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家支出的比例在1946年年底仍為1940年的四倍以上。這一增加(當然,由於物價的上漲而過分增高了)意味著政府的活動已經深深地全麵滲透進了美國的經濟。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要求和政府的財政與放款政策,同政府的規章、條例、法律一起,對私人企業發生的影響遠比戰前為大。例如,外匯自由市場的經營便受到新的官方活動的控製和約束。更為重要的是,認為政府有責任和能力來保證充分就業與繁榮昌盛的這一新的概念,已經牢牢地印在美國人民的頭腦中,並且通過1946年的就業條例正式寫成了法律。
盡管外國人把美國看成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盡管美國人自己把他們的經濟製度看成是由自由企業支配的,戰後的製度實際上是老式的資本主義和新式的國家控製的一種混合物——在這種混合的製度下,政府的政策發揮了異常深遠的影響。例如,就連在國內,在美國人用不著去考慮社會主義或者其他外國思想的地方,戰後對“正常秩序”的恢復也是很有限的,而對經濟過程的政治控製這種新的幹涉則是很廣泛的。
英國的國內經濟政策既不象美國也不象俄國,根本不能同對外經濟關係分割開來。這個國家靠進出口生活下去,所以一切其他的考慮都不得不根據這個事實來衡量。英國的壓倒一切的國內經濟問題是一個國際問題:提高出口的水平,使英國政府和人民可以償付必需的進口並支付他們對外的其他財政義務。
1944年11月同美國締結的經濟協定,為恢復英國工業、重整出口貿易以及逐步減少租借物資提供了一個開端。不過這個協定是以對日戰爭將持續到1946年,在租借協定期滿以前英國經濟可以有時間逐步重新整頓就緒這個假定為基礎的。對日戰爭意想不到地提早結束,導致租借協定突然在1945年9月2日一下子廢除了,這時英國工業還沒有準備好重新開始大規模出口,英國的經濟總的說來也還不能希望哪怕是勉強地自立。結果,同美國進行新的商談成為勢所必行的了。
英國的險惡的國際經濟形勢,使任何人也無法想像,取消戰時的管製就能自動恢復戰前的經濟方式。國內遭到的重大損害與情況的日益惡化,使這樣一個計劃更不可能。而 1945年的大選使一個自稱是社會主義者的工黨政府出來執政的這一事實,說明了公眾的意見已經有了多大的轉變,遠遠不想恢復戰前的“正常秩序”了。
我們可以從工黨政府推行的經濟政策中區別出兩個相當不同的方麵。工黨政府所實行的某些措施是出於社會主義思想的:例如,某些基本工業的收歸國有,政府提供的社會服務和保險事業的擴大,以及旨在縮小收入不平等的一項稅收政策。另一方麵,政府所推行的辦法中有很多都同社會主義理論沒有多少關係。恢復進出口平衡,恢復國外資產與義務之間的平衡,這種絕對必要的工作幾乎就不可能聽其自然,不得不採取一係列旨在限製國內的消費,限製對外國資金的需求和增加出口商品的措施。針對著這些目的的政府管製,至少同旨在使福利國家這一理想更為接近現實的措施同等重要。
一般說來,英國政府保持了它在戰時所取得的大部分權力。分配原料給製造商、配給消費品、管製物價、政府大量收購某些必要的商品以及管製全部外匯交易,全都繼續生效。唯一似乎可以放鬆管製的重要領域是人力。戰時允許政府把勞動力支配到特殊的工作上去的規定仍然存在,但是一係列命令把這種特別權力的實施限定於人口中的某些特殊團體,實際上,強迫幾乎完全放棄了。然而就許多工業部門和農業來說,勞動力的缺乏卻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種權宜之計,運進了大批戰俘來幫助填補這個空隙。
當然,最大的改變是,政府不再象戰時那樣,使用它的經濟能力來增加戰時生產並使全國的武裝部隊保持著最大的兵力。相反,它試圖推動出口並加快國內的復興工作。為了取得一個平衡的、繁榮的經濟,根據官方估計,英國的輸出額將不得不增加到戰前水平的百分之一百七十五。由於在1945年對日戰爭勝利前的頭九個月裏,輸出額大體上隻占1938年比例的百分之四十二,上述目標更是不易達到的。同戰時的第二個重要的差別是,當戰爭結束以後,政府對軍需品和其他商品直接訂貨的數量急劇地減少了。此後,政府對生產的控製變得更為間接,並且往往還給予私營工業更多的選擇自由。但是,如同在美國那樣,政府的支出在1946年仍舊為戰前的四倍左右,而政府作為商品及勞務的買主,其經濟重要性則相應地增加了。
為了重新建立穩定的國際收支,訂立一些規章製度似乎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認為工黨政府樂於把這些規章製度強加在英國的工商業上,那是十分錯誤的。相反,有些規章製度看來必然是一些災難。例如,消費品的配給和外匯帳目的凍結就被認為屬於這一類。政府希望能夠先予以放寬,然後最終取消這些規章製度。
