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舊金山會議於1945年4月25日開幕。同一天,俄國和美國的部隊在易北河會師。關於歐洲勝利的傳說,開始就四處流傳,會議的氣氛象過去盛大的和平會議的氣氛一樣。頭幾天進行了正式的發言和組織會議的工作。不久,障礙就出現了。4月26日,在第一次工作會議上,莫洛托夫反對讓斯退丁紐斯擔任會議主席。接著是三小時的爭淪,大家沒有作出任何決定便休會了。第二天,莫洛托夫接受了英國的一項折衷建議,大意是由每個發起國輪流擔任主席,但是這位俄國外長立刻又掀起了一場新的風暴,要求邀請波蘭臨時政府參加會議。這就輪到斯退丁紐斯來反對了。在第二次長時間的爭論以後,大家同意維持原來的決議,等波蘭臨時政府改組以後再邀請它參加。
莫洛托夫的策略使美國代表和其他國家的代表感到惱火,並使會議落後於原定的計劃。因此,4月30日關於接納阿根廷參加會議的問題提出時,斯退丁紐斯想趕快解決。美國人發現他們正處於一種尷尬的地位,因為羅斯福在雅爾達曾明確地排除了阿根廷參加會議的資格,而在關於戰爭與和平問題的一次美洲國家會議上(墨西哥城,1945年2日21日-3月8日),斯退丁紐斯又曾同意支持接納阿根廷為聯合國組織的創始會員國。當接納阿根廷的建議提出時,莫洛托夫表示反對,斯退丁紐斯支持這項建議,於是進行了一整天的辯論。莫洛托夫通過一次特別記者招待會把他的立場公之於世,贏得了新聞界的很大同情,但是投票的形勢有利於斯退丁紐斯。為了使會議的工作不致進一步拖延下去,美國人催促對問題立即作出決定。隻有三個國家投票贊成莫洛托夫,阿根廷被接納參加會議,同時被接納的有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俄國和美國在這些預備性問題上的公開衝突,預示會議的進行不會十分順利。斯退丁紐斯採取了高壓戰術,利用拉丁美洲票數多的壓力強使會議接納阿根廷,這一做法受到了美國和其他國家中許多自由主義和左派團體的批評。結果是矛盾的,因為俄國人固然在阿根廷問題的表決中遭到慘敗,美國人也遭到了一種道義上的挫折。
在會議的其餘時候,多少由美國操縱的投票力量沒有再用於解決大國之間的爭端。問題隻是在幕後決定,並在發起國之間達成某種協議後,才拿到會議上來要求採取正式行動。顯然,採取任何其他辦法就可能有搞得俄國退出會議的危險:象巴拿馬和海地這樣的國家的投票不會使蘇聯必須接受憲章中它所不喜歡的條款。因此,在阿根廷的事件過去以後,俄國實際上對會議的進行情況也享有一種否決權。當大國不能意見一致時,在找到一種俄國、美國和英國代表團都合意的辦法之前,會議就幹脆陷入僵局。
當會議對敦巴頓橡樹園建議的文本進行詳細修改時,代表們忙於對幾千個次要的問題進行辯論和作出妥協。原來建議的主要綱領仍然保存下來,但是對原文的補充、闡明和次要的修改,結果使全文有了相當大的變動。隻有就聯合國憲章最後出現的文本作詳細的評述,才能跟公道地說明會議的這部分工作。這裏我們隻能敘述一下舊金山會議上對敦巴頓橡樹園建議所作的幾個主要改動。
首先,在憲章中增加了幾節重要的內容。例如,序言原來是陸軍元帥史末資起草的,經過修改,隱隱含有一種太平盛世的語調,這是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的建議中所沒有的。
在原建議上增加的第二項重要條款,是關於對屬地進行國際託管的合法機構的規定。這個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迴避了的問題,在雅爾達曾簡單地討論過。當時一致同意在舊金山會議開會以前各發起國政府應互相協商,以便向會議提出關於託管製度的明確的建議。實際上,會議開始時,並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各個大國以及澳大利亞都向會議提出了它們自己單獨擬定的託管製度方案。當然,在細節上有無數爭議,特別難以取得一致意見的是,是否應該以宣布獨立為屬地的最終目的。最後,“以適合各領土……之特殊情形……趨向自治或獨立之逐漸發展”被承認為託管製度的基本目的之一。
這代表了象英法那樣擁有屬地的國家的願望同中國和蘇聯那樣維護殖民地人民權利的國家的希望這兩者之間的一種相當含糊的妥協。
當然,託管製度不適用於舊的殖民帝國,不過這些帝國可以自願將殖民地置於新的製度之下。可是憲章的第七十三條闡明了適用於聯合國會員國治理的各殖民地區的一般原則。它宣布“以領土居民之福利為至上”,並規定“發展自治”和“對各該人民之政治願望予以適當之注意”為擁有屬地的國家應盡的義務之一。
敦巴頓橡樹園建議中未曾提到的第三個問題是,對國際法院的管轄權的闡明。一個法學家委員會於4月9日到20日曾在華盛頓開會,考慮這一問題,並向舊金山會議提出建議。這個委員會擬定的一個國際法院規約草案,經過不多的改動,就被舊金山會議所採納。
