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倫斯坦在歷史上留下的是一個殘酷的形象。“冷酷無情,”天文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寫道,他這樣形容華倫斯坦:“隻忠於自己和自己的欲望......貪得無厭,虛偽狡詐......總是默不作聲,常常做出暴行。”曾有與他同時代的人記錄,華倫斯坦最喜歡聽的聲音是人的慘叫聲。他還曾經下令絞死自己的一個僕人,僅僅因為這個人在華倫斯坦睡覺時把他吵醒了......如此的記錄數不勝數,不過其中惡意攻擊和汙衊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毋庸置疑的是,華倫斯坦絕不是一個寬厚或善良的人,相反,他冷酷、殘忍、無情、甚至嗜殺。但是,天朝也有一句成語,叫“慈不掌兵,義不掌財”。華倫斯坦殘酷的名聲除了來自於“蝗蟲大軍”外,應該還來自於他對這支大軍的嚴格管教。華倫斯坦曾在整支軍隊麵前,把一整個不從軍令的連隊吊死在一棵樹上,全軍肅然。不過說實話,如果不是採用如此嚴酷的治軍方針,那一群如同烏合之眾的僱傭兵不可能拚了命的去打仗。關於華倫斯坦對德意誌人民的殘暴,筆者不打算為他辯白,因為這罪行是洗不清的。但是,站在華倫斯坦的角度,他也沒有除此之外的辦法。為了組建這支大軍他已經掏空了家底,又不能指望皇帝援助,隻能以戰養戰補充軍餉。而且,和他同時代的各國王室和其他德意誌諸侯也不是什麽寬厚愛民之輩,打起仗來就算是不缺錢也照搶不誤。這是那時的戰爭常態,隻不過華倫斯坦把它上升到了戰略高度。
1629年五月,丹麥被迫和帝國簽訂《呂貝克和約》,退出戰爭。奇怪的是,一向對敵人斬盡殺絕的華倫斯坦此次對丹麥相當寬厚,沒有索取高額賠款,僅僅要求丹麥交還不萊梅等幾座漢薩城市的宗主權,以及保證不再幹涉德意誌事務而已。
其實,這是華倫斯坦計劃中的一部分。
6)雄心與野心:
1627年,斐迪南二世把西裏西亞公國封給華倫斯坦,以酬謝他對帝國的貢獻和對帝國事業的付出。1629年,又加封他為梅克倫堡公爵。此時,華倫斯坦已擁有3個公爵頭銜以及大片封地(他於1625年受封為弗裏德蘭公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應該說已經位極人臣。可是,華倫斯坦還遠遠不滿足,他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德意誌的統一。
1627年,在給皇帝的奏章中,華倫斯坦闡述了他統一德意誌的宏偉構想。
他首先一針見血的指出德意誌的禍亂之首在於諸侯割據所帶來的分裂與混亂:“縱觀吾國,地分民貧,無不始於諸侯之擁兵自恃,為亂一方......皇威不尊,政令不行......諸侯不除,國無寧日。”他要求皇帝削除地方諸侯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進而結束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建立一個象法國和西班牙一樣統一強盛的君主國。
他向皇帝提出的第二點建議是放棄宗教迫害,實行宗教自由。華倫斯坦雖是天主教徒,和教會與耶穌會關係密切,但他本人極度厭惡宗教紛爭所帶來的衝突和混亂,認為為此流血。他建議皇帝放棄對新教徒的迫害,在帝國內部實現宗教寬容,以此換取新教徒的和解與效忠,從而保障帝國的穩定。
最後華倫斯坦希望皇帝建立一支強大的皇家陸軍和海軍艦隊。在擁有了一支強有力的帝國中央軍後,皇帝便不必仰賴諸侯提供武裝力量保衛國家,相反還可以用這支軍隊威懾各地諸侯,使其不敢有一絲反心,進而推進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而建立一支龐大的海軍,則是出自華倫斯坦控製北海和波羅的海,發展商業、擴大貿易、使德意誌成為一個商業強國的戰略規劃。為此,華倫斯坦用寬厚的條件換回了那些處於丹麥支配下的漢薩城市。華倫斯坦分析了西班牙強大的原因,他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班牙控製著美洲的銀礦和大西洋上的貿易有關。而建立一支艦隊,進可爭霸天下,退可禦敵於海疆。在這支艦隊的護航下,德意誌的商船滿載著香料和珠玉,破波萬裏,揚帆四海,萬載之業成矣!
