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杜魯門總統和新任命的國務卿詹姆斯·e·貝爾納斯,是赴波茨坦的美國人中兩個主要的人物。他們對於國際交往都沒有經驗。杜魯門和貝爾納斯自知缺乏經驗,因而特別用心為會議準備了明確的議事日程,並了解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的情況。在他們看來,將要麵臨的問題是十分簡單的,不管細節多麽複雜。對日戰爭似乎進行得很好,不大需要最高級的注意。然而歐洲必須安頓好,這顯然需要大國之間按照雅爾達關於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中所規定的方針進行合作。開始時,和約的準備工作需要在大國之間私下協商——就象導致成立聯合國組織的那種協商。最後,盟國管製德國的經濟和政治原則應該確定下來。
為了幫助歐洲把事務安排好,美國人願意走上在他們看來是很長的一段路。通過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進行的經濟援助已經安排就緒。杜魯門希望這樣就夠了。為了維持法國和英國在德國的占領軍,租借援助是否應該繼續下去,能不能合法地繼續下去,這引起了長久的辯論。杜魯門於1945年7月5日,即他動身去波茨坦的前一天,下令規定,租借辦法“限於對日作戰的用途”,這顯然是對這場辯論作出了否定的決定。但是總統並沒有下定決心,當陸軍部長於7月11日再次提出這個問題時,杜魯門動搖了。
在政治方麵,美國人準備會同英國和俄國派遣代表團到歐洲那些政治混亂得似乎需要進行監督的各個國家去,觀察並幫助做選舉的準備工作。這似乎是建立民主政府的最快和最穩妥的辦法。如果俄國和英國的代表團能在這個努力中合作,那末美國人希望,在義大利、希臘、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這樣的國家中選出的政府將是所有大國都可以接受的。
如果認為杜魯門和貝爾納斯那麽天真,以致想像這種做法大概會取悅於俄國人,那就錯了。但是他們的確希望,由於俄國人經常讚許民主選舉,認為它是醫治政治弊端的特效藥,所以他們不能心安理得地拒絕這個建議。在美國人的眼睛裏,這一建議隻不過是實施雅爾達關於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的一個實際辦法,這個宣言畢竟是史達林僅僅五個月前所同意的。再說,選舉和此後民主政府的成立於會減少或消除最近巴爾幹事態所產生的刺激俄國和西方良好關係的許多因素。並且,那些使俄國在巴爾幹北部占優勢、使英國在義大利占優勢的簽訂停戰協定的政權也會早日結束,如果碰巧美國在這些國家裏的威望得到提高,那也不是不受歡迎的。的確,這對於美國的大公無私和忠於民主的原則是一種應有的報酬。
但是,雖然杜魯門和貝爾納斯願意使美國捲入歐洲事務到這種程度,在整個美國政策後麵的指導思想是能夠早日撤離歐洲。盡可能迅速地成立民主政府會簡化締結和約的工作,並讓美國士兵在短期內回國。同樣地,限製美國對歐洲的財政援助,將減輕國內納稅人的負擔,並迫使歐洲人自力更生。美國的經濟專家們當然了解這個計劃距離實際可行的範圍有多遠,除非美國願意看到歐洲經歷無數的政治動亂和經濟災難,但是美國的政客和一般外行人很明確地感覺到,隨著戰爭的結束,應該是恢復正常狀態的時候,而且越快越好。杜魯門和貝爾納斯主要是政客,他們低估了美國公眾潛在的慷慨——特別是當慷慨行為有著促進國內經濟繁榮的效果的時候。但在1945年,美國國外開支對國內經濟可能具有的好處隻是經濟學家們的抽象估計:國內的匱乏是真實的,把大量的商品運到國外去僅僅換取一點政治上的收穫,這種想法似乎是胡鬧。
這樣,美國人在波茨坦的總的目標,就是盡快地恢復正常。歐洲的困難看來與其說是國家大事,還不如說是惱人的瑣事。歐洲仍然是異邦:美國人不屬於那個地方。但是在合法的房客再一次接管以前,美國人有道義上的義務在那裏做一些打掃房屋的工作。
英國政府發現自己被三種互有聯繫的重大憂慮困擾著。一是國內的經濟崩潰,二是美國過於迅速的從歐洲撤退,三是俄國在歐洲和中東的繼續擴張。
隨著5月23日戰時聯合政府的解散和接下去7月5日的大選,英國國內的問題成了首要問題。由於計算軍隊選票需要時間,選舉的結果直到7月26日才揭曉,當時波茨坦會議正開了一半。邱吉爾看到大選後政府可能有所變動,從一開始就邀請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以觀察員的身分出席波茨坦會議。選舉結果公布後,艾德禮出任首相,邱吉爾就留在英國而艾德禮和他的新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則回到波茨坦來開完會議。
這個變動的影響有點象羅斯福死後美國政府的變動那樣,雖然或許不是那麽明顯。艾德禮和貝文在戰爭期問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國內問題上,比較起來,特別是貝文對外交事務缺少經驗。但是,內閣製保證了貝文和艾德禮對英國政府麵臨的所有重大問題至少具有一般的了解,實際上英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使所有的局外人都感到驚奇。但是英國大選和波茨坦會議恰巧同時舉行,大概損害了英國在會議上的事業。據一個參加會議的美國人說,邱吉爾在會議的初期異常缺乏準備,而貝文在會議後期所顯示出來的,更多的是大刀闊斧的作風,而不是對細節的精通熟悉。
