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掄圓手臂一個耳光子,從此她的左耳就聾了。
老闆領進來5個鬼子。
日軍上層認為,強姦是部隊“有銳氣”的表現,可它會激起占領區人民的反抗。利用民間賣淫業,又會傳染性病。日軍出兵西伯利亞期間,許多軍人因此住院,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1932年出現第一個慰安所,是日本海軍在上海設置的。而在“關特演”期間變成了大兵營的東寧縣,用當地老人的話講,是有大營就有“日本窯子”。
已經查明的39個慰安所近千名慰安婦中,朝鮮、韓國慰安婦800人左右,其餘為日本慰安婦。與“關特演”期間駐東寧縣日軍比例,約為1∶100。
東寧鎮及周邊有10餘支日軍,第3師團師團長昭原中將住在城北萬鹿溝。為這些日軍服務的是8個慰安所,其中5個是日本慰安婦。鎮裏老人都知道,現在百貨路那一帶當年都是“日本窯子”,叫“田勝”、“大路馬”、“青春館”、“大東旅館”什麽的,那鬼子出來進去黃糊糊的,趕集似的。
新城子溝是第12師團司令部駐地。肖秀雲老人說,現在水庫南邊當年有幾排房子,對麵鋪,中間小走廊,小屋間壁得鴿子籠似的。老人當年趕車去那裏送東西,見過。後山坡有個大樓,裏麵有電影院,有十多個日本女人,去那裏都是坐小車、騎大馬的鬼子。
二道崗子駐1個旅團,有5個慰安所。許傳德老人,當年趕車給大營“拉衛生”,就是運垃圾。老人說有兩個“日本窯子”是“背小包”的(穿和服的日本慰安婦),他家這一片當年都是“窯子房”,頭幾年翻蓋房子,還挖出些保險套,就剩個套口的膠皮圈了。
老黑山鎮當年駐日軍萬餘人,有6個慰安所,老年人能記起名字的有“看月”、“十七八”、“東京亭”。西老黑山那兒是朝鮮女人,當地人至今仍稱那裏為“高麗窯子”。
綏陽鎮今屬東寧縣,當年為綏陽縣城,日軍第8師團司令部在那兒,有8個慰安所。“關特演”後,日軍陸續撤走。1944年夏大營空了,慰安所也沒人了,傳說是跟鬼子去南洋了。
前麵寫過的郭慶仕老人,在石門子修公路,勞工隊有個朝鮮會計,跟“伊吉瑪之”的老闆川崎挺熟。川崎說他那兒缺個挑水的,讓那會計給找個人,不知怎麽的就讓郭慶仕去了。先挑水,後做飯,直至“八一五”日本投降。
老人說,每天早晨3點來鍾起來,走出一裏多地挑水,吃喝洗涮一天得20多擔水。挑完水就燒洗澡水,有個澡堂子,“姑娘們”洗完澡就開始梳妝打扮,準備接待小鬼子。“背小包”的20來個人,接待當官的,姑娘相對少,當然官也少。逢上星期天,好歹也應付得開。“愛簡所”、“蘇蘇浪”那邊就慘了,多時那小鬼子在外邊排長隊。“康德九年”(1942年),四十多歲的川崎當兵走了,剩個老闆娘帶倆女兒,跟中國人一樣吃高粱米、大麥米了,後來也吃不飽了。那些朝鮮姑娘就更不行了,黃皮寡瘦,有氣無力的,那也得接待呀。聽說有的被糟蹋得昏過去了。唉,不能說了,說不得了。
蘇聯紅軍進攻東寧要塞,炮聲隆隆,老闆跑了,鬼子也沒影了。
池桂蘭告訴姐妹們跟她往南跑,經老黑山到牡丹江,再去圖們回朝鮮,回家。
剛來時,連到了中國的什麽地方都不知道。成天圈在慰安所裏,“證明書”都在老闆手裏,又沒有盤纏,不會說漢話,周圍除了大山,就是大營,還有警察、憲兵,根本跑不了。而現在,池桂蘭想的那條路線,也隻能是理論上的。郭慶仕在東寧走了那麽多地方,在山裏還常轉向,更不用說這些兩眼一抹黑的女人了。
黑燈瞎火跑了一夜,跑到太平川跑不動了,40多人躺在山上等天亮。天亮後聽說老黑山讓蘇軍占領了,一些人不敢走了,就在個朝鮮族屯子留下了。池桂蘭和幾個姐妹繼續往南走,不敢上路,就在山裏鑽。天亮一打聽,又轉回大肚川了。村裏人看她們那樣兒,勸道:別瞎跑了,趁早找個人家待著吧。
東寧縣道河鎮敬老院李風雲老人,平壤人,當年被“招工”到“蘇蘇浪”。跟著池桂蘭跑到大肚川,就留在當地了。老人一輩子沒生育,丈夫經常打她,罵她“窯子裏出來的破貨”。那事能瞞得了別人,還能瞞得了丈夫嗎?
