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軍大都有教導隊(團),有的叫“隨營學校”,在根據地選個屯子,在老鄉家南北大炕上一坐,軍事、政治、文化課就開講。隨著形勢的惡化,“提拔的、培養的、教育的,趕不上犧牲的多”,也就越發突顯出培養幹部的急迫性。
打下老錢櫃,控製了小興安嶺湯旺河穀,3軍、6軍即在岔巴氣建起聯軍辦事處、修械所,在帽兒山建起被服廠、醫院、倉庫,在湯旺河支流伊春河畔建起政治軍事幹部學校。
幾幢灰黑色的木刻楞,隱蔽在茫茫林海中。木板門,樹皮頂,對麵大通鋪,每幢都能住上幾十人,原是流送木材的工人用的。這裏是紅鬆的故鄉,也是動物的天堂。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河裏遊的,伴著參天的古樹,在一種原始、荒莽的狀態中恣意生長。清晨,學員們在門前空地上出操,鳥兒滿世界歡歌笑語,麅子、梅花鹿在林子邊好奇地探頭探腦。
校長趙尚誌,副校長李華堂,教育長侯啟剛,兩名教員張德和張文廉,學員分3個月的士兵班和6個月的軍官班,前者培養連排長,後者畢業後許多當了師團長。張德講政治課和軍事課,張文廉講文化課。政治課有《中國近代史》、《社會發展史》、《資本論》等等,軍事課主要講遊擊戰術,也搞射擊、刺殺、投彈、爬山、遊泳、利用地形地物等訓練。教育長和教員每天輪流上課8小時,有時也請部隊軍事理論和技戰術素養較高的幹部講課,晚上還有兩小時的討論,隊列、紀律教育則貫穿在日常生活中。
如今新兵入伍第一課,就是立正、稍息、敬禮等軍人基礎知識、素質訓練。這是條令規定的。那時沒這個。那時拿起槍上戰場,沒工夫練這個,莊稼人也不習慣這一套。見到上級不敬禮,進連部不報告,上級也不在乎,覺得打鬼子用不著這一套。這回進了政軍幹校還這樣,或者給予口頭警告,或者罰你徒手立正。不管你是什麽職務,打死多少鬼子,掛了多少彩,用今天的目光看,就是一律從新兵學起。
1935年1月,《東北抗日鬥爭的形勢與各抗日部隊的發展及其組織概況》中,說1軍士兵“百分之九十九文盲”。來自3軍、6軍、9軍、11軍的幹校學員,文化程度要高些,也不能沒有文盲。而《資本論》應該是大學的課程。非常時期,特殊環境,從文盲到大學,從士兵到連排長,從連排長到師團長,就這麽速成著。從不會立正、稍息、敬禮,不懂向左轉、向右轉的莊稼人,到拿起槍就向侵略者衝擊的軍人,不也是這麽速成的嗎?
遊擊隊、抗聯的優勢之一,是熟悉地形,那深山老林裏的溝溝岔岔,參軍上隊前就嵌滿了莊稼人的足跡。可離開家鄉,遊擊到個陌生的地方,一時間就有點兒找不到北了。過去繳獲地圖,許多人不知道是什麽東西,扔了,或是揣兜裏留著擦屁股了。在幹校學習軍事地形學,懂得識圖用圖了,有人就拍起大腿,後悔不迭。
與此同時,還在巴浪河溝裏辦起了電信學校。
校長兼教官於保合,1914年生於吉林省伊通縣,1933年畢業於吉林市省立一中,同年參加抗日救亡,年底被派去蘇聯學習無線電。他聰明,又刻苦,僅半年即提前畢業回國。
學校學員隻有九人,最大的十九歲,基本都是初小文化,這已經很難得了。除獨立師的三人外,全是黨員。主要學技術、電學、電工原理和使用無線電的常識,然後練習收發報,教學器材是繳獲的無線電機器。三個月後,根據趙尚誌指示,與政軍幹校合併,政治課、文化課與幹校合上,仍以學習報務為主。
到1937年秋,合併後的政軍幹校培訓一百多名軍政幹部。
辦政軍幹校和電信學校,無疑是深謀遠慮的。從命令張壽籛不惜一切代價拿下老錢櫃,到在湯旺河穀裏辦學,黃埔4期的趙尚誌,是不可能不想到南國的那所黃埔軍校的。可是,由於與七星砬子兵工廠被毀的大體相同的原因,學校隻存在一年多時間就不得不停辦了。
“東方史達林”
實際主持政軍幹校工作的,是教育長侯啟剛。
據1939年5月9日《侯啟剛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申訴書》分析,他1906年出生,好像是奉天省蓋平縣(今蓋州市)人,1919年到營口省立水產學校讀書,1924年考入遼陽滿鐵商業學校,“五卅”運動中因鼓動罷課不成,退學回家,何時入黨不詳。曾任3軍3團政治部主任、10軍政治部主任、3軍3師政治部主任等職。
侯啟剛,大個子,細長臉,眼睛挺大挺有神,嗓音洪亮。提起他,老人都說這人聰明,愛讀書,有理論水平,馬列主義一套一套的。
東北抗戰十四年,從滿洲省委到11個軍,誰是抗聯理論家?侯啟剛是不是應該算一個?算不算都沒人承認,但他確實有一套理論。
關於遊擊戰術,有以下幾個原則問題——
一、化整為零,化零為整,整零並用;
二、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進退並用;
三、敵動我靜,敵靜我動,靜動並用;
四、敵暴我隱,敵隱我暴,隱暴並用;
五、敵聚我散,敵散我聚,散聚並用;
