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營”營長與救國軍總司令,騎兵營司務長、緝私連長與救國軍參謀長,這麽看著職務安排應該說差不多。可許多職務、名望比李延祿高的各黨派人士,投奔王德林後,那職務都比參謀長低得多。李延祿在回憶錄中,說是“由於一種特殊的機緣,我取得了他感恩式的尊重與信任”。從當年的資料,到今天的有關作品,筆者沒看到比這再多的說明,最多的就是兩個字“私交”。而無論如何,這對共產黨,對東北抗戰,都是絕對有利的好事。
寒冬臘月,救國軍總部駐地延吉縣小城子,被戴著上白下紅黑字“救國軍”袖標的官兵充塞了、膨大了。讓這些軍人瞪大了眼睛的,是絡繹不絕的挺闊氣的帶篷的馬車、馬爬犁,偶爾還有輛比我的祖輩見到的汽車更稀罕的小轎車,在街裏那條狹窄的人踩馬踏的冰樣的雪道上,像隻黑甲蟲似的顛動著。穿著黃呢質料、胸前有兩排亮晶晶銅扣子的軍大衣的東北軍軍官,軍銜至少是個少校;西裝革履的,戴著水獺帽,穿著貂絨大衣的,則是延吉和鄰縣的頭麵人物、鄉紳代表。有的來投軍打日本,有的想聽聽風聲,有的是說客。對於這支較少黨派色彩,在一年後的“1·26”指示信中也評價較好的隊伍,一些人就想將其拉到麾下。像以蓋文華為首的3個國民黨愛國青年,據說給王德林帶來的是“自衛軍第1路軍總指揮”的頭銜。而吉林自衛軍總司令李杜派來的代表,則是拿著實實惠惠的1萬元錢作應急軍餉,要將救國軍收編為一個團。
義勇軍潰敗後,一些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拉隊伍上山,當然是要報個字號的。這是黑土地別樣的文化積澱之一。不能說草莽出身的民族英雄王德林,這時仍有一種“山大王”情結。可這時救國軍正滾雪球般發展壯大,他正想獨樹一幟,豈能甘居人下?隻是李杜的自衛軍兵強馬壯,占據著北滿、吉東大片地區,又得罪不得。而且,隊伍初建,也真缺錢。
錢留下,用這筆錢再拉起來一個團,打著自衛軍旗號,這不就“結了”(行了)嗎?
參謀長李延祿就這麽參謀了一句,就把王德林從兩難中解脫出來,這位總司令當即就道:慶賓(李延祿的字),這個團長就你兼了。
湯原、珠河、磐石等遊擊隊,跌倒爬起,流血犧牲,千難萬難拉起隊伍。李延祿來到這時已有幾千號人馬的救國軍,出手就是個參謀長,現在又兼上了打著自衛軍旗號的補充團團長。參謀長固然了得,關鍵時刻一句話就起大作用,畢竟還是沒有兵權。這下兼上團長,可就不大一樣了——抗聯4軍就是在這個補充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結果開始的卻是所謂“上層勾結”的歷程。
救國軍崛起東滿,已使日寇不安,更不用說再連下敦化、額穆、蛟河等縣城了。這時,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赤色武裝延吉遊擊隊剛剛誕生,其餘的尚在孕育之中,黑土地上風起雲湧的是義勇軍抗日怒潮,日寇盯住的是像李杜(北滿)、王德林(東滿、吉東)、唐聚五(南滿)這類的大股義勇軍。不過這一支主要由共產黨員領導的武裝,馬上就要一展身手了。
開頭,補充團隻有3個連400多人,李延祿抽調王德林起家的“老三營”班長史忠恆、李鳳山,還有隨他一起來救國軍的黨員左征、樸重根,分任連長、副連長。不久,3個連擴編成3個營,共千把人。寧安中心縣委派來孟涇清、金大倫、賀劍平等黨員,在補充團建起秘密支部,很快發展史忠恆、李鳳山、李延平等人入黨。
