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勝利的考驗 1945年5-7月


    上文已經提到,羅斯福的逝世使莫洛托夫來到了舊金山。這位俄國外長途經華盛頓時作了短暫停留,和杜魯門進行了一次不愉快的會見,毫無成果地討論了波蘭問題。盟國之間關係的變化很快就在舊金山會議上表現出來了。那裏既有關於會議主席這一類問題的小爭吵,又有關於波蘭和阿根廷問題那種比較嚴重的爭吵。雖然這些爭吵後來證明是不祥之兆,當時卻並不顯得特別重要。公眾的注意力正集中在德國崩潰這齣戲上。盡管有俄國官員經常表現出來的那股猜疑的暗流,那些正在德國的人們卻為他們的共同勝利而感到自豪,並且在大多數事情上都進行了頗為有效的合作。但在幕後,盟國之間的意見分歧和先前一樣令人煩惱。在久久不得解決的波蘭問題之外,德國的戰敗又在的裏雅斯特地區、奧地利以及最重要的在德國本身,引起了新的困難。


    1945年5月2日,義大利境內的德軍向陸軍元帥亞歷山大投降時,英美部隊和南斯拉夫部隊立刻開始搶著向的裏雅斯特進軍。結果英國軍隊和南斯拉夫軍隊在的裏雅斯特及其鄰近地區混雜到了一起。一場劇烈的爭論立刻發生了,爭論的問題是狄托要求管理伊斯的利亞和大戰前屬於奧地利的卡林西亞的某些地區。有一時期,南斯拉夫和盟國部隊之間似乎可能爆發一場公開的戰爭,但是比較冷靜的意見占了上風。到6月9日,美、英和南斯拉夫政府終於簽署了一項關於調整有爭議的地區中軍事安排的協議。至於邊界線,則等到同義大利和奧地利簽訂和約時再明確劃定。


    狄托在這個問題和其他問題上的行動,使他的政府明確地站到了俄國陣營裏,同英美陣營進行對抗。盡管1944年10月邱吉爾和史達林商定對南斯拉夫事務施加同等的影響,盡管在雅爾達會議以後舒巴希奇和“西方”的另外兩個候選人參加了狄托的政府,狄托顯然還是把政府控製得牢牢的,並按照自己的意誌和政策行事。1945年4月11日,他和俄國簽訂了一項針對德國的同盟條約,他的一言一行正象一個正直的共產黨人應做的那樣,表示了對俄國的欽佩和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不信任。邱吉爾為自己計劃的失敗感到煩惱,但是除了利用亞歷山大部下的軍隊對狄托的擴張設下一道屏障外,也別無他法。


    從狄托對奧地利和義大利以前的領土提出要求這一點來看,奧地利是捲入南斯拉夫的爭議的。但是,從西方的觀點來看,奧地利事務還有另一個比較嚴重的方麵。歐洲諮詢委員會曾把奧地利劃分為幾個占領區,就象對德國那樣。但是當德國投降、戰鬥結束時,英美部隊還沒有深入奧地利,而俄國人則已經攻占了維也納和奧地利的東部。4月29日莫斯科電台宣布,俄國的戰區司令托爾布欣元帥已經承認了社會民主黨人卡爾·倫納領導下的臨時政府。俄國採取這一行動沒有事先和西方國家商量。既然倫納政府中大部分是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的代表,這就不難想像俄國人正在試圖按照最近羅馬尼亞的方式建立又一個傀儡政權了。英國和美國拒絕承認倫納政府;俄國人則不肯否認它。結果,歐洲諮詢委員會所設想的分區占領的辦法——特別是對維也納的四國管製的辦法——可能無法予以實行。波茨坦會議時這個爭論還在發展,倫納政府的命運直到秋天才獲得解決。


    然而,1945年7月4日歐洲諮詢委員會還是商定了關於盟國在奧地利的管製機構的協議。這個機構採取了德國的格局,而不是義大利和東歐的格局。在歐洲諮詢委員會於3月間把奧地利劃分成四個占領區以外,維也納又被劃為一個聯合占領區。盟國對奧地利全國的政策將由四個總司令組成的委員會決定。這個協議表明俄國人方麵作了讓步。他們曾試圖在奧地利的盟國委員會上為自己取得最大的權力,象他們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所行使的那樣。


    由於盟國中沒有一國想承認或支持任何德國集團作為中央政府的權利,德國的局麵在某種意義上是比較簡單的。但是,象在奧地利那樣,戰爭結束時部隊分布的實際狀況與歐洲諮詢委員會預先擬就的分區安排大不相同。艾森豪的軍隊已經深入到分配給俄國人的地區,並已越過捷克國境好幾英裏。鑑於盟國的夥伴情誼經歷了多次緊張狀態,安排撤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邱吉爾看到在他麵前展開的問題特別感到不滿。德國的英國占領區包括這個國家人口最稠密的工業區,不能希望當地的糧食資源足以維持它的人口的需要。但是由於對德戰爭已經結束,美國租借物資供應的規模縮小了。美國人起初不同意對德占領的需要也構成對租借法的一項合法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既然英國不願意冒險去管理挨餓的人民,他們就得從自己的已經緊張的資源中抽出糧食來供應德國人,或者設法和其他占領國達成明確的協議,由它們從德國其他地方的生產中提供英國占領區所需要的一部分糧食。既然蘇聯占領區是德國農業剩餘產品的主要產區,這實際上就意味著必須和俄國人達成協議。


    邱吉爾認為有可能同史達林進行談判,以英美部隊撤回到占領區分界線以內為條件換取糧食。但是這種建議是和美國當時的態度以及美國對將來同俄國的關係的估計背道而馳的。的確,一旦在德國獲得勝利後,美國人主要的興趣隻在於盡可能迅速地調遣他們的軍隊去對日作戰。作為美國戰略主要根據的未經檢驗的假設——即一旦戰事結束,一切大致會自行恢復正常狀態的那種假設——是逐漸缺乏說服力的。這時候,美國的政策要求把盟國遠征軍最高指揮部解散,分為各國本身的指揮部,盡速建立一種占領政權,一俟有船舶載運立即把戰鬥部隊撤離歐洲,讓歐洲國家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幫助下處理自己的經濟事務,不再依賴租借辦法。根據美國的這些目的和態度來看,邱吉爾想要利用英美部隊意外有利的分布情況作為同史達林做交易時討價還價的籌碼,似乎簡直是對同盟的背叛,並且是一種潛在的圈套,想把美國也捲入本當是純粹的歐洲事務中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