由於發表的資料太少,我們很難肯定地說明英國在波茨坦的目標。有兩點是清楚的。英國人希望說服美國人採取一種更為慷慨的租借政策,特別在對占領軍提供給養方麵。第二,英國人急於想同俄國人達成一種協議,以便可以從德國東部獲得糧食,從而減輕英國供應英占區內稠密的工業人口的負擔。這些急務反映了歐洲戰事結束後英國突然麵臨的困難的經濟形勢。
為了幫助歐洲把事務安排好,美國人願意走上在他們看來是很長的一段路。通過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進行的經濟援助已經安排就緒。杜魯門希望這樣就夠了。為了維持法國和英國在德國的占領軍,租借援助是否應該繼續下去,能不能合法地繼續下去,這引起了長久的辯論。杜魯門於1945年7月5日,即他動身去波茨坦的前一天,下令規定,租借辦法“限於對日作戰的用途”,這顯然是對這場辯論作出了否定的決定。但是總統並沒有下定決心,當陸軍部長於7月11日再次提出這個問題時,杜魯門動搖了。
在政治方麵,美國人準備會同英國和俄國派遣代表團到歐洲那些政治混亂得似乎需要進行監督的各個國家去,觀察並幫助做選舉的準備工作。這似乎是建立民主政府的最快和最穩妥的辦法。如果俄國和英國的代表團能在這個努力中合作,那末美國人希望,在義大利、希臘、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這樣的國家中選出的政府將是所有大國都可以接受的。
如果認為杜魯門和貝爾納斯那麽天真,以致想像這種做法大概會取悅於俄國人,那就錯了。但是他們的確希望,由於俄國人經常讚許民主選舉,認為它是醫治政治弊端的特效藥,所以他們不能心安理得地拒絕這個建議。在美國人的眼睛裏,這一建議隻不過是實施雅爾達關於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的一個實際辦法,這個宣言畢竟是史達林僅僅五個月前所同意的。再說,選舉和此後民主政府的成立於會減少或消除最近巴爾幹事態所產生的刺激俄國和西方良好關係的許多因素。並且,那些使俄國在巴爾幹北部占優勢、使英國在義大利占優勢的簽訂停戰協定的政權也會早日結束,如果碰巧美國在這些國家裏的威望得到提高,那也不是不受歡迎的。的確,這對於美國的大公無私和忠於民主的原則是一種應有的報酬。
但是,雖然杜魯門和貝爾納斯願意使美國捲入歐洲事務到這種程度,在整個美國政策後麵的指導思想是能夠早日撤離歐洲。盡可能迅速地成立民主政府會簡化締結和約的工作,並讓美國士兵在短期內回國。同樣地,限製美國對歐洲的財政援助,將減輕國內納稅人的負擔,並迫使歐洲人自力更生。美國的經濟專家們當然了解這個計劃距離實際可行的範圍有多遠,除非美國願意看到歐洲經歷無數的政治動亂和經濟災難,但是美國的政客和一般外行人很明確地感覺到,隨著戰爭的結束,應該是恢復正常狀態的時候,而且越快越好。杜魯門和貝爾納斯主要是政客,他們低估了美國公眾潛在的慷慨——特別是當慷慨行為有著促進國內經濟繁榮的效果的時候。但在1945年,美國國外開支對國內經濟可能具有的好處隻是經濟學家們的抽象估計:國內的匱乏是真實的,把大量的商品運到國外去僅僅換取一點政治上的收穫,這種想法似乎是胡鬧。
這樣,美國人在波茨坦的總的目標,就是盡快地恢復正常。歐洲的困難看來與其說是國家大事,還不如說是惱人的瑣事。歐洲仍然是異邦:美國人不屬於那個地方。但是在合法的房客再一次接管以前,美國人有道義上的義務在那裏做一些打掃房屋的工作。
英國政府發現自己被三種互有聯繫的重大憂慮困擾著。一是國內的經濟崩潰,二是美國過於迅速的從歐洲撤退,三是俄國在歐洲和中東的繼續擴張。
隨著5月23日戰時聯合政府的解散和接下去7月5日的大選,英國國內的問題成了首要問題。由於計算軍隊選票需要時間,選舉的結果直到7月26日才揭曉,當時波茨坦會議正開了一半。邱吉爾看到大選後政府可能有所變動,從一開始就邀請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以觀察員的身分出席波茨坦會議。選舉結果公布後,艾德禮出任首相,邱吉爾就留在英國而艾德禮和他的新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則回到波茨坦來開完會議。
這個變動的影響有點象羅斯福死後美國政府的變動那樣,雖然或許不是那麽明顯。艾德禮和貝文在戰爭期問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國內問題上,比較起來,特別是貝文對外交事務缺少經驗。但是,內閣製保證了貝文和艾德禮對英國政府麵臨的所有重大問題至少具有一般的了解,實際上英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使所有的局外人都感到驚奇。但是英國大選和波茨坦會議恰巧同時舉行,大概損害了英國在會議上的事業。據一個參加會議的美國人說,邱吉爾在會議的初期異常缺乏準備,而貝文在會議後期所顯示出來的,更多的是大刀闊斧的作風,而不是對細節的精通熟悉。
由於發表的資料太少,我們很難肯定地說明英國在波茨坦的目標。有兩點是清楚的。英國人希望說服美國人採取一種更為慷慨的租借政策,特別在對占領軍提供給養方麵。第二,英國人急於想同俄國人達成一種協議,以便可以從德國東部獲得糧食,從而減輕英國供應英占區內稠密的工業人口的負擔。這些急務反映了歐洲戰事結束後英國突然麵臨的困難的經濟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