最先發現並報導慰安婦的東寧縣新聞中心主任陳學泉說,開頭他們寫文章涉及到具體人時,用的都是化名。
有關部門在調查取證時,有的子女聞訊趕來阻攔,怒氣衝天,又盡力壓低聲音,唯恐被街坊鄰居聽見。有的老伴站在門口,手持一把斧頭,一副不惜拚命的架勢。
日本投降半個多世紀了,可對於這些曾為慰安婦的人來說,那場戰爭結束了嗎?
第38章 “日本話不用學,三年後用不著”
“地上天國”
星原稔,1914年出生於日本熊本縣下益城郡半川村,家境貧寒,小學畢業便不得不回家務農。1935年應徵入伍,因文化低,難以升遷,一年後即退伍還鄉,靠租種土地維持生計。人生就像沒有盡頭的隧洞看不到光亮,突然接到叔叔的一封信,要他去“滿洲國”。1936年9月,這個身材高大的日本青年,籌措一筆路費,踏上改變命運之旅。
老闆領進來5個鬼子。
日軍上層認為,強姦是部隊“有銳氣”的表現,可它會激起占領區人民的反抗。利用民間賣淫業,又會傳染性病。日軍出兵西伯利亞期間,許多軍人因此住院,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1932年出現第一個慰安所,是日本海軍在上海設置的。而在“關特演”期間變成了大兵營的東寧縣,用當地老人的話講,是有大營就有“日本窯子”。
已經查明的39個慰安所近千名慰安婦中,朝鮮、韓國慰安婦800人左右,其餘為日本慰安婦。與“關特演”期間駐東寧縣日軍比例,約為1∶100。
東寧鎮及周邊有10餘支日軍,第3師團師團長昭原中將住在城北萬鹿溝。為這些日軍服務的是8個慰安所,其中5個是日本慰安婦。鎮裏老人都知道,現在百貨路那一帶當年都是“日本窯子”,叫“田勝”、“大路馬”、“青春館”、“大東旅館”什麽的,那鬼子出來進去黃糊糊的,趕集似的。
新城子溝是第12師團司令部駐地。肖秀雲老人說,現在水庫南邊當年有幾排房子,對麵鋪,中間小走廊,小屋間壁得鴿子籠似的。老人當年趕車去那裏送東西,見過。後山坡有個大樓,裏麵有電影院,有十多個日本女人,去那裏都是坐小車、騎大馬的鬼子。
二道崗子駐1個旅團,有5個慰安所。許傳德老人,當年趕車給大營“拉衛生”,就是運垃圾。老人說有兩個“日本窯子”是“背小包”的(穿和服的日本慰安婦),他家這一片當年都是“窯子房”,頭幾年翻蓋房子,還挖出些保險套,就剩個套口的膠皮圈了。
老黑山鎮當年駐日軍萬餘人,有6個慰安所,老年人能記起名字的有“看月”、“十七八”、“東京亭”。西老黑山那兒是朝鮮女人,當地人至今仍稱那裏為“高麗窯子”。
綏陽鎮今屬東寧縣,當年為綏陽縣城,日軍第8師團司令部在那兒,有8個慰安所。“關特演”後,日軍陸續撤走。1944年夏大營空了,慰安所也沒人了,傳說是跟鬼子去南洋了。
