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希臘、義大利和比利時的這些事件使英美關係變得十分緊張,但是從現有的證據看來,史達林對英國的行動卻很寬容。他大概認為這些國家是劃在英國的勢力範圍之內,也許還歡迎英國在希臘的行動所開創的幹涉的先例,因為他預料在羅馬尼亞和波蘭這樣的國家裏他自己的部隊可能也需要進行幹涉。的確,希臘共產黨和義大利共產黨的行為隻能被解釋為反映了莫斯科的指示,要他們同英國人在希臘和義大利扶植的政府進行合作。史達林按照自己的方式,正在設法履行1944年10月他和邱吉爾達成的協議。
邱吉爾也在竭力使那項協議生效。他對波蘭人施加了可以施加的全部壓力,要他們和史達林妥協。除私下進行說服以外,他還發表了公開聲明。從莫斯科回來以後向議會作報告時(1944年10月27日),他宣稱:
我希望米科拉伊奇克先生不久將回到莫斯科去。如果不能作出很好的安排,使他能在波蘭土地上組成一個波蘭政府——一個有關各大國一致承認的政府,那將使所有波蘭的誠摯的朋友大失所望。……
在當前這些危急的日子裏,如果把時間浪費在猶豫不決,或曠日持久的談判上,那將是萬分遺憾的事情。
但是繼之而來的正是猶豫不決和曠日持久的談判。米科拉伊奇克發覺他政府中所有波蘭各黨的代表,除了他自己黨的代表外,都是堅決反對接受寇鬆線的。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決定向羅斯福發出呼籲,希望得到他有力的幹預,但是那時候羅斯福正忙於最後階段的競選運動。他覺得他不能為了出麵支持寇鬆線而冒失掉美籍波蘭人選票的危險,他也不願公開反對寇鬆線而得罪史達林。因此,直到選舉獲勝以後,米科拉伊奇克的呼籲才得到答覆,而甚至到了那時候總統的答覆還是閃爍其詞的。他一邊說美國政府“毫無疑義地支持一個強大、自由和獨立的波蘭國家”,一邊又宣稱如果波蘭政府、俄國政府和英國政府能夠為波蘭商定一個互相滿意的疆界,“本政府不會表示反對”。美國駐俄國的大使艾夫裏爾·哈裏曼從華盛頓去莫斯科的途中,親自把這封信交給了米科拉伊奇克。當他遞交這封信時,他根據羅斯福的授權,提議由他出麵為波蘭人和俄國人進行調停,努力設法使俄國人把利沃夫讓給波蘭。但是波蘭人感到厭惡,他們拒絕了他的建議,理由是:如果他們把這件事交給哈裏曼去辦,那就等於默默地放棄了他們對東部幾省的主權要求。
同時,在倫敦的波蘭人中,內部摩擦已到了十分尖銳的階段。米科拉伊奇克顯然願意在領土問題上妥協,這使他在大多數流亡的同僚中變得很孤立,因此1944年11月24日,他決定辭職了。托馬什·阿爾齊謝夫斯基繼他成為流亡政府的總理,以米科拉伊奇克為首的農民黨沒有參加新政府。
1944年12月15日,邱吉爾在下院的發言中,公開表示了他對這種事態發展的反應。對於倫敦的波蘭人沒有接受寇鬆線,他毫不隱諱地表示失望。他說,波蘭新政府已經組成,“它的形式在某些方麵我的確不能贊同”,他把米科拉伊奇克描寫為“唯一能在最近的將來照亮波蘭的明燈”。美國的反應仍然是猶豫不決。12月18日,斯退丁紐斯發表了一項聲明,實際上隻是重複了一個月之前羅斯福給米科拉伊奇克的那封信。
自從1944年9月以後,紅軍在波蘭一直沒有動靜,但是史達林正計劃於1月初在前線的這個地區恢復進攻。雖然米科拉伊奇克10月間在莫斯科時似乎願意去說服他的同僚接受寇鬆線,但是他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因此,史達林決定從此不再考慮倫敦的波蘭人。12月31日,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正式聲明自己是波蘭臨時政府。1945年1月5日,蘇聯政府承認了它,並且立刻任命了大使。美國政府也作出了反應,它在1945年1月1日宣稱,他們建議繼續承認在倫敦的波蘭政府,英國政府也採取了同樣的步驟。
在波蘭玩弄的這些花招,是1945年1月13日俄國發動新攻勢的序曲。紅軍進兵迅速,到1月17日,已把德國人從華沙趕走。幾天之內,新成立的臨時政府便遷移到了古老的波蘭首都,並且已在紅軍的後方承擔起管理波蘭領土的任務了。同時,在倫敦的波蘭人向美國政府和英國政府提出抗議,但是沒有受到十分同情的理睬。英美兩國政府沒有一個願意承認共產黨統治的波蘭臨時政府,可是也很難設想出安排一種令人滿意的折衷辦法。象許多其他事情一樣,這個問題也暫時擱置起來,留待三大國的領袖在雅爾達去解決。
在莫斯科會議和雅爾達會議之間的那幾個月裏,南斯拉夫的事務懸而未決地拖延著。狄托和舒巴希奇盡管在夏季簽訂了協定,仍然覺得彼此很難妥協。邱吉爾和史達林的一半對一半的協議也依舊可望而不可及。當時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君主政體的前途。1944年11月1日,舒巴希奇和狄托商定,在公民投票決定南斯拉夫人民是否要國王彼得回來以前,應該先組成一個三人的攝政團。但是國王最初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他卻要舒巴希奇在 1945年1月22日辭職。於是英國政府對年輕的國王施加了壓力,勸他改變主張,到1月底他作出讓步,同意關於攝政團的建議。可是,這並沒有解決問題,因為當舒巴希奇提出擔任攝政的三人名單時,狄托覺得其中兩人都是不能接受的。當雅爾達會議開幕時,事情就這樣僵持著。
