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英國代表帶著各種物資的詳細清單來到華盛頓。他們希望這些物資能根據租借協定在1945年1月1日開始的一年中交付。他們還希望能夠簽訂一份對英國提供租借物資的議定書,就象一開始對俄國實行的那樣。在這方麵,他們失敗了。美國人堅持認為事態發展難以逆料,交貨依然要視當時的情況而定,並且現有的那些管理機構應繼續按照它們認為最好的方式管理供應品的運送。然而,關於軍用和非軍用物資的試行分配,其規模應足以使英國能夠開始走向復興,這一問題相對地說,尚不難達成協議。因為由英國分擔的對日作戰任務,數字上定得相當低。即使在這個基礎上製訂計劃,租借物資的總值也大大低於1944年的水平——軍需品約為1944年總值的百分之五十,非軍用項目約為百分之七十。
解除對英國出口貿易的限製是一個更為困難的問題。美國商人和國會議員唯恐英國人在戰後市場上的競爭會搶在他們前麵。特別是,當美國人想到英國人可能會利用租借物資來促進他們出口貿易的復興時,他們就很不開心:那仿佛是濫用租借物資,並且是一種荒唐的競爭——拿納稅人的錢去接濟商業上的對手。
可是,對英國人來說,恢復出口是一件生死攸關的事情。如果在這方麵不開始幹起來,戰後想獲得穩定的經濟的希望就會成為泡影。美國政府的專家們認識到這種情況,他們同意這樣的看法:如果大戰結束時英國的經濟全麵崩潰,對美國和全世界說來將是一場災難。問題是如何避免觸犯美國公眾和國會的感情而仍能在英國急於恢復出口事業時助一臂之力。
結果是變了一場戲法。在公開場合,美國官員們斷言政策不會有任何改變。同時,美國人宣稱,英國貨物的出口要在打敗德國以後才不會受到阻礙,“因為這些出口貨物那時已不再是按照租借協定供應給他們的東西,而是他們國家自己生產的或是用現金從美國購買的東西了。”然而,私下裏,美國人卻保證“採取行政措施”從1945年開始給予英國人全麵的出口自由。這種明顯的明一套暗一套的辦法,實際應用的時候範圍縮小到了最小的程度,因為若幹類貨物——金屬、礦物、化學品、民用製成品等等——已不包括在1945年的租借物資交貨清單內。於是用這類材料或其他類似的材料製成的物品便不受1941年白皮書的限製,一旦找到勞動力和工廠場地,英國人立刻就能開始出口這類貨物,不受美國的阻礙。
然而,從租借協定中除去這些項目意味著,凡是由美國供應的這些英國所需要的物資都必須用黃金或美元支付。美軍開拔到歐洲大陸去以後,維持美軍駐紮在英國的美元支出減少了,因此英國政府不能很輕易地獲得足夠的美元補充。提出了一些措施來補救這個問題。美國人用了各種計算辦法,把英國的美元儲備增加了大約三億美元。這筆數目雖然很大,還是沒有達到美英雙方專家共同認為理想的數目。然而,這已是法律和政治限製所能允許的最好情況了。
關於在華盛頓會談中達成的協議,傳出了一些流言,其中有些把事情歪曲得很厲害,這些話傳到了美國國會議員和其他一些人的耳中,他們懷疑羅斯福政府花起美國的錢來簡直是太慷慨了。結果,在1945年4月,當租借法到期需要再次予以延長的時候,幾個審查租借法案的委員會提出了許多尖銳的問題。政府發言人感到明智的辦法是,強調說明一下他們打算等戰爭一結束就停止租借物資的交貨。關於租借法的前途,為了不使人們對國會的意圖有任何懷疑,訂出了一項修正案,明確禁止把租借基金用於“戰後救濟、戰後復興或戰後重建”的工作。這個規定束縛住了政府的手腳。當對日戰爭意外地提早結束時,1944年10月和11月同英國人協商後作出的協議也就成為一張廢紙了。
當然,在舉行談判的時候,完全沒有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然而,10月至11月舉行會談的兩國代表團已經預見到,並且也有意要使美英經濟之間親密無間的關係逐漸分離。他們隻是想些辦法使這種分離盡量緩慢、盡量沒有痛苦。在會談中最值得注意的事情也許是,美國的專家們準備把美國本身利益的概念擴大到把英國戰後的經濟繁榮也包括在內。因此,1944年10-11月的會談就成為1946年美國對英國貸款和1947年馬歇爾計劃的重要先驅。
然而當和平仿佛就要來到的時候,英美之間的經濟合作卻遠不如在過去那些年代裏(當時,戰爭的經濟效率是政策的唯一標準)那麽順利。這一點在國際民航的領域裏十分明顯。1944年11月1日到12月7日,五十二個國家在芝加哥開會,試圖起草一些規則,以便在和平時期的條件下管理國際航空。俄國人起初表示準備參加會議,後來又突然拒絕出席。會議因此為美國和英國的代表所控製,他們馬上就表現出對於戰後航空管理問題的意見根本不同。英國人希望建立一個世界性的組織,有權對每一國家指派該國的運輸份額。美國主張航線之間自由競爭,國際團體隻有權建立技術規章。
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會議起草了四個協定,基本上反映了美國的立場。這件事就象對中東石油開採權的衝突一樣,表明了美國在戰爭年代裏贏得的新的、能發號施令的經濟地位。
