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次,邱吉爾最害怕的是,美國在戰後將放棄歐洲,讓英國依靠自己的人力、物力和可以與之結盟的歐洲國家去應付蘇聯。相反,史達林對美國撒手不管歐洲事務的任何跡象自然會表示歡迎,隻要他認為針對德國的必要的軍事部署是由英蘇兩國的部隊來負責,而不是由英、蘇、美三國的部隊來擔任的話。
三大國在重要政策上相互影響的結果是,使英國處於難堪的孤立的地位。美國和俄國在第二戰場問題上意見相同。在遠東,美國準備作一些讓步,以爭取俄國的幫助來打擊日本。在政治事務方麵,美國對英俄兩國不能消除分歧感到惱火,並為盟國之間出現新的裂痕責備這兩個國家。羅斯福有這樣一個看法:隻要英國肯放棄在歐洲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並按照美國的計劃同史達林打交道,那就有可能把史達林爭取過來,自由民主的原則便將占優勢。
由於英國在一切方麵同美國接近得多,所以英國不聽美國的意見比俄國在東歐寸步不讓地追求本身的利益,更加激起美國的不滿。說到底,如果連英國人都不能被說服把希望寄託於羅斯福所設想的美好的新世界上,那末對俄國人還能有什麽期望呢?因此,恰恰由於英美之間的密切關係,使得美國對英國格外不滿。總之,邱吉爾覺得自己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他既渴望先發製人地遏製俄國,又急切地想使美國人改變態度,同意他對戰後政治問題的看法,結果卻一無所成。
(二)解放前夕的歐洲
盟國之間基本政策的分歧不久就反映出來了。1944年1月4日,德黑蘭會議結束才一個月左右,俄國軍隊便越過了波蘭戰前的國境線。當然,俄國人不承認已經到達什麽邊界,他們很平和地認為,波蘭邊境離他們前進的部隊還有一百英裏左右。可是,在波蘭流亡政府看來,情勢已經變得相當緊迫。如果他們打算收復1939年被蘇聯侵占的東部幾個省,他們決不能承認俄國的要求。
結果,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於1944年1月5日發表了一項聲明,聲稱自已有權治理解放的地區。俄國人迅速給予答覆。1月11日,塔斯社發表了一項聲明,斷言把它所謂白俄羅斯西部和烏克蘭西部地區併入蘇聯是正當的。同時,塔斯社聲明說,蘇聯政府並不認為1939年的邊界是“不可變更的”。它還建議,訂立一項俄波互助反德同盟是可取的,並且主張以犧牲德國的利益來補償波蘭在東部的損失。盡管這項聲明中有些討好波蘭愛國者聯盟的話,同時還抨擊“波蘭流亡政府”未能與蘇聯建立友好關係,史達林仍然希望同倫敦的波蘭人達成協議。1944年1月初,他利用貝奈斯的調停,把有關未來邊界的建議遞交給倫敦的波蘭人。這項建議允許在寇鬆線的北段作些變動,以討好波蘭人。邱吉爾和英國政府盡力想說服波蘭人接受這項合乎德黑蘭會議製訂的方案的俄國新建議。
然而,倫敦的波蘭人卻堅決不答應,他們不同意放棄相當於他們在兩次大戰之間所擁有的三分之一以上的領土。1月14日,波蘭流亡政府答覆了俄國人,毫不妥協地拒絕承認“已經產生或可能產生的關於波蘭共和國的領土的既成事實或單方麵的決定”。這項聲明並向英美兩國呼籲,要求協助解決他們與俄國人之間的爭端。
三天之後,即1月17日,俄國人作了一個侮辱性的答覆,其中斷然聲稱:“蘇聯政府不能同已經與之中斷外交關係的政府進行正式談判。”聲明進一步譴責倫敦的波蘭人拒絕承認寇鬆線和不願同蘇聯建立睦鄰關係。看來這個聲明關閉了直接談判的大門。
在上述情況的背景下,發生了俄英兩國戰時關係中最離奇、最神秘莫測的事件之一。1944年1月17日,《真理報》在“開羅的謠言”這一標題下刊載了一則簡短的電訊,署名是《真理報》記者,日期是1月12日。報導中說:
據來自希臘和南斯拉夫可靠方麵的消息,不久以前,在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海濱城市,兩位重要的英國人士同裏賓特洛甫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談。其目的在於闡明對德單獨媾和的條件。據推測,會議並不是毫無結果的。
英國政府立即毫不含糊地闢謠。莫斯科電台沉默了一天以後把[英國]闢謠的聲明廣播了,闢謠聲明後來又在報紙上發表,但同時刊登一篇引自倫敦一份報紙的報導,提到德國通過安卡拉向英國求和。這實際上削弱了英國政府闢謠的作用,使人們相當懷疑英國政府的信用。
這篇報導的發表在英國激起了強烈的反感,在蘇聯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同時還刺激了美國新聞記者,使他們對俄國可能有的意圖進行種種猜測。但是事實很快證明,這篇報導並非通過正常的新聞渠道來自開羅,因為開羅的新聞檢查沒有通過這項消息。德國新聞界卻急切地引用了這條消息,以證明盟國的不團結。1月22日,德國海外通訊社發表了一則來自駐土耳其的一位瑞士記者的報導,說德國向英國提出了八點和平建議。對此德國既不證實也不否認。此外,又有來自斯德哥爾摩和巴塞爾的報導,暗示德國試圖通過談判與俄國單獨媾和。顯然,英國和美國竭力使人們對這件事不加渲染,因此一星期後所有盟國的報紙都不提此事了。
我們無法知道俄國究竟為什麽要把來自開羅的這則報導刊登在《真理報》上。當時有三種假定:或許俄國人很重視這種謠言,希望能查明其中可能具有的任何實情;或許他們採取這種旁敲側擊的方法,想使英國在進一步商談波蘭問題時處於不利的地位;再不然第三種假定是,或許俄國人正在為他們自己同納粹單獨媾和準備條件。