從敦化到寧安有條通商古道,進入寧安縣南湖頭時,就陡然險峻起來。這是嵌在山崖上的狹路,上麵巉岩巨石,下邊是牡丹江,約2.5公裏長,人稱“牆縫”。江對岸山腳下,還有條大路通寧安,但走那條路就繞遠了。3月中旬,日軍上田支隊從敦化向寧安進犯,企圖與進占寧安的天野旅團會合,消滅這一帶的救國軍。得知情報,補充團積極請戰,李延祿就率隊在牆縫等上了。
19日拂曉,上田支隊主力600餘人和一營偽軍,被當地獵人陳文起引進牆縫。這是一場除了兵力對比,敵人略占優勢外,其餘均差距懸殊的戰鬥。補充團大都是扔了鋤钁拿起刀槍的農民,許多人手裏是被稱為“老洋炮”的鳥槍土銃,一些人還是長矛、大刀。就是端著被稱為“快槍”的步槍的人,有的也是這次才有了射擊的機會,更不用說戰鬥經驗了。可是,官兵趴伏在牆縫上邊的臥牛石、馬頭石中間,居高臨下,絕對的地形優勢,日軍完全暴露在火力之下。戰前,王德林將庫存的一批手榴彈撥給補充團,官兵放過走在前麵的偽軍,手榴彈就下餃子般向日軍砸去。日軍擠在路上被動挨打,下邊是尚未開化的無遮無攔的大江冰麵,隻能尋些雪堆冰坎,架起機槍、小炮向上射擊。手榴彈有點兒夠不著了,補充團中獵人出身的官兵,這下子可就開了洋葷了。戰至下午兩點來鍾,敵人分兵向右翼牆縫迂迴,李延祿見好就收,當即下令撤出戰鬥。
牆縫伏擊戰鬼子傷亡人數,所見著述、資料差距甚大。綜合分析,當在150至200人之間,其中成了鬼魂的應在50人左右。
史忠恆建議趕到鬼子前頭去,再打它個伏擊。大家研究,認為有了牆縫的教訓,敵人肯定要走大路,繞道鬆乙溝去東京城。鬆乙溝是兩山間一片開闊地,路旁長滿齊腰深的蒿草和一人來高的榛柴棵子,春天風大草木幹,就在那火攻。李延平帶幾個熟悉地形的士兵,快馬加鞭趕去那裏。結果,好歹從鬆乙溝逃出來的鬼子,一個個都像灶王爺似的。
寒冬臘月,救國軍總部駐地延吉縣小城子,被戴著上白下紅黑字“救國軍”袖標的官兵充塞了、膨大了。讓這些軍人瞪大了眼睛的,是絡繹不絕的挺闊氣的帶篷的馬車、馬爬犁,偶爾還有輛比我的祖輩見到的汽車更稀罕的小轎車,在街裏那條狹窄的人踩馬踏的冰樣的雪道上,像隻黑甲蟲似的顛動著。穿著黃呢質料、胸前有兩排亮晶晶銅扣子的軍大衣的東北軍軍官,軍銜至少是個少校;西裝革履的,戴著水獺帽,穿著貂絨大衣的,則是延吉和鄰縣的頭麵人物、鄉紳代表。有的來投軍打日本,有的想聽聽風聲,有的是說客。對於這支較少黨派色彩,在一年後的“1·26”指示信中也評價較好的隊伍,一些人就想將其拉到麾下。像以蓋文華為首的3個國民黨愛國青年,據說給王德林帶來的是“自衛軍第1路軍總指揮”的頭銜。而吉林自衛軍總司令李杜派來的代表,則是拿著實實惠惠的1萬元錢作應急軍餉,要將救國軍收編為一個團。
義勇軍潰敗後,一些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拉隊伍上山,當然是要報個字號的。這是黑土地別樣的文化積澱之一。不能說草莽出身的民族英雄王德林,這時仍有一種“山大王”情結。可這時救國軍正滾雪球般發展壯大,他正想獨樹一幟,豈能甘居人下?隻是李杜的自衛軍兵強馬壯,占據著北滿、吉東大片地區,又得罪不得。而且,隊伍初建,也真缺錢。
錢留下,用這筆錢再拉起來一個團,打著自衛軍旗號,這不就“結了”(行了)嗎?