必須承認,華倫斯坦的構想相當有見地。相對於哈布斯堡王室用聯姻統一歐洲的方案,華倫斯坦的計劃目標明確、可行性強,同時符合德意誌民族的根本利益。這是一個宏偉的計劃。從馬斯河到梅默爾,從阿爾卑斯山到波羅的海,再也沒有阻斷經濟血脈的苛捐雜稅,諸侯割據、為私利相互攻殺的時代也將一去不復返。
戰勝丹麥國王以後,華倫斯坦感到皇帝成為北方霸主的機會已經到來。他認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應該與瑞典結盟,並認識到了在與北方、南方和西方的諸列強的衝突中三十年戰爭的主要癥結所在。華倫斯坦並不要充滿恐怖的戰爭,他要的是基督教兩派的調解和聯合。弗蘭茨.梅林寫道:“華倫斯坦在德國所追求的目的,與當時的黎塞留在法國所追求的目的完全一樣,建立這樣一個純粹世俗的君主國,它將擺脫一切宗教矛盾而使互相傾軋的諸侯處於其統治之下,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並且集中全民族的力量一致對外。他不是一位富於幻想的政治家,而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像法國的範例那樣,他的目的不僅可以達到,而且也是符合歷史進步的。”
“望我四海王域一,萬姓黔首和家齊。”
這是華倫斯坦的夢,這也是德意誌人做了幾個世紀的夢。
1629年五月,丹麥被迫和帝國簽訂《呂貝克和約》,退出戰爭。奇怪的是,一向對敵人斬盡殺絕的華倫斯坦此次對丹麥相當寬厚,沒有索取高額賠款,僅僅要求丹麥交還不萊梅等幾座漢薩城市的宗主權,以及保證不再幹涉德意誌事務而已。
其實,這是華倫斯坦計劃中的一部分。
6)雄心與野心:
1627年,斐迪南二世把西裏西亞公國封給華倫斯坦,以酬謝他對帝國的貢獻和對帝國事業的付出。1629年,又加封他為梅克倫堡公爵。此時,華倫斯坦已擁有3個公爵頭銜以及大片封地(他於1625年受封為弗裏德蘭公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應該說已經位極人臣。可是,華倫斯坦還遠遠不滿足,他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德意誌的統一。
1627年,在給皇帝的奏章中,華倫斯坦闡述了他統一德意誌的宏偉構想。
他首先一針見血的指出德意誌的禍亂之首在於諸侯割據所帶來的分裂與混亂:“縱觀吾國,地分民貧,無不始於諸侯之擁兵自恃,為亂一方......皇威不尊,政令不行......諸侯不除,國無寧日。”他要求皇帝削除地方諸侯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進而結束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建立一個象法國和西班牙一樣統一強盛的君主國。
他向皇帝提出的第二點建議是放棄宗教迫害,實行宗教自由。華倫斯坦雖是天主教徒,和教會與耶穌會關係密切,但他本人極度厭惡宗教紛爭所帶來的衝突和混亂,認為為此流血。他建議皇帝放棄對新教徒的迫害,在帝國內部實現宗教寬容,以此換取新教徒的和解與效忠,從而保障帝國的穩定。
最後華倫斯坦希望皇帝建立一支強大的皇家陸軍和海軍艦隊。在擁有了一支強有力的帝國中央軍後,皇帝便不必仰賴諸侯提供武裝力量保衛國家,相反還可以用這支軍隊威懾各地諸侯,使其不敢有一絲反心,進而推進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而建立一支龐大的海軍,則是出自華倫斯坦控製北海和波羅的海,發展商業、擴大貿易、使德意誌成為一個商業強國的戰略規劃。為此,華倫斯坦用寬厚的條件換回了那些處於丹麥支配下的漢薩城市。華倫斯坦分析了西班牙強大的原因,他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班牙控製著美洲的銀礦和大西洋上的貿易有關。而建立一支艦隊,進可爭霸天下,退可禦敵於海疆。在這支艦隊的護航下,德意誌的商船滿載著香料和珠玉,破波萬裏,揚帆四海,萬載之業成矣!
必須承認,華倫斯坦的構想相當有見地。相對於哈布斯堡王室用聯姻統一歐洲的方案,華倫斯坦的計劃目標明確、可行性強,同時符合德意誌民族的根本利益。這是一個宏偉的計劃。從馬斯河到梅默爾,從阿爾卑斯山到波羅的海,再也沒有阻斷經濟血脈的苛捐雜稅,諸侯割據、為私利相互攻殺的時代也將一去不復返。
戰勝丹麥國王以後,華倫斯坦感到皇帝成為北方霸主的機會已經到來。他認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應該與瑞典結盟,並認識到了在與北方、南方和西方的諸列強的衝突中三十年戰爭的主要癥結所在。華倫斯坦並不要充滿恐怖的戰爭,他要的是基督教兩派的調解和聯合。弗蘭茨.梅林寫道:“華倫斯坦在德國所追求的目的,與當時的黎塞留在法國所追求的目的完全一樣,建立這樣一個純粹世俗的君主國,它將擺脫一切宗教矛盾而使互相傾軋的諸侯處於其統治之下,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並且集中全民族的力量一致對外。他不是一位富於幻想的政治家,而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像法國的範例那樣,他的目的不僅可以達到,而且也是符合歷史進步的。”
“望我四海王域一,萬姓黔首和家齊。”
這是華倫斯坦的夢,這也是德意誌人做了幾個世紀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