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初步的評價還是可能的。利用官方公布的文件和私人的回憶錄等,我們可以看清某些(也許大部分)由於戰時官方的沉默和政策而在公諸於世時被歪曲的事實。我們研究了到1952 年為止已經公布的各種記錄以後,能夠糾正那些過於簡單化的論述,自從俄國同西方甚至不再偽裝合作以後,這種論述是屢見不鮮的。本書試圖達到的目標正是這一點,盡管在闡述現代史時,必然會有許多謬誤和不當之處的危險。
結論是,想把大同盟的歷史適當地納入世界史結構的艱巨嚐試,顯示出這項工作雖然非常吸引人,卻又特別複雜,到處存在著暗礁,是對智力的一種挑戰。然而,看來還是值得作出初步的努力,以便在戰時結盟的大國關係中,辨別出哪些隻是暫時現象,哪些才是比較持久的。
那些暫時現象是相當容易看出的。在1945年和1946年,大同盟的大部分國際機構都解散了,並在很小程度上由聯合國管轄下的各種效能相當差的機構所代替。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來說,大同盟徹頭徹尾是旨在對付共同敵人的各個民族國家之間的短暫的聯盟;當共同敵人的威脅消失以後,這個聯盟立刻就變了。大同盟存在的歷史同以前的好幾百次(即使不是好幾千次的話)聯盟一模一樣,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結成後又消逝,最早的例子是美索不達米亞諸城邦。無庸置疑的是,大同盟之所以組成是為了對付德國和日本的進攻,等這兩個國家被擊敗後,它也就解散了,隻留下一個聯合國組織,象個發出回聲的海螺殼,而當初計劃成立該組織時,卻是想通過它使大同盟永遠存在下去。
在對盟國合作的評價中,如果不強調對付共同敵人的重要性,那必定同實情大相逕庭。在俄國方麵,1946年以後事態的發展使這個事實昭然若揭。但1946年後英美重新結盟,可能使戰時對付共同敵人這一點在協調英美政策上所起的作用變得不很顯著。然而在1944年春季和1945年秋季,德國的失敗已成定局,同時美國人尚未認清俄國肯定將造成威脅,如果研究一下這段時期中英美關係的發展過程,我們便能看出,在不麵臨共同危險的情況下,英美兩國的友好與合作是多麽容易被打斷的。
在對希特勒和東條促使大同盟誕生並延續下去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估計之後,在人們充分理解了大同盟和歷史上已消逝的各種聯盟命運相同之後,還需要闡明幾點。不管上述一切,這個同盟在國際關係上確實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即使不是永遠的,至少也是持久的。為了方便起見,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麵:(1)超國家的行政機構的發展,(2)英美關係的變化,(3)國際政治力量對比的變化,(4)闡明並宣傳一個強大的國際烏托邦的神話,(5)促進或許可以稱之為當代的“社會革命”的運動。其中第二項實際上是第三項的具體事例,但對於整個世界具有特殊意義,因而也許應該分別研究。此外,上述各個方麵都可以說是第五方麵的具體表現,因為我們是在剖析一個事實上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一節 超國家的行政機構的發展
同過去各種聯盟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成的大同盟是一個嚴密得多的權力組織。部分原因是由於通訊與交通方麵技術的改進。因為有了無線電、電報、電話、電傳打字電報機、機械化的密碼翻譯、保密器和其他裝備,在盟國首都之間以及同所有各條戰線都能進行源源不絕的大量的秘密通訊。假如沒有飛機,戰時的主要會議幾乎不可能舉行。這些會議是極為突出的。此外,盟國官員還舉行了幾千次較為次要的會議,他們來回奔波全靠航空的速度與舒適。
新技術使交通與通訊變得頻繁,同時這一有利條件由於兩國間以及國際間的行政措施有了新發展而大為加強。同俄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任何聯合相比,英美在行政管理上的聯合要緊密得多,但即使拿俄國來說,也取得了許多成就。
在經濟關係方麵尤其如此。俄國在華盛頓駐有一個專管供應物資的大型代表團,在倫敦也駐有一個,他們天天同英美官員打交道,敦促後者履行一係列對蘇物資供應議定書,使紙上的協議變成一船船供應俄國的物資。當然,俄國人始終不輕易讓外國人得悉他們國內經濟的狀況,在有關經濟政策的事情方麵,頗有戒心地保持獨立。然而,他們的處境卻迫切需要援助,因而不得不依靠西方供應某些必要的物資。
隻要草草翻閱一下一係列對蘇物資供應議定書的文本,便能看出這種行動的計劃多麽複雜,規模多麽龐大。這些議定書中所開交貨的項目達幾千條,都載明確定的數量,而且往往還是按照俄國人的規格製訂的。那些項目中不僅有製成的軍火,並且包括生產過程中各個階段所需要的工業材料以及工業機器與零件。不管這種經濟關係在多大程度上是單方麵的,也不管在情報或物資交流方麵俄國人作出的貢獻多少,事實仍然是,通過在生產與交貨上有意識的計劃和安排,使俄國的生產變得同西方大國的生產結合在一起。盟國內部以及相互之間的經濟關係經過合理化改組而大為改善。
這種經濟結合在軍事上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如果沒有美國通過租借協定給予的援助,俄國人和英國人都不可能使他們的戰鬥部隊保持實際的那種實力和裝備水平。紅軍的糧食這個根本問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假如沒有通過租借協定運交俄國的糧食,那末史達林為了重建、擴大和加強俄國的農業生產,將不得不調動比實際調動的大得多的人力與資源。要是他真這樣做了,勢必大大削弱俄國的軍事實力。英國的情況甚至更為嚴重。假如沒有從美國、加拿大以及別處運來的糧食,英國社會的整個結構就要崩潰,除非讓大批軍人復員,使他們生產足夠多的出口商品,以便支付進口商品。