在1944年的夏季和秋季,美國人同俄國人的經濟談判也同樣由於和平的臨近而陷入混亂。1944年6月30日,對俄供應第三號議定書滿期了。當俄國人提出下一個會計年度想根據租借協定得到的物資清單時,美國人發現俄國人要求的工業設備和機器的價值,超過上一年度三倍以上。顯然,俄國人已開始把他們的注意力認真地轉向重建他們那遭受損壞的工業設備的問題上去了,並且希望能用租借物資來幫助他們這樣做。
解除對英國出口貿易的限製是一個更為困難的問題。美國商人和國會議員唯恐英國人在戰後市場上的競爭會搶在他們前麵。特別是,當美國人想到英國人可能會利用租借物資來促進他們出口貿易的復興時,他們就很不開心:那仿佛是濫用租借物資,並且是一種荒唐的競爭——拿納稅人的錢去接濟商業上的對手。
可是,對英國人來說,恢復出口是一件生死攸關的事情。如果在這方麵不開始幹起來,戰後想獲得穩定的經濟的希望就會成為泡影。美國政府的專家們認識到這種情況,他們同意這樣的看法:如果大戰結束時英國的經濟全麵崩潰,對美國和全世界說來將是一場災難。問題是如何避免觸犯美國公眾和國會的感情而仍能在英國急於恢復出口事業時助一臂之力。
結果是變了一場戲法。在公開場合,美國官員們斷言政策不會有任何改變。同時,美國人宣稱,英國貨物的出口要在打敗德國以後才不會受到阻礙,“因為這些出口貨物那時已不再是按照租借協定供應給他們的東西,而是他們國家自己生產的或是用現金從美國購買的東西了。”然而,私下裏,美國人卻保證“採取行政措施”從1945年開始給予英國人全麵的出口自由。這種明顯的明一套暗一套的辦法,實際應用的時候範圍縮小到了最小的程度,因為若幹類貨物——金屬、礦物、化學品、民用製成品等等——已不包括在1945年的租借物資交貨清單內。於是用這類材料或其他類似的材料製成的物品便不受1941年白皮書的限製,一旦找到勞動力和工廠場地,英國人立刻就能開始出口這類貨物,不受美國的阻礙。
然而,從租借協定中除去這些項目意味著,凡是由美國供應的這些英國所需要的物資都必須用黃金或美元支付。美軍開拔到歐洲大陸去以後,維持美軍駐紮在英國的美元支出減少了,因此英國政府不能很輕易地獲得足夠的美元補充。提出了一些措施來補救這個問題。美國人用了各種計算辦法,把英國的美元儲備增加了大約三億美元。這筆數目雖然很大,還是沒有達到美英雙方專家共同認為理想的數目。然而,這已是法律和政治限製所能允許的最好情況了。
關於在華盛頓會談中達成的協議,傳出了一些流言,其中有些把事情歪曲得很厲害,這些話傳到了美國國會議員和其他一些人的耳中,他們懷疑羅斯福政府花起美國的錢來簡直是太慷慨了。結果,在1945年4月,當租借法到期需要再次予以延長的時候,幾個審查租借法案的委員會提出了許多尖銳的問題。政府發言人感到明智的辦法是,強調說明一下他們打算等戰爭一結束就停止租借物資的交貨。關於租借法的前途,為了不使人們對國會的意圖有任何懷疑,訂出了一項修正案,明確禁止把租借基金用於“戰後救濟、戰後復興或戰後重建”的工作。這個規定束縛住了政府的手腳。當對日戰爭意外地提早結束時,1944年10月和11月同英國人協商後作出的協議也就成為一張廢紙了。
當然,在舉行談判的時候,完全沒有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然而,10月至11月舉行會談的兩國代表團已經預見到,並且也有意要使美英經濟之間親密無間的關係逐漸分離。他們隻是想些辦法使這種分離盡量緩慢、盡量沒有痛苦。在會談中最值得注意的事情也許是,美國的專家們準備把美國本身利益的概念擴大到把英國戰後的經濟繁榮也包括在內。因此,1944年10-11月的會談就成為1946年美國對英國貸款和1947年馬歇爾計劃的重要先驅。
然而當和平仿佛就要來到的時候,英美之間的經濟合作卻遠不如在過去那些年代裏(當時,戰爭的經濟效率是政策的唯一標準)那麽順利。這一點在國際民航的領域裏十分明顯。1944年11月1日到12月7日,五十二個國家在芝加哥開會,試圖起草一些規則,以便在和平時期的條件下管理國際航空。俄國人起初表示準備參加會議,後來又突然拒絕出席。會議因此為美國和英國的代表所控製,他們馬上就表現出對於戰後航空管理問題的意見根本不同。英國人希望建立一個世界性的組織,有權對每一國家指派該國的運輸份額。美國主張航線之間自由競爭,國際團體隻有權建立技術規章。
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會議起草了四個協定,基本上反映了美國的立場。這件事就象對中東石油開採權的衝突一樣,表明了美國在戰爭年代裏贏得的新的、能發號施令的經濟地位。
在1944年的夏季和秋季,美國人同俄國人的經濟談判也同樣由於和平的臨近而陷入混亂。1944年6月30日,對俄供應第三號議定書滿期了。當俄國人提出下一個會計年度想根據租借協定得到的物資清單時,美國人發現俄國人要求的工業設備和機器的價值,超過上一年度三倍以上。顯然,俄國人已開始把他們的注意力認真地轉向重建他們那遭受損壞的工業設備的問題上去了,並且希望能用租借物資來幫助他們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