文進說:“太祖英明遠略,常人怎能相及。我朝原本定都應天,臨靠長江。若是有內賊,或是番寇,乘船涉海近趨,豈不是危及社稷?因此有了海禁一事。”
王直仔細聽明白了,怪不得朱元璋禁海,還真有其中大道理。許多年後,果然有英法艦隊,從海上侵略而來。整得大清苦不堪言。但是光靠海禁,隔絕外交,隻能維持一時的安寧。要想繁榮富強,不受外辱,還是得靠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同時通過科技、文化上的交流,使得自身不落後。於是說:“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改革開放,對於大明,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我朝也已經遷都,到了北京。”
李文進說:“是啊,北京的順天府成了國都。可海禁已是既定朝策,不能變改。”
王直說:“如果能取消海禁,江浙這邊很快可以恢復秩序,重新變得安寧、穩定。百姓們像從前那樣,打漁、經商,不用再做海盜。官軍也省得花大力氣剿殺。”
李文進說:“你講的道理,本官都曾想過。但朱紈開起了殺戒,形勢已經回不去。”
王直說:“這也未必,隻要大人願意開市,形勢肯定能夠逆轉。哪有人放著好營生不做,偏要當風險極大的賊寇。”
李文進說:“本官位低言輕,此項涉及朝廷大計。不僅做不了主張,連說上句話都難。”
王直想了想,說:“海禁並不一定要朝廷同意。想當初,朱紈之前,江浙早就搞起對外貿易。其實天高皇帝遠,隻要江浙這邊的官府應準了。一切都好辦,照樣實行改革開放。”看來,王直真是21世紀的那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見識多了。一下便往歪路子上,找點子。
李文進道:“說說簡單,現在亂成一片。真的私下,應準什麽‘改革開放’,恐怕也難以奏效。”的確盜寇橫行、羽翼豐滿,與官軍也勢成水火,再讓他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恐怕不現實。
王直說:“我也隻是一時想到,就這麽說說。難以奏效,也是沒辦法的事。全怪腦子不靈。”
李文進卻講:“王直,你真是太謙虛了。本官看你的談吐,實在非同一般。而且見識過人,能中要害。你想到的這個主意,雖然難了些,還是有一定可行性的。不知道你有沒有什麽長遠的打算?”
王直沉默了會,好好想起來,自己做事走一步、看一步,確實缺少長遠規劃。經過一陣深思熟慮,回答說:“在這舟山島上造船,等到船隻足夠多了之後,便帶著所有弟兄,一起回扶桑。”
李文進大吃一驚,想著王直這人確實古怪,思路與常人不同。本以為他拿出什麽切實際的具體措施,竟然想著造船走人。還是小心地問:“你們人也有不少,得造夠多少條船,才能成行?”
王直略微一想,現在自己這邊總共有兩萬來人。一隻大船能載200左右,必須得有百數才可以。回道:“怎麽著也得百來艘。”
李文進善意地提醒:“百來艘船,可不是小數目。要造到猴年馬月呀?”
王直根本沒想那麽清楚,此時才發現一點問題的嚴重性,但他仔細一想,還是說:“人手夠,隻要齊心協力,應該用不了太久。一年不成,可以兩年。兩年不成,可以三年。”古有愚公移山,今又有王直想不開,要愚公造船。
李文進搖了搖頭,說:“你別光想著要走的事。你不是說了,要實行改革開放。你得往這方麵考慮。”
王直愣了愣,反問:“怎麽說?”
李文進啟發道:“你們有大船,又擅水戰。這正是官軍所短。不如幫忙鎮服其它海盜,也還江浙這邊一個太平。”
王直吃了一驚,官府竟然想同解放軍搞戰略合作,一起剿“匪”。雖然大道理上說得通,但總覺得有一些不妥當,問:“這可行嗎?對於我及手下弟兄,又有什麽好處?”
其實李文進早就盤算著,招安了王直後,利用他的部隊來清剿海盜。哪知王直不肯明白幹脆地承認自己是大明人,“安”沒法招。但“利用”這一層,還是抱希望的。
李文進說:“隻要江浙這塊重新太平,你所說的‘改革開放’,不就能搞起來了嗎?於沿海百姓可是大有好處。”
李文進勸說:“少年人遇事要冷靜些,一切得從長計較。若不是有許棟之流私開海禁,江浙這邊怎麽會死上這樣多人。凡事要思量清楚。”
王直一聽這話,火氣有些按捺不住,冒上來了,說:“要是朝廷開明,放開海禁,於民於官,都皆大歡喜。又怎會陪上這麽多人的性命?”
