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魏拯民犧牲,官兵失聲慟哭。
1940年春安圖縣兩江口戰鬥中,一個士兵腿部負傷掉隊,被魏拯民發現。這個自己拄根棍子走上一陣子都要站那兒大口喘上一陣子的病人,連背帶拖,硬是把傷員弄回了15公裏多遠的密營。
對於1路軍來說,這是個從未有過的兇險、危殆的時刻。
程斌叛變後,東邊道西部幾縣黨組織和殘餘部隊,不約而同地東進。這一刻,楊靖宇一路不斷分兵誘敵的部隊、被打散的部隊,以及各地密營的後方機關的小部隊,正在撤離濛江,陸續北上。途中不斷與敵遭遇,犧牲、被俘、失散。一是到處都是敵人,很難躲避;二是必須弄吃的,就得見人,就可能碰上“趙廷喜”,敵人就來追打。而在途中和在濛江失散的,找不到部隊,也不知道“甩”的地點,再犧牲、被俘、失散。一些人就在當地,或者回家,或者投親靠友,遠走他鄉,隱姓埋名,潛居下來。
1940年4月8日,曹亞範在濛江縣龍泉鎮西翁圈被叛徒殺害後,1方麵軍的境況亦如上述。
與此同步的,就是1940年4月(無日)《魏拯民同誌給中共代表團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說的:“一般幹部中在思想上、行動上,已發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動搖、悲觀、失望等現象。”
魏拯民是3月在樺甸縣頭道溜河得知楊靖宇犧牲的消息的。追悼會後,即主持召開南滿省委和1路軍幹部會議,史稱第二次頭道溜河會議。決定警衛旅和2、3兩個方麵軍主力出擊長圖線以北,在穆稜、五常、寧安、汪清等地分散遊擊,同時加強政治工作,努力改善官兵生活條件。並決定從部隊抽調一批幹部,恢復、開闢地方工作,重點是延吉、樺甸、磐石地區。還決定派總部秘書陳秀明去蘇聯,希望通過蘇聯的幫助,恢復與黨中央的聯繫。
魏拯民在《報告》中說:
自一九三七年以後,這些地方黨組織,都先後遭到破壞,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叛徒等的告密,與該地的工作人員被捕或被害等所造成的。從被破壞後,大部分地區工作沒有恢復,這主要是有輕視地方工作的思想,所以在被破壞之後,即未派人進行恢復工作;同時也不培養有關這方麵的幹部,持著放之任之的態度,然而,在各地方尚保持著秘密同誌個人關係的存在。
魏拯民明白,眼下已不是當初建立、發展黨組織的那種環境了。遍地的“集團部落”使地方工作千難萬險,絕非一時半會兒就能見到成效。但是,抗聯要生存,要戰鬥,就離不開人民,地方工作就必須千方百計去開拓,否則隻能坐以待斃。
這時,敵人的“討伐”重點已經開始從東邊道轉向延吉、吉林地區。9月底,野副昌德的“討伐”司令部也推進至延吉,準備進行秋冬季“大討伐”。在此期間,韓仁和率領的警衛旅,金日成率領的2方麵軍,陳翰章率領的3方麵軍,在老天爺和土地爺的協助下,四處出擊,均取得相當成績——留待後敘。
魏拯民把應該想到和能夠做到的,都想到了、做到了。
就算能把古今中外的名將都請來,也無力回天了。
應該是1940年8月吧,魏拯民指示:“年老體衰者、其他對革命工作有妨礙者向蘇聯疏散。”
從10月下旬開始,在飄飛的初雪中,2方麵軍和3方麵軍餘部,踏著滿山落葉陸續過境撤入蘇聯。
“棄置”
魏拯民給中共代表團的《報告》,開篇是這樣子的:
敬愛的同誌:
在正式報告我南滿黨與第一路軍的各種問題之前,先陳述一下我們幾年來的感想。