前麵寫過的郭慶仕老人,在石門子修公路,勞工隊有個朝鮮會計,跟“伊吉瑪之”的老闆川崎挺熟。川崎說他那兒缺個挑水的,讓那會計給找個人,不知怎麽的就讓郭慶仕去了。先挑水,後做飯,直至“八一五”日本投降。
老人說,每天早晨3點來鍾起來,走出一裏多地挑水,吃喝洗涮一天得20多擔水。挑完水就燒洗澡水,有個澡堂子,“姑娘們”洗完澡就開始梳妝打扮,準備接待小鬼子。“背小包”的20來個人,接待當官的,姑娘相對少,當然官也少。逢上星期天,好歹也應付得開。“愛簡所”、“蘇蘇浪”那邊就慘了,多時那小鬼子在外邊排長隊。“康德九年”(1942年),四十多歲的川崎當兵走了,剩個老闆娘帶倆女兒,跟中國人一樣吃高粱米、大麥米了,後來也吃不飽了。那些朝鮮姑娘就更不行了,黃皮寡瘦,有氣無力的,那也得接待呀。聽說有的被糟蹋得昏過去了。唉,不能說了,說不得了。
蘇聯紅軍進攻東寧要塞,炮聲隆隆,老闆跑了,鬼子也沒影了。
池桂蘭告訴姐妹們跟她往南跑,經老黑山到牡丹江,再去圖們回朝鮮,回家。
剛來時,連到了中國的什麽地方都不知道。成天圈在慰安所裏,“證明書”都在老闆手裏,又沒有盤纏,不會說漢話,周圍除了大山,就是大營,還有警察、憲兵,根本跑不了。而現在,池桂蘭想的那條路線,也隻能是理論上的。郭慶仕在東寧走了那麽多地方,在山裏還常轉向,更不用說這些兩眼一抹黑的女人了。
黑燈瞎火跑了一夜,跑到太平川跑不動了,40多人躺在山上等天亮。天亮後聽說老黑山讓蘇軍占領了,一些人不敢走了,就在個朝鮮族屯子留下了。池桂蘭和幾個姐妹繼續往南走,不敢上路,就在山裏鑽。天亮一打聽,又轉回大肚川了。村裏人看她們那樣兒,勸道:別瞎跑了,趁早找個人家待著吧。
東寧縣道河鎮敬老院李風雲老人,平壤人,當年被“招工”到“蘇蘇浪”。跟著池桂蘭跑到大肚川,就留在當地了。老人一輩子沒生育,丈夫經常打她,罵她“窯子裏出來的破貨”。那事能瞞得了別人,還能瞞得了丈夫嗎?
最先發現並報導慰安婦的東寧縣新聞中心主任陳學泉說,開頭他們寫文章涉及到具體人時,用的都是化名。
有關部門在調查取證時,有的子女聞訊趕來阻攔,怒氣衝天,又盡力壓低聲音,唯恐被街坊鄰居聽見。有的老伴站在門口,手持一把斧頭,一副不惜拚命的架勢。
日本投降半個多世紀了,可對於這些曾為慰安婦的人來說,那場戰爭結束了嗎?
第38章 “日本話不用學,三年後用不著”
“地上天國”
星原稔,1914年出生於日本熊本縣下益城郡半川村,家境貧寒,小學畢業便不得不回家務農。1935年應徵入伍,因文化低,難以升遷,一年後即退伍還鄉,靠租種土地維持生計。人生就像沒有盡頭的隧洞看不到光亮,突然接到叔叔的一封信,要他去“滿洲國”。1936年9月,這個身材高大的日本青年,籌措一筆路費,踏上改變命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