六、敵鎮我警,敵警我鎮,警鎮並用;
七、聲東擊西,聲西擊東,東西並擊;
八、投實以虛,投虛以實,虛實並投;
打下老錢櫃,控製了小興安嶺湯旺河穀,3軍、6軍即在岔巴氣建起聯軍辦事處、修械所,在帽兒山建起被服廠、醫院、倉庫,在湯旺河支流伊春河畔建起政治軍事幹部學校。
幾幢灰黑色的木刻楞,隱蔽在茫茫林海中。木板門,樹皮頂,對麵大通鋪,每幢都能住上幾十人,原是流送木材的工人用的。這裏是紅鬆的故鄉,也是動物的天堂。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河裏遊的,伴著參天的古樹,在一種原始、荒莽的狀態中恣意生長。清晨,學員們在門前空地上出操,鳥兒滿世界歡歌笑語,麅子、梅花鹿在林子邊好奇地探頭探腦。
校長趙尚誌,副校長李華堂,教育長侯啟剛,兩名教員張德和張文廉,學員分3個月的士兵班和6個月的軍官班,前者培養連排長,後者畢業後許多當了師團長。張德講政治課和軍事課,張文廉講文化課。政治課有《中國近代史》、《社會發展史》、《資本論》等等,軍事課主要講遊擊戰術,也搞射擊、刺殺、投彈、爬山、遊泳、利用地形地物等訓練。教育長和教員每天輪流上課8小時,有時也請部隊軍事理論和技戰術素養較高的幹部講課,晚上還有兩小時的討論,隊列、紀律教育則貫穿在日常生活中。
如今新兵入伍第一課,就是立正、稍息、敬禮等軍人基礎知識、素質訓練。這是條令規定的。那時沒這個。那時拿起槍上戰場,沒工夫練這個,莊稼人也不習慣這一套。見到上級不敬禮,進連部不報告,上級也不在乎,覺得打鬼子用不著這一套。這回進了政軍幹校還這樣,或者給予口頭警告,或者罰你徒手立正。不管你是什麽職務,打死多少鬼子,掛了多少彩,用今天的目光看,就是一律從新兵學起。
1935年1月,《東北抗日鬥爭的形勢與各抗日部隊的發展及其組織概況》中,說1軍士兵“百分之九十九文盲”。來自3軍、6軍、9軍、11軍的幹校學員,文化程度要高些,也不能沒有文盲。而《資本論》應該是大學的課程。非常時期,特殊環境,從文盲到大學,從士兵到連排長,從連排長到師團長,就這麽速成著。從不會立正、稍息、敬禮,不懂向左轉、向右轉的莊稼人,到拿起槍就向侵略者衝擊的軍人,不也是這麽速成的嗎?
遊擊隊、抗聯的優勢之一,是熟悉地形,那深山老林裏的溝溝岔岔,參軍上隊前就嵌滿了莊稼人的足跡。可離開家鄉,遊擊到個陌生的地方,一時間就有點兒找不到北了。過去繳獲地圖,許多人不知道是什麽東西,扔了,或是揣兜裏留著擦屁股了。在幹校學習軍事地形學,懂得識圖用圖了,有人就拍起大腿,後悔不迭。
與此同時,還在巴浪河溝裏辦起了電信學校。
校長兼教官於保合,1914年生於吉林省伊通縣,1933年畢業於吉林市省立一中,同年參加抗日救亡,年底被派去蘇聯學習無線電。他聰明,又刻苦,僅半年即提前畢業回國。
學校學員隻有九人,最大的十九歲,基本都是初小文化,這已經很難得了。除獨立師的三人外,全是黨員。主要學技術、電學、電工原理和使用無線電的常識,然後練習收發報,教學器材是繳獲的無線電機器。三個月後,根據趙尚誌指示,與政軍幹校合併,政治課、文化課與幹校合上,仍以學習報務為主。
到1937年秋,合併後的政軍幹校培訓一百多名軍政幹部。
辦政軍幹校和電信學校,無疑是深謀遠慮的。從命令張壽籛不惜一切代價拿下老錢櫃,到在湯旺河穀裏辦學,黃埔4期的趙尚誌,是不可能不想到南國的那所黃埔軍校的。可是,由於與七星砬子兵工廠被毀的大體相同的原因,學校隻存在一年多時間就不得不停辦了。
“東方史達林”
實際主持政軍幹校工作的,是教育長侯啟剛。
據1939年5月9日《侯啟剛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申訴書》分析,他1906年出生,好像是奉天省蓋平縣(今蓋州市)人,1919年到營口省立水產學校讀書,1924年考入遼陽滿鐵商業學校,“五卅”運動中因鼓動罷課不成,退學回家,何時入黨不詳。曾任3軍3團政治部主任、10軍政治部主任、3軍3師政治部主任等職。
侯啟剛,大個子,細長臉,眼睛挺大挺有神,嗓音洪亮。提起他,老人都說這人聰明,愛讀書,有理論水平,馬列主義一套一套的。
東北抗戰十四年,從滿洲省委到11個軍,誰是抗聯理論家?侯啟剛是不是應該算一個?算不算都沒人承認,但他確實有一套理論。
關於遊擊戰術,有以下幾個原則問題——
一、化整為零,化零為整,整零並用;
二、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進退並用;
三、敵動我靜,敵靜我動,靜動並用;
四、敵暴我隱,敵隱我暴,隱暴並用;
五、敵聚我散,敵散我聚,散聚並用;
六、敵鎮我警,敵警我鎮,警鎮並用;
七、聲東擊西,聲西擊東,東西並擊;
八、投實以虛,投虛以實,虛實並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