三大國在重要政策上相互影響的結果是,使英國處於難堪的孤立的地位。美國和俄國在第二戰場問題上意見相同。在遠東,美國準備作一些讓步,以爭取俄國的幫助來打擊日本。在政治事務方麵,美國對英俄兩國不能消除分歧感到惱火,並為盟國之間出現新的裂痕責備這兩個國家。羅斯福有這樣一個看法:隻要英國肯放棄在歐洲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並按照美國的計劃同史達林打交道,那就有可能把史達林爭取過來,自由民主的原則便將占優勢。
由於英國在一切方麵同美國接近得多,所以英國不聽美國的意見比俄國在東歐寸步不讓地追求本身的利益,更加激起美國的不滿。說到底,如果連英國人都不能被說服把希望寄託於羅斯福所設想的美好的新世界上,那末對俄國人還能有什麽期望呢?因此,恰恰由於英美之間的密切關係,使得美國對英國格外不滿。總之,邱吉爾覺得自己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他既渴望先發製人地遏製俄國,又急切地想使美國人改變態度,同意他對戰後政治問題的看法,結果卻一無所成。
(二)解放前夕的歐洲
盟國之間基本政策的分歧不久就反映出來了。1944年1月4日,德黑蘭會議結束才一個月左右,俄國軍隊便越過了波蘭戰前的國境線。當然,俄國人不承認已經到達什麽邊界,他們很平和地認為,波蘭邊境離他們前進的部隊還有一百英裏左右。可是,在波蘭流亡政府看來,情勢已經變得相當緊迫。如果他們打算收復1939年被蘇聯侵占的東部幾個省,他們決不能承認俄國的要求。
結果,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於1944年1月5日發表了一項聲明,聲稱自已有權治理解放的地區。俄國人迅速給予答覆。1月11日,塔斯社發表了一項聲明,斷言把它所謂白俄羅斯西部和烏克蘭西部地區併入蘇聯是正當的。同時,塔斯社聲明說,蘇聯政府並不認為1939年的邊界是“不可變更的”。它還建議,訂立一項俄波互助反德同盟是可取的,並且主張以犧牲德國的利益來補償波蘭在東部的損失。盡管這項聲明中有些討好波蘭愛國者聯盟的話,同時還抨擊“波蘭流亡政府”未能與蘇聯建立友好關係,史達林仍然希望同倫敦的波蘭人達成協議。1944年1月初,他利用貝奈斯的調停,把有關未來邊界的建議遞交給倫敦的波蘭人。這項建議允許在寇鬆線的北段作些變動,以討好波蘭人。邱吉爾和英國政府盡力想說服波蘭人接受這項合乎德黑蘭會議製訂的方案的俄國新建議。
然而,倫敦的波蘭人卻堅決不答應,他們不同意放棄相當於他們在兩次大戰之間所擁有的三分之一以上的領土。1月14日,波蘭流亡政府答覆了俄國人,毫不妥協地拒絕承認“已經產生或可能產生的關於波蘭共和國的領土的既成事實或單方麵的決定”。這項聲明並向英美兩國呼籲,要求協助解決他們與俄國人之間的爭端。
三天之後,即1月17日,俄國人作了一個侮辱性的答覆,其中斷然聲稱:“蘇聯政府不能同已經與之中斷外交關係的政府進行正式談判。”聲明進一步譴責倫敦的波蘭人拒絕承認寇鬆線和不願同蘇聯建立睦鄰關係。看來這個聲明關閉了直接談判的大門。
在上述情況的背景下,發生了俄英兩國戰時關係中最離奇、最神秘莫測的事件之一。1944年1月17日,《真理報》在“開羅的謠言”這一標題下刊載了一則簡短的電訊,署名是《真理報》記者,日期是1月12日。報導中說:
據來自希臘和南斯拉夫可靠方麵的消息,不久以前,在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海濱城市,兩位重要的英國人士同裏賓特洛甫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談。其目的在於闡明對德單獨媾和的條件。據推測,會議並不是毫無結果的。
英國政府立即毫不含糊地闢謠。莫斯科電台沉默了一天以後把[英國]闢謠的聲明廣播了,闢謠聲明後來又在報紙上發表,但同時刊登一篇引自倫敦一份報紙的報導,提到德國通過安卡拉向英國求和。這實際上削弱了英國政府闢謠的作用,使人們相當懷疑英國政府的信用。
這篇報導的發表在英國激起了強烈的反感,在蘇聯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同時還刺激了美國新聞記者,使他們對俄國可能有的意圖進行種種猜測。但是事實很快證明,這篇報導並非通過正常的新聞渠道來自開羅,因為開羅的新聞檢查沒有通過這項消息。德國新聞界卻急切地引用了這條消息,以證明盟國的不團結。1月22日,德國海外通訊社發表了一則來自駐土耳其的一位瑞士記者的報導,說德國向英國提出了八點和平建議。對此德國既不證實也不否認。此外,又有來自斯德哥爾摩和巴塞爾的報導,暗示德國試圖通過談判與俄國單獨媾和。顯然,英國和美國竭力使人們對這件事不加渲染,因此一星期後所有盟國的報紙都不提此事了。
我們無法知道俄國究竟為什麽要把來自開羅的這則報導刊登在《真理報》上。當時有三種假定:或許俄國人很重視這種謠言,希望能查明其中可能具有的任何實情;或許他們採取這種旁敲側擊的方法,想使英國在進一步商談波蘭問題時處於不利的地位;再不然第三種假定是,或許俄國人正在為他們自己同納粹單獨媾和準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