自一九三五年七次代表大會(指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筆者)以後,在一九三五年秋季,在哈爾濱接到王明同誌的著作《為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奮鬥》小冊子以後,就完全斷絕了中央與北滿的關係,因而也就得不到中央的具體指示與中央發行的文件與通訊,即對一般群眾所發行的書籍報紙等亦見不著跡影。同時,狡猾的日賊還從四麵進攻我們。一切的工作,都是幼稚的。我們有如在大海中失去了舵手的小舟,有如雙目失明的孩提,東碰西撞,不知所從。當目前偉大的革命浪潮洶湧澎湃之際,我們卻似入於銅牆鐵壁中,四麵不通消息,長期悶在鼓中,總聽不到各處革命凱歌之聲。
這封有年有月無日的信,應該是在第二次頭道溜河會議前後寫的,應該是由陳秀明送去蘇聯,交給中共代表團的——這是頭道溜河會議的重要決定之一。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封信的節錄,是從日文翻譯過來的。據說,陳秀明下落不明,共產國際方麵也未見到這封信——這位被仙人洞老人親切地稱為“八個爪”的原桓興縣委書記,凶多吉少應是無疑的了。
就算這封信送到了蘇聯,又有什麽用?王明、康生早夾著皮包走人了,誰還管東北抗聯?
許多老人說,今天幾號了,星期幾呀,那時沒這個,也用不著這個。清明栽土豆,穀雨種大田,那時莊稼人掛念的是節氣,種莊稼不能誤了節氣呀。參加抗聯了,一年裏印象最深的日子,一個是看到樹枝鼓苞了,高興啊,抗聯的好日子要來了。再一個是樹葉落了,天氣涼了,老天爺變臉了,愁啊,這一冬怎麽熬呀?什麽生日、年節呀,沒了,連大年三十都不知什麽時候就過去了。有人問現在是民國多少年了,有人就說多少年了咋的,你還能包頓餃子,給大傢夥兒過個年哪。新兵會問現在是“康德”多少年了,有人就罵:去他媽的“康德”!
1940年春安圖縣兩江口戰鬥中,一個士兵腿部負傷掉隊,被魏拯民發現。這個自己拄根棍子走上一陣子都要站那兒大口喘上一陣子的病人,連背帶拖,硬是把傷員弄回了15公裏多遠的密營。
對於1路軍來說,這是個從未有過的兇險、危殆的時刻。
程斌叛變後,東邊道西部幾縣黨組織和殘餘部隊,不約而同地東進。這一刻,楊靖宇一路不斷分兵誘敵的部隊、被打散的部隊,以及各地密營的後方機關的小部隊,正在撤離濛江,陸續北上。途中不斷與敵遭遇,犧牲、被俘、失散。一是到處都是敵人,很難躲避;二是必須弄吃的,就得見人,就可能碰上“趙廷喜”,敵人就來追打。而在途中和在濛江失散的,找不到部隊,也不知道“甩”的地點,再犧牲、被俘、失散。一些人就在當地,或者回家,或者投親靠友,遠走他鄉,隱姓埋名,潛居下來。
1940年4月8日,曹亞範在濛江縣龍泉鎮西翁圈被叛徒殺害後,1方麵軍的境況亦如上述。
與此同步的,就是1940年4月(無日)《魏拯民同誌給中共代表團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說的:“一般幹部中在思想上、行動上,已發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動搖、悲觀、失望等現象。”
魏拯民是3月在樺甸縣頭道溜河得知楊靖宇犧牲的消息的。追悼會後,即主持召開南滿省委和1路軍幹部會議,史稱第二次頭道溜河會議。決定警衛旅和2、3兩個方麵軍主力出擊長圖線以北,在穆稜、五常、寧安、汪清等地分散遊擊,同時加強政治工作,努力改善官兵生活條件。並決定從部隊抽調一批幹部,恢復、開闢地方工作,重點是延吉、樺甸、磐石地區。還決定派總部秘書陳秀明去蘇聯,希望通過蘇聯的幫助,恢復與黨中央的聯繫。
魏拯民在《報告》中說:
自一九三七年以後,這些地方黨組織,都先後遭到破壞,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叛徒等的告密,與該地的工作人員被捕或被害等所造成的。從被破壞後,大部分地區工作沒有恢復,這主要是有輕視地方工作的思想,所以在被破壞之後,即未派人進行恢復工作;同時也不培養有關這方麵的幹部,持著放之任之的態度,然而,在各地方尚保持著秘密同誌個人關係的存在。
魏拯民明白,眼下已不是當初建立、發展黨組織的那種環境了。遍地的“集團部落”使地方工作千難萬險,絕非一時半會兒就能見到成效。但是,抗聯要生存,要戰鬥,就離不開人民,地方工作就必須千方百計去開拓,否則隻能坐以待斃。
這時,敵人的“討伐”重點已經開始從東邊道轉向延吉、吉林地區。9月底,野副昌德的“討伐”司令部也推進至延吉,準備進行秋冬季“大討伐”。在此期間,韓仁和率領的警衛旅,金日成率領的2方麵軍,陳翰章率領的3方麵軍,在老天爺和土地爺的協助下,四處出擊,均取得相當成績——留待後敘。
魏拯民把應該想到和能夠做到的,都想到了、做到了。
就算能把古今中外的名將都請來,也無力回天了。
應該是1940年8月吧,魏拯民指示:“年老體衰者、其他對革命工作有妨礙者向蘇聯疏散。”
從10月下旬開始,在飄飛的初雪中,2方麵軍和3方麵軍餘部,踏著滿山落葉陸續過境撤入蘇聯。
“棄置”
魏拯民給中共代表團的《報告》,開篇是這樣子的:
敬愛的同誌:
在正式報告我南滿黨與第一路軍的各種問題之前,先陳述一下我們幾年來的感想。
自一九三五年七次代表大會(指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筆者)以後,在一九三五年秋季,在哈爾濱接到王明同誌的著作《為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奮鬥》小冊子以後,就完全斷絕了中央與北滿的關係,因而也就得不到中央的具體指示與中央發行的文件與通訊,即對一般群眾所發行的書籍報紙等亦見不著跡影。同時,狡猾的日賊還從四麵進攻我們。一切的工作,都是幼稚的。我們有如在大海中失去了舵手的小舟,有如雙目失明的孩提,東碰西撞,不知所從。當目前偉大的革命浪潮洶湧澎湃之際,我們卻似入於銅牆鐵壁中,四麵不通消息,長期悶在鼓中,總聽不到各處革命凱歌之聲。
這封有年有月無日的信,應該是在第二次頭道溜河會議前後寫的,應該是由陳秀明送去蘇聯,交給中共代表團的——這是頭道溜河會議的重要決定之一。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封信的節錄,是從日文翻譯過來的。據說,陳秀明下落不明,共產國際方麵也未見到這封信——這位被仙人洞老人親切地稱為“八個爪”的原桓興縣委書記,凶多吉少應是無疑的了。
就算這封信送到了蘇聯,又有什麽用?王明、康生早夾著皮包走人了,誰還管東北抗聯?
許多老人說,今天幾號了,星期幾呀,那時沒這個,也用不著這個。清明栽土豆,穀雨種大田,那時莊稼人掛念的是節氣,種莊稼不能誤了節氣呀。參加抗聯了,一年裏印象最深的日子,一個是看到樹枝鼓苞了,高興啊,抗聯的好日子要來了。再一個是樹葉落了,天氣涼了,老天爺變臉了,愁啊,這一冬怎麽熬呀?什麽生日、年節呀,沒了,連大年三十都不知什麽時候就過去了。有人問現在是民國多少年了,有人就說多少年了咋的,你還能包頓餃子,給大傢夥兒過個年哪。新兵會問現在是“康德”多少年了,有人就罵:去他媽的“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