這種態度同美國普遍存在的態度沒有很大出入。主要的差別在於在美國可以取消的管製,其規模遠遠超過英國。全民福利這一社會主義理想在美國也並不陌生,盡管人們十分強調不把它稱作“社會主義的”,而且,當然,美國的社會立法也及不上英國的各項措施。
盡管外國人把美國看成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盡管美國人自己把他們的經濟製度看成是由自由企業支配的,戰後的製度實際上是老式的資本主義和新式的國家控製的一種混合物——在這種混合的製度下,政府的政策發揮了異常深遠的影響。例如,就連在國內,在美國人用不著去考慮社會主義或者其他外國思想的地方,戰後對“正常秩序”的恢復也是很有限的,而對經濟過程的政治控製這種新的幹涉則是很廣泛的。
英國的國內經濟政策既不象美國也不象俄國,根本不能同對外經濟關係分割開來。這個國家靠進出口生活下去,所以一切其他的考慮都不得不根據這個事實來衡量。英國的壓倒一切的國內經濟問題是一個國際問題:提高出口的水平,使英國政府和人民可以償付必需的進口並支付他們對外的其他財政義務。
1944年11月同美國締結的經濟協定,為恢復英國工業、重整出口貿易以及逐步減少租借物資提供了一個開端。不過這個協定是以對日戰爭將持續到1946年,在租借協定期滿以前英國經濟可以有時間逐步重新整頓就緒這個假定為基礎的。對日戰爭意想不到地提早結束,導致租借協定突然在1945年9月2日一下子廢除了,這時英國工業還沒有準備好重新開始大規模出口,英國的經濟總的說來也還不能希望哪怕是勉強地自立。結果,同美國進行新的商談成為勢所必行的了。
英國的險惡的國際經濟形勢,使任何人也無法想像,取消戰時的管製就能自動恢復戰前的經濟方式。國內遭到的重大損害與情況的日益惡化,使這樣一個計劃更不可能。而 1945年的大選使一個自稱是社會主義者的工黨政府出來執政的這一事實,說明了公眾的意見已經有了多大的轉變,遠遠不想恢復戰前的“正常秩序”了。
我們可以從工黨政府推行的經濟政策中區別出兩個相當不同的方麵。工黨政府所實行的某些措施是出於社會主義思想的:例如,某些基本工業的收歸國有,政府提供的社會服務和保險事業的擴大,以及旨在縮小收入不平等的一項稅收政策。另一方麵,政府所推行的辦法中有很多都同社會主義理論沒有多少關係。恢復進出口平衡,恢復國外資產與義務之間的平衡,這種絕對必要的工作幾乎就不可能聽其自然,不得不採取一係列旨在限製國內的消費,限製對外國資金的需求和增加出口商品的措施。針對著這些目的的政府管製,至少同旨在使福利國家這一理想更為接近現實的措施同等重要。
一般說來,英國政府保持了它在戰時所取得的大部分權力。分配原料給製造商、配給消費品、管製物價、政府大量收購某些必要的商品以及管製全部外匯交易,全都繼續生效。唯一似乎可以放鬆管製的重要領域是人力。戰時允許政府把勞動力支配到特殊的工作上去的規定仍然存在,但是一係列命令把這種特別權力的實施限定於人口中的某些特殊團體,實際上,強迫幾乎完全放棄了。然而就許多工業部門和農業來說,勞動力的缺乏卻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種權宜之計,運進了大批戰俘來幫助填補這個空隙。
當然,最大的改變是,政府不再象戰時那樣,使用它的經濟能力來增加戰時生產並使全國的武裝部隊保持著最大的兵力。相反,它試圖推動出口並加快國內的復興工作。為了取得一個平衡的、繁榮的經濟,根據官方估計,英國的輸出額將不得不增加到戰前水平的百分之一百七十五。由於在1945年對日戰爭勝利前的頭九個月裏,輸出額大體上隻占1938年比例的百分之四十二,上述目標更是不易達到的。同戰時的第二個重要的差別是,當戰爭結束以後,政府對軍需品和其他商品直接訂貨的數量急劇地減少了。此後,政府對生產的控製變得更為間接,並且往往還給予私營工業更多的選擇自由。但是,如同在美國那樣,政府的支出在1946年仍舊為戰前的四倍左右,而政府作為商品及勞務的買主,其經濟重要性則相應地增加了。
為了重新建立穩定的國際收支,訂立一些規章製度似乎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認為工黨政府樂於把這些規章製度強加在英國的工商業上,那是十分錯誤的。相反,有些規章製度看來必然是一些災難。例如,消費品的配給和外匯帳目的凍結就被認為屬於這一類。政府希望能夠先予以放寬,然後最終取消這些規章製度。
這種態度同美國普遍存在的態度沒有很大出入。主要的差別在於在美國可以取消的管製,其規模遠遠超過英國。全民福利這一社會主義理想在美國也並不陌生,盡管人們十分強調不把它稱作“社會主義的”,而且,當然,美國的社會立法也及不上英國的各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