邱吉爾也在竭力使那項協議生效。他對波蘭人施加了可以施加的全部壓力,要他們和史達林妥協。除私下進行說服以外,他還發表了公開聲明。從莫斯科回來以後向議會作報告時(1944年10月27日),他宣稱:
我希望米科拉伊奇克先生不久將回到莫斯科去。如果不能作出很好的安排,使他能在波蘭土地上組成一個波蘭政府——一個有關各大國一致承認的政府,那將使所有波蘭的誠摯的朋友大失所望。……
在當前這些危急的日子裏,如果把時間浪費在猶豫不決,或曠日持久的談判上,那將是萬分遺憾的事情。
但是繼之而來的正是猶豫不決和曠日持久的談判。米科拉伊奇克發覺他政府中所有波蘭各黨的代表,除了他自己黨的代表外,都是堅決反對接受寇鬆線的。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決定向羅斯福發出呼籲,希望得到他有力的幹預,但是那時候羅斯福正忙於最後階段的競選運動。他覺得他不能為了出麵支持寇鬆線而冒失掉美籍波蘭人選票的危險,他也不願公開反對寇鬆線而得罪史達林。因此,直到選舉獲勝以後,米科拉伊奇克的呼籲才得到答覆,而甚至到了那時候總統的答覆還是閃爍其詞的。他一邊說美國政府“毫無疑義地支持一個強大、自由和獨立的波蘭國家”,一邊又宣稱如果波蘭政府、俄國政府和英國政府能夠為波蘭商定一個互相滿意的疆界,“本政府不會表示反對”。美國駐俄國的大使艾夫裏爾·哈裏曼從華盛頓去莫斯科的途中,親自把這封信交給了米科拉伊奇克。當他遞交這封信時,他根據羅斯福的授權,提議由他出麵為波蘭人和俄國人進行調停,努力設法使俄國人把利沃夫讓給波蘭。但是波蘭人感到厭惡,他們拒絕了他的建議,理由是:如果他們把這件事交給哈裏曼去辦,那就等於默默地放棄了他們對東部幾省的主權要求。
同時,在倫敦的波蘭人中,內部摩擦已到了十分尖銳的階段。米科拉伊奇克顯然願意在領土問題上妥協,這使他在大多數流亡的同僚中變得很孤立,因此1944年11月24日,他決定辭職了。托馬什·阿爾齊謝夫斯基繼他成為流亡政府的總理,以米科拉伊奇克為首的農民黨沒有參加新政府。
1944年12月15日,邱吉爾在下院的發言中,公開表示了他對這種事態發展的反應。對於倫敦的波蘭人沒有接受寇鬆線,他毫不隱諱地表示失望。他說,波蘭新政府已經組成,“它的形式在某些方麵我的確不能贊同”,他把米科拉伊奇克描寫為“唯一能在最近的將來照亮波蘭的明燈”。美國的反應仍然是猶豫不決。12月18日,斯退丁紐斯發表了一項聲明,實際上隻是重複了一個月之前羅斯福給米科拉伊奇克的那封信。
自從1944年9月以後,紅軍在波蘭一直沒有動靜,但是史達林正計劃於1月初在前線的這個地區恢復進攻。雖然米科拉伊奇克10月間在莫斯科時似乎願意去說服他的同僚接受寇鬆線,但是他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因此,史達林決定從此不再考慮倫敦的波蘭人。12月31日,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正式聲明自己是波蘭臨時政府。1945年1月5日,蘇聯政府承認了它,並且立刻任命了大使。美國政府也作出了反應,它在1945年1月1日宣稱,他們建議繼續承認在倫敦的波蘭政府,英國政府也採取了同樣的步驟。
在波蘭玩弄的這些花招,是1945年1月13日俄國發動新攻勢的序曲。紅軍進兵迅速,到1月17日,已把德國人從華沙趕走。幾天之內,新成立的臨時政府便遷移到了古老的波蘭首都,並且已在紅軍的後方承擔起管理波蘭領土的任務了。同時,在倫敦的波蘭人向美國政府和英國政府提出抗議,但是沒有受到十分同情的理睬。英美兩國政府沒有一個願意承認共產黨統治的波蘭臨時政府,可是也很難設想出安排一種令人滿意的折衷辦法。象許多其他事情一樣,這個問題也暫時擱置起來,留待三大國的領袖在雅爾達去解決。
在莫斯科會議和雅爾達會議之間的那幾個月裏,南斯拉夫的事務懸而未決地拖延著。狄托和舒巴希奇盡管在夏季簽訂了協定,仍然覺得彼此很難妥協。邱吉爾和史達林的一半對一半的協議也依舊可望而不可及。當時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君主政體的前途。1944年11月1日,舒巴希奇和狄托商定,在公民投票決定南斯拉夫人民是否要國王彼得回來以前,應該先組成一個三人的攝政團。但是國王最初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他卻要舒巴希奇在 1945年1月22日辭職。於是英國政府對年輕的國王施加了壓力,勸他改變主張,到1月底他作出讓步,同意關於攝政團的建議。可是,這並沒有解決問題,因為當舒巴希奇提出擔任攝政的三人名單時,狄托覺得其中兩人都是不能接受的。當雅爾達會議開幕時,事情就這樣僵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