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秋天,在虎林縣獨木河子,單立誌通過“在家禮”的關係,認識個老顧頭和孫二麻子。老顧頭的姑爺是偽警察,利用這層關係,藏著掖著,帶出些糧食。有大車拉東西出部落,裝車時壓底下,能弄得多點兒。1939年春,徐鳳山被“內部處理”後,兩個孩子都是老顧頭給養著,非常可靠。孫二麻子也是“在家禮”,還有個老尤頭。
這天傍晌,遠遠地看見顧大爺過來了,一手提著個糞筐,一手拎著個鐮刀頭子,腳步挺急。昨晚部落來了幾百日偽軍,附近幾個部落也住滿了,要進山“討伐”,顧大爺說你們快走吧,這地場待不得了。
單立誌讓薑新周和甘鳳山回去報告,自己留了下來。
五十年後,老人說,我們三個在獨木河子待了一個多月,弄到糧食兩千多斤。這在平常不夠塞牙縫的,可那時部隊在山裏吃樹皮,有沒有這點糧食大不一樣。特別是對於傷病員,那就是活下去的希望。那時什麽都保密,像我這樣的基層幹部,就是幹好讓你幹的事,不知道7軍還有沒有、有多少像我們和老顧頭這樣的關係。地方黨組織早沒了,沒有“證明書”根本進不了部落。我們3個轉了好幾個地方,見到人,搭上話,有的回去就向敵人報告了。好不容易跟老顧頭他們拉上關係,哪能輕易放棄呀?
第三天拂曉,敵人上山了。
這時,單立誌熊瞎子蹲倉般躲在棵大樹洞裏,聽見腳步聲由遠而近,亂糟糟的都是踩踏樹葉的聲響。他以為一會兒就過去了,誰知敵人就在那麵山上轉來轉去,天大亮了也不走,有個小子還拿槍托咚咚地搗一陣子他藏身的枯樹。聽到腳步聲往山裏去了,單立誌好不容易從樹洞裏探出個腦袋,敵人又回來了。又折騰一陣子,就聽見開啟飯盒的聲響,和吧唧吧唧的吃飯聲。
說不清敵人什麽時候走的,反正單立誌是爬不出那個樹洞了。
那是個兩丈多高的鬆樹筒子,兩人合抱粗細,被雷劈後樹頭沒了,接雨水,樹心就爛,爛下去兩米多深,外麵的樹枝還是活的。穿件老羊皮襖下去,剛好能轉開身。已經下過第一場小雪了,潮乎乎的樹洞裏已經結冰了,老羊皮襖也不頂事,一會兒就透心涼。更要命的是這種比立正還立正的姿勢,手腳麻木,身子都僵硬了。
他沒聽到老顧頭的腳步聲,聽到了“單同誌”、“單同誌”的叫喊,上麵伸下來一隻手。
1932年11月2日,《中共滿洲省委報告第二號》中說:“錢的問題使我們許多工作受到很厲害的影響,許多決定都成為空話。”
從槍彈到衣食,那時是有錢就能買到。而從1938年開始,就不僅是錢的問題了。前麵說了,楊靖宇犧牲時,胃裏沒有一粒糧食,身上有6660元錢。張秀峰投敵時,帶去9960元錢。楊靖宇身邊的最後兩個警衛員朱文範和聶東華犧牲時,身上也帶著幾千元錢。在當時,這絕對是一筆筆巨款。
寫於1940年2月2日至3月19日、由“中共吉東省委員會發”的《關於東北抗日救國運動的新提綱草案》中說:
一九三八年來遊擊隊潛居深山密林中,與群眾關係幾乎完全斷絕了,整天為了吃飯忙。
1939年6月21日,《馮仲雲關於部隊在下江活動、供給、幹部等情況給金策等同誌的信》中說:
現在所謂軍事活動,實際不過是(以)軍事力量去解決給養和供給。所謂“打給養”。
北滿叫“打給養”,南滿叫“趕給養”。而“打”也好,“趕”也好,筆者採訪到的抗聯老人,幾乎都說了這樣一句話:“槍不響,肚子就響。”
王傳聖老人說,歸屯前是走哪吃哪,歸屯後就得背帶幹糧、糧食了。程斌叛變後,1路軍打的許多仗,都是奔糧食去的。攻打大蒲柴河鎮,少年鐵血隊衝進偽警察署,砸開一間倉庫門,裏麵全是彈藥。這當然也是好東西,趕緊往兜子裏裝,可這時最缺的是糧食。聽說小蒲柴河有糧食,趕緊去打小蒲柴河。
曹曙焰老人說,他那個連有兩個兵,叫狼拖走了。不是一群狼,就兩隻。兩個二十來歲的小夥子,全副武裝,餓得趴那兒不能動彈了,你有什麽辦法?