這些對敦巴頓橡樹園建議的增補,填平了明顯的缺口。除了託管製度以外,它們並沒有引起嚴重的論戰。但是到了要改動原來的建議時,大國一般隻接受一些有助於澄清含義的修訂,所有實質性的更改都是經過很多辯論才作出的。
莫洛托夫的策略使美國代表和其他國家的代表感到惱火,並使會議落後於原定的計劃。因此,4月30日關於接納阿根廷參加會議的問題提出時,斯退丁紐斯想趕快解決。美國人發現他們正處於一種尷尬的地位,因為羅斯福在雅爾達曾明確地排除了阿根廷參加會議的資格,而在關於戰爭與和平問題的一次美洲國家會議上(墨西哥城,1945年2日21日-3月8日),斯退丁紐斯又曾同意支持接納阿根廷為聯合國組織的創始會員國。當接納阿根廷的建議提出時,莫洛托夫表示反對,斯退丁紐斯支持這項建議,於是進行了一整天的辯論。莫洛托夫通過一次特別記者招待會把他的立場公之於世,贏得了新聞界的很大同情,但是投票的形勢有利於斯退丁紐斯。為了使會議的工作不致進一步拖延下去,美國人催促對問題立即作出決定。隻有三個國家投票贊成莫洛托夫,阿根廷被接納參加會議,同時被接納的有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俄國和美國在這些預備性問題上的公開衝突,預示會議的進行不會十分順利。斯退丁紐斯採取了高壓戰術,利用拉丁美洲票數多的壓力強使會議接納阿根廷,這一做法受到了美國和其他國家中許多自由主義和左派團體的批評。結果是矛盾的,因為俄國人固然在阿根廷問題的表決中遭到慘敗,美國人也遭到了一種道義上的挫折。
在會議的其餘時候,多少由美國操縱的投票力量沒有再用於解決大國之間的爭端。問題隻是在幕後決定,並在發起國之間達成某種協議後,才拿到會議上來要求採取正式行動。顯然,採取任何其他辦法就可能有搞得俄國退出會議的危險:象巴拿馬和海地這樣的國家的投票不會使蘇聯必須接受憲章中它所不喜歡的條款。因此,在阿根廷的事件過去以後,俄國實際上對會議的進行情況也享有一種否決權。當大國不能意見一致時,在找到一種俄國、美國和英國代表團都合意的辦法之前,會議就幹脆陷入僵局。
當會議對敦巴頓橡樹園建議的文本進行詳細修改時,代表們忙於對幾千個次要的問題進行辯論和作出妥協。原來建議的主要綱領仍然保存下來,但是對原文的補充、闡明和次要的修改,結果使全文有了相當大的變動。隻有就聯合國憲章最後出現的文本作詳細的評述,才能跟公道地說明會議的這部分工作。這裏我們隻能敘述一下舊金山會議上對敦巴頓橡樹園建議所作的幾個主要改動。
首先,在憲章中增加了幾節重要的內容。例如,序言原來是陸軍元帥史末資起草的,經過修改,隱隱含有一種太平盛世的語調,這是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的建議中所沒有的。
在原建議上增加的第二項重要條款,是關於對屬地進行國際託管的合法機構的規定。這個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迴避了的問題,在雅爾達曾簡單地討論過。當時一致同意在舊金山會議開會以前各發起國政府應互相協商,以便向會議提出關於託管製度的明確的建議。實際上,會議開始時,並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各個大國以及澳大利亞都向會議提出了它們自己單獨擬定的託管製度方案。當然,在細節上有無數爭議,特別難以取得一致意見的是,是否應該以宣布獨立為屬地的最終目的。最後,“以適合各領土……之特殊情形……趨向自治或獨立之逐漸發展”被承認為託管製度的基本目的之一。
這代表了象英法那樣擁有屬地的國家的願望同中國和蘇聯那樣維護殖民地人民權利的國家的希望這兩者之間的一種相當含糊的妥協。
當然,託管製度不適用於舊的殖民帝國,不過這些帝國可以自願將殖民地置於新的製度之下。可是憲章的第七十三條闡明了適用於聯合國會員國治理的各殖民地區的一般原則。它宣布“以領土居民之福利為至上”,並規定“發展自治”和“對各該人民之政治願望予以適當之注意”為擁有屬地的國家應盡的義務之一。
敦巴頓橡樹園建議中未曾提到的第三個問題是,對國際法院的管轄權的闡明。一個法學家委員會於4月9日到20日曾在華盛頓開會,考慮這一問題,並向舊金山會議提出建議。這個委員會擬定的一個國際法院規約草案,經過不多的改動,就被舊金山會議所採納。
這些對敦巴頓橡樹園建議的增補,填平了明顯的缺口。除了託管製度以外,它們並沒有引起嚴重的論戰。但是到了要改動原來的建議時,大國一般隻接受一些有助於澄清含義的修訂,所有實質性的更改都是經過很多辯論才作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