參謀長李延祿就這麽參謀了一句,就把王德林從兩難中解脫出來,這位總司令當即就道:慶賓(李延祿的字),這個團長就你兼了。
湯原、珠河、磐石等遊擊隊,跌倒爬起,流血犧牲,千難萬難拉起隊伍。李延祿來到這時已有幾千號人馬的救國軍,出手就是個參謀長,現在又兼上了打著自衛軍旗號的補充團團長。參謀長固然了得,關鍵時刻一句話就起大作用,畢竟還是沒有兵權。這下兼上團長,可就不大一樣了——抗聯4軍就是在這個補充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結果開始的卻是所謂“上層勾結”的歷程。
救國軍崛起東滿,已使日寇不安,更不用說再連下敦化、額穆、蛟河等縣城了。這時,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赤色武裝延吉遊擊隊剛剛誕生,其餘的尚在孕育之中,黑土地上風起雲湧的是義勇軍抗日怒潮,日寇盯住的是像李杜(北滿)、王德林(東滿、吉東)、唐聚五(南滿)這類的大股義勇軍。不過這一支主要由共產黨員領導的武裝,馬上就要一展身手了。
開頭,補充團隻有3個連400多人,李延祿抽調王德林起家的“老三營”班長史忠恆、李鳳山,還有隨他一起來救國軍的黨員左征、樸重根,分任連長、副連長。不久,3個連擴編成3個營,共千把人。寧安中心縣委派來孟涇清、金大倫、賀劍平等黨員,在補充團建起秘密支部,很快發展史忠恆、李鳳山、李延平等人入黨。
從敦化到寧安有條通商古道,進入寧安縣南湖頭時,就陡然險峻起來。這是嵌在山崖上的狹路,上麵巉岩巨石,下邊是牡丹江,約2.5公裏長,人稱“牆縫”。江對岸山腳下,還有條大路通寧安,但走那條路就繞遠了。3月中旬,日軍上田支隊從敦化向寧安進犯,企圖與進占寧安的天野旅團會合,消滅這一帶的救國軍。得知情報,補充團積極請戰,李延祿就率隊在牆縫等上了。
19日拂曉,上田支隊主力600餘人和一營偽軍,被當地獵人陳文起引進牆縫。這是一場除了兵力對比,敵人略占優勢外,其餘均差距懸殊的戰鬥。補充團大都是扔了鋤钁拿起刀槍的農民,許多人手裏是被稱為“老洋炮”的鳥槍土銃,一些人還是長矛、大刀。就是端著被稱為“快槍”的步槍的人,有的也是這次才有了射擊的機會,更不用說戰鬥經驗了。可是,官兵趴伏在牆縫上邊的臥牛石、馬頭石中間,居高臨下,絕對的地形優勢,日軍完全暴露在火力之下。戰前,王德林將庫存的一批手榴彈撥給補充團,官兵放過走在前麵的偽軍,手榴彈就下餃子般向日軍砸去。日軍擠在路上被動挨打,下邊是尚未開化的無遮無攔的大江冰麵,隻能尋些雪堆冰坎,架起機槍、小炮向上射擊。手榴彈有點兒夠不著了,補充團中獵人出身的官兵,這下子可就開了洋葷了。戰至下午兩點來鍾,敵人分兵向右翼牆縫迂迴,李延祿見好就收,當即下令撤出戰鬥。
牆縫伏擊戰鬼子傷亡人數,所見著述、資料差距甚大。綜合分析,當在150至200人之間,其中成了鬼魂的應在50人左右。
史忠恆建議趕到鬼子前頭去,再打它個伏擊。大家研究,認為有了牆縫的教訓,敵人肯定要走大路,繞道鬆乙溝去東京城。鬆乙溝是兩山間一片開闊地,路旁長滿齊腰深的蒿草和一人來高的榛柴棵子,春天風大草木幹,就在那火攻。李延平帶幾個熟悉地形的士兵,快馬加鞭趕去那裏。結果,好歹從鬆乙溝逃出來的鬼子,一個個都像灶王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