楊效康和張泉山,說他們餓得連睡覺打鼾的氣力都沒了。更多的老人說,那時打伏擊,大概瞄上了,就得趕緊“摟火”。那人餓得頭昏眼花,你想瞄準點,再瞄一會兒,眼冒金星,天旋地轉,什麽都看不清了。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槍要吃,人要吃,人要餓得慌,那槍吃得再飽,也要打了折扣。
1938年冬,7軍補充團夜襲七虎林河附近的後半子場。守敵是日軍一個騎兵小隊,住在個大地窨子裏。一個姓曲的排長帶個士兵摸上去,把哨兵幹掉,兩挺機槍和幾十支步槍死死封住門窗,二十來個鬼子和二十來匹軍馬,都被打死了。
戰前情報,敵人運來一大批給養。補充團傾其所有,吃頓飽飯,就急不可耐地出發了,就有了這場漂亮的殲滅戰。打掃戰場,哪有呀?後來得知,還未運到呢。
砍些馬腿扛回來,懊惱得像打了敗仗:急什麽呀,再餓兩天不什麽都有了嗎?
1路軍直屬隊截獲兩輛汽車,什麽“好賀兒”呀?爬上車一看,好多香蕉。天冷,凍了,香蕉皮變黑了。這是什麽東西呀?有人說是“日本茄子”,連皮吃。
這天傍晌,遠遠地看見顧大爺過來了,一手提著個糞筐,一手拎著個鐮刀頭子,腳步挺急。昨晚部落來了幾百日偽軍,附近幾個部落也住滿了,要進山“討伐”,顧大爺說你們快走吧,這地場待不得了。
單立誌讓薑新周和甘鳳山回去報告,自己留了下來。
五十年後,老人說,我們三個在獨木河子待了一個多月,弄到糧食兩千多斤。這在平常不夠塞牙縫的,可那時部隊在山裏吃樹皮,有沒有這點糧食大不一樣。特別是對於傷病員,那就是活下去的希望。那時什麽都保密,像我這樣的基層幹部,就是幹好讓你幹的事,不知道7軍還有沒有、有多少像我們和老顧頭這樣的關係。地方黨組織早沒了,沒有“證明書”根本進不了部落。我們3個轉了好幾個地方,見到人,搭上話,有的回去就向敵人報告了。好不容易跟老顧頭他們拉上關係,哪能輕易放棄呀?
