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本侵占朝鮮和中國的台灣、旅大,壟斷南滿鐵路,策劃“滿蒙獨立”,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這一衣帶血的歷史,張學良不知道嗎?
1928年夏,日籍台灣人蔡智堪,通過秘密手段抄錄了《田中奏摺》,將其轉交張學良。這是一份極為重要的戰略情報。至於日本明裏暗裏那些緊鑼密鼓的動作,通過各種渠道自然也會收集許多。而對於日本文化、民族性格,比之中國各地的大小軍閥,從大帥到少帥,理應比較熟悉,甚至可說非常了解的。至於什麽人和為什麽策劃了“皇姑屯事件”,殺害了張作霖,最清楚個中內情的中國人,是不是就是張學良了?
那麽,這位東北王是如何應對的?
四個字:隱忍自重。
無論日本怎樣挑釁、滋事,都要隱忍、退讓,以使日本找不到藉口擴大事態,以期能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自1928年7月主持東北軍政以來,張學良就著手大力恢復和發展經濟。以官商合辦方式投資鐵路、工廠、貿易公司,限製、取締日本人和朝鮮人的非法活動,並取得相當成績。這當然是對事變的一種從根本上的準備,是長遠的戰略目標,屬大謀。隱忍自重,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隻是咄咄逼人的日本,會因你的“小忍”,而放棄他的“大謀”嗎?
“一衣帶水”這個成語,有段時間我們好像講得太多了,似乎那血真的已經變成水了。而在那個還沒有“地球村”概念的時代,最能體現這四個字的含義的,莫過於大帥、少帥治下的東北了。守著這麽個橫蠻、強悍、野心勃勃的鄰居,黑土地上的中國人憑空多了那麽多苦難,卻也曾使奉係軍閥受益。隻是子繼父業的少帥,無論想沒想到“日軍會那麽蠻幹”,對這個有殺父之仇的強盜,都不能不懷有戒心。他知道發展經濟、強大實力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反倒可能刺激得日本越發急不可耐,那就把黑土地、黃土地和紅土地都置於一麵旗幟之下。1928年12月29日東北“易幟”的動因之一,就是企圖以此遏製日本的野心,一旦刀兵相見,能傾全國之力抗戰。
老謀深算的蔣介石,卻來了個“相應處理”。
“中村事件”發生後,8月16日,蔣介石給張學良發來銑電(1949年以前電報發出日期都用韻目代日,16日的韻目為“銑”。——編者注):
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張學良接電後,轉知東北軍各長官遵照執行,並於9月6日電令臧式毅和榮臻:
對於日人,無論如何尋事,我方務需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切實注意為要。
而在此前的7月8日,在北平副司令部致東北政務委員會的電報中,稱:“如果一旦開戰,東北必定要失敗。”
7月10日,張學良在給王家禎的電報中,又稱:
若有衝突,將重蹈旅順、大連之覆轍,致使滿蒙為日本人所占領則是明顯的,所以我方應該避免衝突。
“九一八”事變後的輿論,大都譴責張學良為“不抵抗將軍”,台灣國民黨至今仍把責任推到他頭上,大陸則認為他是奉了蔣介石的命令才不抵抗的。應該說,在蔣介石的銑電之前,因了張學良的“抵抗必敗論”,東北軍“避免衝突”的“不抵抗政策”,已經形成了。
像所有大大小小的軍閥一樣,張學良並不是什麽都聽命於蔣介石的。易幟後和“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前後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倘非如此,中原大戰前,蔣介石還用得著挖空心思拉攏張學良嗎?下道命令就行了唄。而在東北軍中,上上下下,“吃張家飯,辦張家事”的“張家軍”意識很濃。東北財政收入也是獨自處理的,不向中央財政部解款,中央也不接濟東北財政。張學良對東北的決策是有相當的自主性的,抵抗與不抵抗,是能自行主張的。
在接受nhk電視台記者採訪時,他也說“國民政府的指示是‘相應處理’,‘相應處理’是看情況去辦的意思”,“並不是不要抵抗”。
江橋抗戰,馬占山抵抗了,蔣介石又把他怎樣了?
可話又說回來,倘若老蔣咬鋼嚼鐵一聲“打”,少帥能不打嗎?
他主張的是“全國抗戰論”,前提是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接到榮臻的“十萬火急”電報後,張學良召集於學忠等高級將領開會時,說:“我們軍人的天職,守土有責,本應和他們一拚,不過日軍不僅一個聯隊,他全國的兵力可以源源而來,絕非我一人及我一東北一隅之力所能應付。現在我們既已聽命於中央,所有軍事、外交均係全國整個的問題,我們隻應速報中央,聽候指示。我們是主張抗戰的,但須全國抗戰;如能全國抗戰,東北軍在最前線作戰,是義不容辭的。”
1928年12月29日通電易幟,擁護中央,1930年9月18日發表巧電,擁兵入關,體現與實踐的都不無這種主張。結果卻是一個悲慘的時日的巧合:一年前的這一天,他率十多萬精兵入關,一出手就平息了中原大戰;一年後的這一天,日本人一出手就斷了他的後路,端了他的老窩。
這一衣帶血的歷史,張學良不知道嗎?