李文進沉默了一會,說:“海禁是太祖所定,豈能偏廢?就為這漁、商小利,改換朝製,是斷斷不可能的。”
王直說:“不知道太祖是怎麽想的,竟然定下這種不可理喻的規矩?”
李文進說:“太祖英明遠略,常人怎能相及。我朝原本定都應天,臨靠長江。若是有內賊,或是番寇,乘船涉海近趨,豈不是危及社稷?因此有了海禁一事。”
王直仔細聽明白了,怪不得朱元璋禁海,還真有其中大道理。許多年後,果然有英法艦隊,從海上侵略而來。整得大清苦不堪言。但是光靠海禁,隔絕外交,隻能維持一時的安寧。要想繁榮富強,不受外辱,還是得靠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同時通過科技、文化上的交流,使得自身不落後。於是說:“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改革開放,對於大明,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我朝也已經遷都,到了北京。”
李文進說:“是啊,北京的順天府成了國都。可海禁已是既定朝策,不能變改。”
王直說:“如果能取消海禁,江浙這邊很快可以恢復秩序,重新變得安寧、穩定。百姓們像從前那樣,打漁、經商,不用再做海盜。官軍也省得花大力氣剿殺。”
李文進說:“你講的道理,本官都曾想過。但朱紈開起了殺戒,形勢已經回不去。”
王直說:“這也未必,隻要大人願意開市,形勢肯定能夠逆轉。哪有人放著好營生不做,偏要當風險極大的賊寇。”
李文進說:“本官位低言輕,此項涉及朝廷大計。不僅做不了主張,連說上句話都難。”
王直想了想,說:“海禁並不一定要朝廷同意。想當初,朱紈之前,江浙早就搞起對外貿易。其實天高皇帝遠,隻要江浙這邊的官府應準了。一切都好辦,照樣實行改革開放。”看來,王直真是21世紀的那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見識多了。一下便往歪路子上,找點子。
李文進道:“說說簡單,現在亂成一片。真的私下,應準什麽‘改革開放’,恐怕也難以奏效。”的確盜寇橫行、羽翼豐滿,與官軍也勢成水火,再讓他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恐怕不現實。
王直說:“我也隻是一時想到,就這麽說說。難以奏效,也是沒辦法的事。全怪腦子不靈。”
李文進卻講:“王直,你真是太謙虛了。本官看你的談吐,實在非同一般。而且見識過人,能中要害。你想到的這個主意,雖然難了些,還是有一定可行性的。不知道你有沒有什麽長遠的打算?”
王直沉默了會,好好想起來,自己做事走一步、看一步,確實缺少長遠規劃。經過一陣深思熟慮,回答說:“在這舟山島上造船,等到船隻足夠多了之後,便帶著所有弟兄,一起回扶桑。”
李文進大吃一驚,想著王直這人確實古怪,思路與常人不同。本以為他拿出什麽切實際的具體措施,竟然想著造船走人。還是小心地問:“你們人也有不少,得造夠多少條船,才能成行?”
王直略微一想,現在自己這邊總共有兩萬來人。一隻大船能載200左右,必須得有百數才可以。回道:“怎麽著也得百來艘。”
李文進善意地提醒:“百來艘船,可不是小數目。要造到猴年馬月呀?”
王直根本沒想那麽清楚,此時才發現一點問題的嚴重性,但他仔細一想,還是說:“人手夠,隻要齊心協力,應該用不了太久。一年不成,可以兩年。兩年不成,可以三年。”古有愚公移山,今又有王直想不開,要愚公造船。
李文進搖了搖頭,說:“你別光想著要走的事。你不是說了,要實行改革開放。你得往這方麵考慮。”
王直愣了愣,反問:“怎麽說?”
李文進啟發道:“你們有大船,又擅水戰。這正是官軍所短。不如幫忙鎮服其它海盜,也還江浙這邊一個太平。”
王直吃了一驚,官府竟然想同解放軍搞戰略合作,一起剿“匪”。雖然大道理上說得通,但總覺得有一些不妥當,問:“這可行嗎?對於我及手下弟兄,又有什麽好處?”
其實李文進早就盤算著,招安了王直後,利用他的部隊來清剿海盜。哪知王直不肯明白幹脆地承認自己是大明人,“安”沒法招。但“利用”這一層,還是抱希望的。
李文進說:“隻要江浙這塊重新太平,你所說的‘改革開放’,不就能搞起來了嗎?於沿海百姓可是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