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到9月的第三個星期,安全理事會投票程序問題以及應該接納哪些國家為這個組織會員國的那個尚未解決的問題,都已成為僵局,這引起了很多疑慮,不知下一步該怎麽辦。在大國對這些問題取得一致意見以前,召開由許多國家參加的大會來討論和通過這個組織的憲章,似乎是無益的。然而,9月27日,蘇聯、英國和美國的代表團一致同意了公報的措詞(這一公報直到會議的中國階段結束後才於10月9日發表)。公報說:“有代表參加討論的各國政府……一致同意,在進一步研究這些建議以後盡速採取必要的步驟,準備全麵的提案,以便作為在全體聯合國家會議上討論的基礎。”公報的冗長詞句反映出這樣的決定:要解決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出現的意見分歧,隻有等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在第二次三大國會議上親自討論這些問題時再作進一步的努力。
會議的蘇聯階段就這樣於1944年9月28日結束。同時,按照預定計劃,中國階段立即開始。接下去的討論無關緊要,因為中國代表從會議一開始就在華盛頓,美國人不時同他們磋商。會議的蘇聯階段所擬定的那些建議在起草過程中出現的缺點,都被注意到了,但中國人並未提出什麽很重要的改動,而且所提出的改動也沒有一項被列入最後通過的文本。相反,同中國人討論後認為值得進行的一些修改,卻留待公報所提的正式會議召開時再作詳細的考慮。
關於成立一個國際組織的敦巴頓橡樹園建議公布以後,在所有盟國的報紙上都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它並沒有引起狂熱的激情,可是確實激起了即使是謹慎的卻是普遍的讚許。國際聯盟所帶來的美好的希望和它的淒涼的失敗,人們還未能完全忘懷。
羅斯福在公報發表時作了一項相當慎重的聲明,對於所取得的進展表示“極端的滿意”。10月21日,他發表了一篇競選演講,強調應成立一個組織“有權在必要的時候迅速和果斷地採取行動,以便用武方保持和平”。當敦巴頓橡樹園的結果公布出來時,邱吉爾正在莫斯科忙於其他事務,因此沒有發表評論,可是史達林在1944年11月6日布爾什維克革命周年紀念日的講話中卻宣稱:
從敦巴頓橡樹園會議關於戰後安全的一些決議中,可以看到聯合國家陣線團結一致的一種同樣顯著的標誌。有人說三大國之間在某些安全問題上有分歧。當然,分歧的確存在,並且在若幹其他問題上也會發生。即使在同一個黨內的人們之間,也會有意見分歧。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黨派的代表之間,分歧更是必然會出現。
令人驚訝的是並不是出現了分歧,而是分歧竟然這麽少,並且一般說來,在差不多所有的情況下,這些分歧總是由三大國以同舟共濟的精神解決的。
這些話,以及蘇聯代表團在會議上所表現的熱誠而隨和的態度,確實使人想到史達林企圖並指望使新的國際組織成為他的對外政策中一個重要的成分。這一點證實了使羅斯福感到鼓舞的那種對世界前途的光明希望,就是這種希望超過了任何一種其他的因素,支配著他對蘇聯的政策。分歧也許是有的,可是羅斯福和史達林,以對立的觀點來看,都不認為這些分歧是不可克服的。
第二章 從諾曼第到雅爾達 1944年8月-1945年2月 (下)威廉·哈代·麥克尼爾 [美國]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1953
第三節 從莫斯科到雅爾達 1944年10月-1945年2月
(一)經濟談判
(二)美國在遠東同中國和俄國進行合作的嚐試 1944年7月-1945年2月
(三)盟國在歐洲的困難 1944年9月-1945年2月
(1)軍事問題
(2)政治問題
第四節 雅爾達會議 1945年2月4-11日
(一)麵臨的各項問題
(二)在馬爾他的預備性討論 1945年1月31日-2月3日
(三)雅爾達的談判和決議
第三節 從莫斯科到雅爾達 1944年10月-1945年2月
(一)經濟談判
在第二次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和邱吉爾曾經達成協議,在歐洲戰爭結束後的階段中,美國對英國的經濟援助應該加以調整,使英國經濟能夠開始從戰爭轉向和平。細節留待一個專家委員會解決。因為對英國政府來說,這是一個迫切的問題,所以談判便立即開始。一個以凱恩斯勳爵為首的英國委員會於10月5日到達華盛頓,開始同以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為首的美國小組進行商談。這次談判繼續了幾星期,直到1944年11月23日才告結束。
英國人來時,抱有四個明確的目的。他們希望能說服美國人接受下列原則:(1)根據租借協定提供的軍需品,其規模應使英國的某些勞動力能從軍需生產轉向別種工作;(2)根據租借協定提供的糧食和其他項目的平民消費品,其數量應足以使英國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3)取消1941年9月的白皮書加在英國出口貿易上的限製;(4)調整租借協定和其他國際會計形式,以防止英國黃金和美元儲備的減少。