第三天拂曉,敵人上山了。
這時,單立誌熊瞎子蹲倉般躲在棵大樹洞裏,聽見腳步聲由遠而近,亂糟糟的都是踩踏樹葉的聲響。他以為一會兒就過去了,誰知敵人就在那麵山上轉來轉去,天大亮了也不走,有個小子還拿槍托咚咚地搗一陣子他藏身的枯樹。聽到腳步聲往山裏去了,單立誌好不容易從樹洞裏探出個腦袋,敵人又回來了。又折騰一陣子,就聽見開啟飯盒的聲響,和吧唧吧唧的吃飯聲。
說不清敵人什麽時候走的,反正單立誌是爬不出那個樹洞了。
那是個兩丈多高的鬆樹筒子,兩人合抱粗細,被雷劈後樹頭沒了,接雨水,樹心就爛,爛下去兩米多深,外麵的樹枝還是活的。穿件老羊皮襖下去,剛好能轉開身。已經下過第一場小雪了,潮乎乎的樹洞裏已經結冰了,老羊皮襖也不頂事,一會兒就透心涼。更要命的是這種比立正還立正的姿勢,手腳麻木,身子都僵硬了。
他沒聽到老顧頭的腳步聲,聽到了“單同誌”、“單同誌”的叫喊,上麵伸下來一隻手。
1932年11月2日,《中共滿洲省委報告第二號》中說:“錢的問題使我們許多工作受到很厲害的影響,許多決定都成為空話。”
從槍彈到衣食,那時是有錢就能買到。而從1938年開始,就不僅是錢的問題了。前麵說了,楊靖宇犧牲時,胃裏沒有一粒糧食,身上有6660元錢。張秀峰投敵時,帶去9960元錢。楊靖宇身邊的最後兩個警衛員朱文範和聶東華犧牲時,身上也帶著幾千元錢。在當時,這絕對是一筆筆巨款。
寫於1940年2月2日至3月19日、由“中共吉東省委員會發”的《關於東北抗日救國運動的新提綱草案》中說:
一九三八年來遊擊隊潛居深山密林中,與群眾關係幾乎完全斷絕了,整天為了吃飯忙。
1939年6月21日,《馮仲雲關於部隊在下江活動、供給、幹部等情況給金策等同誌的信》中說:
現在所謂軍事活動,實際不過是(以)軍事力量去解決給養和供給。所謂“打給養”。
北滿叫“打給養”,南滿叫“趕給養”。而“打”也好,“趕”也好,筆者採訪到的抗聯老人,幾乎都說了這樣一句話:“槍不響,肚子就響。”
王傳聖老人說,歸屯前是走哪吃哪,歸屯後就得背帶幹糧、糧食了。程斌叛變後,1路軍打的許多仗,都是奔糧食去的。攻打大蒲柴河鎮,少年鐵血隊衝進偽警察署,砸開一間倉庫門,裏麵全是彈藥。這當然也是好東西,趕緊往兜子裏裝,可這時最缺的是糧食。聽說小蒲柴河有糧食,趕緊去打小蒲柴河。
曹曙焰老人說,他那個連有兩個兵,叫狼拖走了。不是一群狼,就兩隻。兩個二十來歲的小夥子,全副武裝,餓得趴那兒不能動彈了,你有什麽辦法?
楊效康和張泉山,說他們餓得連睡覺打鼾的氣力都沒了。更多的老人說,那時打伏擊,大概瞄上了,就得趕緊“摟火”。那人餓得頭昏眼花,你想瞄準點,再瞄一會兒,眼冒金星,天旋地轉,什麽都看不清了。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槍要吃,人要吃,人要餓得慌,那槍吃得再飽,也要打了折扣。
1938年冬,7軍補充團夜襲七虎林河附近的後半子場。守敵是日軍一個騎兵小隊,住在個大地窨子裏。一個姓曲的排長帶個士兵摸上去,把哨兵幹掉,兩挺機槍和幾十支步槍死死封住門窗,二十來個鬼子和二十來匹軍馬,都被打死了。
戰前情報,敵人運來一大批給養。補充團傾其所有,吃頓飽飯,就急不可耐地出發了,就有了這場漂亮的殲滅戰。打掃戰場,哪有呀?後來得知,還未運到呢。
砍些馬腿扛回來,懊惱得像打了敗仗:急什麽呀,再餓兩天不什麽都有了嗎?
1路軍直屬隊截獲兩輛汽車,什麽“好賀兒”呀?爬上車一看,好多香蕉。天冷,凍了,香蕉皮變黑了。這是什麽東西呀?有人說是“日本茄子”,連皮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