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和西方國家已經不十分需要在軍事上進行合作了。這使和平地和令人滿意地解決歐戰勝利所帶來的政治問題,比以前困難得多。雖然會議開得很長(德黑蘭會議歷時四天,雅爾達會議八天,波茨坦會議十六天——古怪得很,正是幾何級數),但是最後公報裏公布的協議中,有許多隻是同意通過一次新的外長會議進一步討論所有的分歧。所達成的真正協議,特別是關於德國的,並不意味著真正的意見一致,而是意味著麵對急需對付戰敗的敵人的問題,雙方勉強成交的一項交易。


    盡力設想出三國政府的領導人出席波茨坦會議時的心情是很重要的。但是,俄國人的態度當然隻可能是推測。史達林把他的兩個目標表達得很清楚。一個是,他要從德國得到大規模的賠償。這一點他在雅爾達已經講明。自從2月份以後,俄國對賠償的要求始終沒有改變。史達林在波茨坦的第二個目標是,取得英國和美國對他在東歐建立的新政權的承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匈牙利和波蘭的“人民民主政體”在國內仍然受到強烈的反對。如果要使它們成功,反對分子必須不受西方支持的鼓勵,這是很重要的。史達林要求西方國家對這些新政權給予外交承認——類似於他在1944年給予法國和義大利政府的承認,作為西方國家對東歐的反對黨派和團體不感興趣的跡象和象徵。


    史達林定下的第三個目標是,鞏固蘇聯的安全區,特別是在南方。他到底是希望在波茨坦取得英美對這項計劃的同意呢,還是想像他能夠把一係列西方國家無法取消的既成事實擺在它們的麵前,這一點沒有人能說。很可能史達林寧願取得西方的同意然後行動。正象事態表明的那樣,他不願意冒險行動,不顧英國和美國的強烈反對。然而,在波茨坦開會的時候,他的擴張計劃是很清楚的。1945年6月25日,在這次會議舉行前三星期,蘇聯駐安卡拉大使曾向土耳其政府提出可以重訂俄土條約的條件。據非官方的報導,這些條件是:把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軍事基地讓給俄國,割讓卡爾斯和阿爾特溫這兩個東部的省份,以及承認巴爾幹各國的未特別指明的變化。與此同時,俄國人在波斯北部竭力煽動分裂主義的情緒,結果建立了一個亞塞拜然民族解放委員會。1945年5月31日,波斯政府向俄國遞交照會,要求撤走外國軍隊,但俄國人直截了當地不予回答。假如這些計劃當真實現,南方的土耳其可能就變成了北方的芬蘭的那種地位,而亞塞拜然則已成為第二個外蒙古了。


    在歐洲,為了鞏固蘇聯的安全區,也需要作一些領土上的變更。在雅爾達,並沒有確定波蘭的西部邊界,但俄國人不等西方盟國表示同意就把直到奧得河和西麵的尼斯河為止的前德國領土交給了波蘭人。這一行動在遼闊的德國土地上建立起波蘭政權,波蘭人很快就開始把這片新領土看作他們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德國居民從這片土地上趕走,以波蘭移民取而代之。


    第二項變動是把捷克斯洛伐克的最東部分——盧西尼亞,或外喀爾巴阡烏克蘭——歸併給蘇聯。這是在1945年6月29月根據兩國政府的協議實行的,或許是作為對俄國人承諾支持捷克向波蘭切欣地區提出的要求的報酬。不管怎樣,捷克部隊在7月6日或者6日以前占領了切欣。俄國人取得盧西尼亞後,不但把所有的烏克蘭人團結在史達林的政權之下,而且使紅軍控製了喀爾巴阡山的一些重要通道並與匈牙利有了共同的邊界。這顯然大大加強了俄國在多瑙河中遊地區的軍事地位,可以應付該地區將來發生的任何麻煩。


    鑑於史達林對德國、東歐和中東的政策,人們一定會問,他是否仍然希望維持與英國和美國的友好關係。一般說來,有一個史達林如何看待他的短期政策和他對歐洲(如果不是對全世界)傳播共產主義革命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在打倒納粹黨以後,歐洲的情況必然使人料想革命的情緒將會活躍起來,而史達林在德國的經濟目標如果完全實現了的話,將會加深和延長經濟災難,並滋長革命性的不滿。可是西歐的共產黨並沒有舉起革命的旗幟,而是參加了法國、義大利和比利時這類國家的政府,不搞它們的實力和威信可以使它們很容易在街頭搞起來的那種激烈的宣傳鼓動。


    西方共產黨的行為確實顯示出史達林仍然希望同英國和美國有一個良好的臨時性安排,而且他在波茨坦會議前後發表的各種公開聲明都表明了繼續合作的希望。總之,他既沒有明確地、肯定地放棄世界革命的思想,也沒有肯定地、明確地放棄同英國和美國繼續合作的希望,這種估計看來是正確的。但是,象以往一樣,他把蘇聯的安全置於一切之上。或許,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到相當的時候會自動成熟起來走向革命。同時俄國的邊境還需要鞏固,並且為了預防德國的迅速復興,也需要與英國和美國在被打敗的敵國的軍管事務上取得諒解。他可能曾希望他在蘇德之間的邊境上的行動不會激起西方的嚴重反對。但是如有必要,他也準備扞衛他在東歐獲得的利益,即使這意味著同英國和美國的決裂。


    可能史達林赴波茨坦時確實相信美國不久就會從歐洲撤退,英國的力量將不足以妨礙他的計劃。在雅爾達,羅斯福曾明確地告訴史達林,美國部隊在戰鬥結束後不會在德國留到兩年以上。杜魯門和貝爾納斯來到波茨坦時的心情並沒有改變這種看法,因為他們主要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加速締結和約,以便美國部隊可以回國。同樣地,俄國的經濟學家們很可能認為英國的經濟虛弱比邱吉爾和艾德禮所認為的還要嚴重。美國本身則在戰爭中獲得了巨額的利潤,但又缺乏相當的市場來推銷擴大了的工業的產品,這種情況已使俄國人希望在美國發生一場經濟危機。這種希望可能已經在俄國對未來的預測中占了重要的地位。不管史達林有沒有這種想法,看來很明顯,他認為英-俄-美同盟對於維護俄國的安全是不能勝任的,而與衛星國加強關係作為補充,是必要的,或者如果有必要的話,用以代替那個靠不住的大同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