美國談判代表們總的說來是以同情的心情聽取英國人的論點,但是美國國會反對任何為了與繼續作戰沒有直接關係的目的而利用租借法,他們感覺到自己礙於這種情況,因此沒有同意英國人所要求的一切。英國人和美國人都不曾積極試探是否有可能給予一筆貸款(象在魁北克會議上提到過的那種)以減輕英國從戰爭過渡到和平的困難。這件事留待將來解決。
會議的蘇聯階段就這樣於1944年9月28日結束。同時,按照預定計劃,中國階段立即開始。接下去的討論無關緊要,因為中國代表從會議一開始就在華盛頓,美國人不時同他們磋商。會議的蘇聯階段所擬定的那些建議在起草過程中出現的缺點,都被注意到了,但中國人並未提出什麽很重要的改動,而且所提出的改動也沒有一項被列入最後通過的文本。相反,同中國人討論後認為值得進行的一些修改,卻留待公報所提的正式會議召開時再作詳細的考慮。
關於成立一個國際組織的敦巴頓橡樹園建議公布以後,在所有盟國的報紙上都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它並沒有引起狂熱的激情,可是確實激起了即使是謹慎的卻是普遍的讚許。國際聯盟所帶來的美好的希望和它的淒涼的失敗,人們還未能完全忘懷。
羅斯福在公報發表時作了一項相當慎重的聲明,對於所取得的進展表示“極端的滿意”。10月21日,他發表了一篇競選演講,強調應成立一個組織“有權在必要的時候迅速和果斷地採取行動,以便用武方保持和平”。當敦巴頓橡樹園的結果公布出來時,邱吉爾正在莫斯科忙於其他事務,因此沒有發表評論,可是史達林在1944年11月6日布爾什維克革命周年紀念日的講話中卻宣稱:
從敦巴頓橡樹園會議關於戰後安全的一些決議中,可以看到聯合國家陣線團結一致的一種同樣顯著的標誌。有人說三大國之間在某些安全問題上有分歧。當然,分歧的確存在,並且在若幹其他問題上也會發生。即使在同一個黨內的人們之間,也會有意見分歧。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黨派的代表之間,分歧更是必然會出現。
令人驚訝的是並不是出現了分歧,而是分歧竟然這麽少,並且一般說來,在差不多所有的情況下,這些分歧總是由三大國以同舟共濟的精神解決的。
這些話,以及蘇聯代表團在會議上所表現的熱誠而隨和的態度,確實使人想到史達林企圖並指望使新的國際組織成為他的對外政策中一個重要的成分。這一點證實了使羅斯福感到鼓舞的那種對世界前途的光明希望,就是這種希望超過了任何一種其他的因素,支配著他對蘇聯的政策。分歧也許是有的,可是羅斯福和史達林,以對立的觀點來看,都不認為這些分歧是不可克服的。
第二章 從諾曼第到雅爾達 1944年8月-1945年2月 (下)威廉·哈代·麥克尼爾 [美國]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1953
第三節 從莫斯科到雅爾達 1944年10月-1945年2月
(一)經濟談判
(二)美國在遠東同中國和俄國進行合作的嚐試 1944年7月-1945年2月
(三)盟國在歐洲的困難 1944年9月-1945年2月
(1)軍事問題
(2)政治問題
第四節 雅爾達會議 1945年2月4-11日
(一)麵臨的各項問題
(二)在馬爾他的預備性討論 1945年1月31日-2月3日
(三)雅爾達的談判和決議
第三節 從莫斯科到雅爾達 1944年10月-1945年2月
(一)經濟談判
在第二次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和邱吉爾曾經達成協議,在歐洲戰爭結束後的階段中,美國對英國的經濟援助應該加以調整,使英國經濟能夠開始從戰爭轉向和平。細節留待一個專家委員會解決。因為對英國政府來說,這是一個迫切的問題,所以談判便立即開始。一個以凱恩斯勳爵為首的英國委員會於10月5日到達華盛頓,開始同以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為首的美國小組進行商談。這次談判繼續了幾星期,直到1944年11月23日才告結束。
英國人來時,抱有四個明確的目的。他們希望能說服美國人接受下列原則:(1)根據租借協定提供的軍需品,其規模應使英國的某些勞動力能從軍需生產轉向別種工作;(2)根據租借協定提供的糧食和其他項目的平民消費品,其數量應足以使英國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3)取消1941年9月的白皮書加在英國出口貿易上的限製;(4)調整租借協定和其他國際會計形式,以防止英國黃金和美元儲備的減少。
美國談判代表們總的說來是以同情的心情聽取英國人的論點,但是美國國會反對任何為了與繼續作戰沒有直接關係的目的而利用租借法,他們感覺到自己礙於這種情況,因此沒有同意英國人所要求的一切。英國人和美國人都不曾積極試探是否有可能給予一筆貸款(象在魁北克會議上提到過的那種)以減輕英國從戰爭過渡到和平的困難。這件事留待將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