結論是,想把大同盟的歷史適當地納入世界史結構的艱巨嚐試,顯示出這項工作雖然非常吸引人,卻又特別複雜,到處存在著暗礁,是對智力的一種挑戰。然而,看來還是值得作出初步的努力,以便在戰時結盟的大國關係中,辨別出哪些隻是暫時現象,哪些才是比較持久的。
那些暫時現象是相當容易看出的。在1945年和1946年,大同盟的大部分國際機構都解散了,並在很小程度上由聯合國管轄下的各種效能相當差的機構所代替。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來說,大同盟徹頭徹尾是旨在對付共同敵人的各個民族國家之間的短暫的聯盟;當共同敵人的威脅消失以後,這個聯盟立刻就變了。大同盟存在的歷史同以前的好幾百次(即使不是好幾千次的話)聯盟一模一樣,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結成後又消逝,最早的例子是美索不達米亞諸城邦。無庸置疑的是,大同盟之所以組成是為了對付德國和日本的進攻,等這兩個國家被擊敗後,它也就解散了,隻留下一個聯合國組織,象個發出回聲的海螺殼,而當初計劃成立該組織時,卻是想通過它使大同盟永遠存在下去。
在對盟國合作的評價中,如果不強調對付共同敵人的重要性,那必定同實情大相逕庭。在俄國方麵,1946年以後事態的發展使這個事實昭然若揭。但1946年後英美重新結盟,可能使戰時對付共同敵人這一點在協調英美政策上所起的作用變得不很顯著。然而在1944年春季和1945年秋季,德國的失敗已成定局,同時美國人尚未認清俄國肯定將造成威脅,如果研究一下這段時期中英美關係的發展過程,我們便能看出,在不麵臨共同危險的情況下,英美兩國的友好與合作是多麽容易被打斷的。
在對希特勒和東條促使大同盟誕生並延續下去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估計之後,在人們充分理解了大同盟和歷史上已消逝的各種聯盟命運相同之後,還需要闡明幾點。不管上述一切,這個同盟在國際關係上確實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即使不是永遠的,至少也是持久的。為了方便起見,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麵:(1)超國家的行政機構的發展,(2)英美關係的變化,(3)國際政治力量對比的變化,(4)闡明並宣傳一個強大的國際烏托邦的神話,(5)促進或許可以稱之為當代的“社會革命”的運動。其中第二項實際上是第三項的具體事例,但對於整個世界具有特殊意義,因而也許應該分別研究。此外,上述各個方麵都可以說是第五方麵的具體表現,因為我們是在剖析一個事實上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一節 超國家的行政機構的發展
同過去各種聯盟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成的大同盟是一個嚴密得多的權力組織。部分原因是由於通訊與交通方麵技術的改進。因為有了無線電、電報、電話、電傳打字電報機、機械化的密碼翻譯、保密器和其他裝備,在盟國首都之間以及同所有各條戰線都能進行源源不絕的大量的秘密通訊。假如沒有飛機,戰時的主要會議幾乎不可能舉行。這些會議是極為突出的。此外,盟國官員還舉行了幾千次較為次要的會議,他們來回奔波全靠航空的速度與舒適。
新技術使交通與通訊變得頻繁,同時這一有利條件由於兩國間以及國際間的行政措施有了新發展而大為加強。同俄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任何聯合相比,英美在行政管理上的聯合要緊密得多,但即使拿俄國來說,也取得了許多成就。
在經濟關係方麵尤其如此。俄國在華盛頓駐有一個專管供應物資的大型代表團,在倫敦也駐有一個,他們天天同英美官員打交道,敦促後者履行一係列對蘇物資供應議定書,使紙上的協議變成一船船供應俄國的物資。當然,俄國人始終不輕易讓外國人得悉他們國內經濟的狀況,在有關經濟政策的事情方麵,頗有戒心地保持獨立。然而,他們的處境卻迫切需要援助,因而不得不依靠西方供應某些必要的物資。
隻要草草翻閱一下一係列對蘇物資供應議定書的文本,便能看出這種行動的計劃多麽複雜,規模多麽龐大。這些議定書中所開交貨的項目達幾千條,都載明確定的數量,而且往往還是按照俄國人的規格製訂的。那些項目中不僅有製成的軍火,並且包括生產過程中各個階段所需要的工業材料以及工業機器與零件。不管這種經濟關係在多大程度上是單方麵的,也不管在情報或物資交流方麵俄國人作出的貢獻多少,事實仍然是,通過在生產與交貨上有意識的計劃和安排,使俄國的生產變得同西方大國的生產結合在一起。盟國內部以及相互之間的經濟關係經過合理化改組而大為改善。
這種經濟結合在軍事上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如果沒有美國通過租借協定給予的援助,俄國人和英國人都不可能使他們的戰鬥部隊保持實際的那種實力和裝備水平。紅軍的糧食這個根本問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假如沒有通過租借協定運交俄國的糧食,那末史達林為了重建、擴大和加強俄國的農業生產,將不得不調動比實際調動的大得多的人力與資源。要是他真這樣做了,勢必大大削弱俄國的軍事實力。英國的情況甚至更為嚴重。假如沒有從美國、加拿大以及別處運來的糧食,英國社會的整個結構就要崩潰,除非讓大批軍人復員,使他們生產足夠多的出口商品,以便支付進口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