1928年夏,日籍台灣人蔡智堪,通過秘密手段抄錄了《田中奏摺》,將其轉交張學良。這是一份極為重要的戰略情報。至於日本明裏暗裏那些緊鑼密鼓的動作,通過各種渠道自然也會收集許多。而對於日本文化、民族性格,比之中國各地的大小軍閥,從大帥到少帥,理應比較熟悉,甚至可說非常了解的。至於什麽人和為什麽策劃了“皇姑屯事件”,殺害了張作霖,最清楚個中內情的中國人,是不是就是張學良了?
那麽,這位東北王是如何應對的?
四個字:隱忍自重。
無論日本怎樣挑釁、滋事,都要隱忍、退讓,以使日本找不到藉口擴大事態,以期能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自1928年7月主持東北軍政以來,張學良就著手大力恢復和發展經濟。以官商合辦方式投資鐵路、工廠、貿易公司,限製、取締日本人和朝鮮人的非法活動,並取得相當成績。這當然是對事變的一種從根本上的準備,是長遠的戰略目標,屬大謀。隱忍自重,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隻是咄咄逼人的日本,會因你的“小忍”,而放棄他的“大謀”嗎?
“一衣帶水”這個成語,有段時間我們好像講得太多了,似乎那血真的已經變成水了。而在那個還沒有“地球村”概念的時代,最能體現這四個字的含義的,莫過於大帥、少帥治下的東北了。守著這麽個橫蠻、強悍、野心勃勃的鄰居,黑土地上的中國人憑空多了那麽多苦難,卻也曾使奉係軍閥受益。隻是子繼父業的少帥,無論想沒想到“日軍會那麽蠻幹”,對這個有殺父之仇的強盜,都不能不懷有戒心。他知道發展經濟、強大實力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反倒可能刺激得日本越發急不可耐,那就把黑土地、黃土地和紅土地都置於一麵旗幟之下。1928年12月29日東北“易幟”的動因之一,就是企圖以此遏製日本的野心,一旦刀兵相見,能傾全國之力抗戰。
老謀深算的蔣介石,卻來了個“相應處理”。
“中村事件”發生後,8月16日,蔣介石給張學良發來銑電(1949年以前電報發出日期都用韻目代日,16日的韻目為“銑”。——編者注):
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張學良接電後,轉知東北軍各長官遵照執行,並於9月6日電令臧式毅和榮臻:
對於日人,無論如何尋事,我方務需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切實注意為要。
而在此前的7月8日,在北平副司令部致東北政務委員會的電報中,稱:“如果一旦開戰,東北必定要失敗。”
7月10日,張學良在給王家禎的電報中,又稱:
若有衝突,將重蹈旅順、大連之覆轍,致使滿蒙為日本人所占領則是明顯的,所以我方應該避免衝突。
“九一八”事變後的輿論,大都譴責張學良為“不抵抗將軍”,台灣國民黨至今仍把責任推到他頭上,大陸則認為他是奉了蔣介石的命令才不抵抗的。應該說,在蔣介石的銑電之前,因了張學良的“抵抗必敗論”,東北軍“避免衝突”的“不抵抗政策”,已經形成了。
像所有大大小小的軍閥一樣,張學良並不是什麽都聽命於蔣介石的。易幟後和“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前後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倘非如此,中原大戰前,蔣介石還用得著挖空心思拉攏張學良嗎?下道命令就行了唄。而在東北軍中,上上下下,“吃張家飯,辦張家事”的“張家軍”意識很濃。東北財政收入也是獨自處理的,不向中央財政部解款,中央也不接濟東北財政。張學良對東北的決策是有相當的自主性的,抵抗與不抵抗,是能自行主張的。
在接受nhk電視台記者採訪時,他也說“國民政府的指示是‘相應處理’,‘相應處理’是看情況去辦的意思”,“並不是不要抵抗”。
江橋抗戰,馬占山抵抗了,蔣介石又把他怎樣了?
可話又說回來,倘若老蔣咬鋼嚼鐵一聲“打”,少帥能不打嗎?
他主張的是“全國抗戰論”,前提是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接到榮臻的“十萬火急”電報後,張學良召集於學忠等高級將領開會時,說:“我們軍人的天職,守土有責,本應和他們一拚,不過日軍不僅一個聯隊,他全國的兵力可以源源而來,絕非我一人及我一東北一隅之力所能應付。現在我們既已聽命於中央,所有軍事、外交均係全國整個的問題,我們隻應速報中央,聽候指示。我們是主張抗戰的,但須全國抗戰;如能全國抗戰,東北軍在最前線作戰,是義不容辭的。”
1928年12月29日通電易幟,擁護中央,1930年9月18日發表巧電,擁兵入關,體現與實踐的都不無這種主張。結果卻是一個悲慘的時日的巧合:一年前的這一天,他率十多萬精兵入關,一出手就平息了中原大戰;一年後的這一天,日本人一出手就斷了他的後路,端了他的老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