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此同時,羅斯福無疑對首相寄予一定程度的同情,因此,當會談在開羅繼續進行,最後決定應在緬甸採取什麽行動時,羅斯福頗有意聽從邱吉爾的見解,即使這意味著要讓蔣介石失望也在所不惜。畢竟不能在把俄國和中國拉過來的同時搞得同英國人離心離德。要是真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就意味著羅斯福未能完成他給自己規定的一項偉大任務,即為大戰以及為戰後和平而鞏固大聯盟。
羅斯福認為自己今後將充當仲裁人、和事佬和導師的角色。他要成為這樣一個人:要使英國人和俄國人擺脫那種隻關心本民族利益的守舊態度,並說服他們按照大西洋憲章和聯合國家宣言所宣布的道義原則來指導各自的國際活動。羅斯福確信隻有以這些原則為基礎才能建立持久和平。總統並不認為他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是輕鬆的,可是他相信是可能辦得到的。也許非在原則和守舊的思想習性(即強權政治)之間進行調和不可,羅斯福卻並不過分覺得為難。畢竟,他本人在美國的全部政治生涯就是以這種調和的理想主義為基礎的。他的偉大希望是建立一個新的神聖同盟,以扞衛並實行民主政治的而不是君主政治的理想。要做到這一點,一大先決條件是要使最強大的盟國政府領導人改而採取他的思想方法,而羅斯福感到德黑蘭會議上在這方麵已有了激動人心的進展,他為此而自己感到慶幸。他相信,他與邱吉爾、史達林剛剛簽過字的宣言的最後一段文字原原本本地說明了真相:“我們懷著希望和決心來到這裏。我們作為事實上的朋友、精神上的朋友和誌同道合的朋友而在這裏分手。”
的確,1943年12月6日向全世界發表的宣言全文,字裏行間都洋溢著羅斯福所感受到的樂觀主義。宣言宣稱:
我們表示我們的決心:我們的國家在戰爭方麵,以及在隨後的和平方麵,都將共同工作。
關於戰爭方麵——我們的軍事參謀們曾參加我們的圓桌討論,我們已經議定了關於將德軍消滅的計劃。……
關於和平方麵——我們確信:我們的協力同心將導致一種永久的和平。我們完全承認我們以及所有聯合國家負有至上的責任,要創造一種和平,這種和平將博得全世界各民族絕大多數人民大眾的好感,而在今後許多世代中,排除戰爭的災難和恐怖。
我們同我們的外交顧問們在一起,曾經通盤考慮過將來的一些問題。我們將力求所有大小國家的合作和積極參加,那些國家的人民,就同我們本國的人民一樣,都是全心全意地致力於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壓製。我們將歡迎他們,聽他們抉擇,到一個全世界民主國家的大家庭裏來。
史達林的看法隻能加以推測。對於已作出的戰略決策,他自然是滿意的,英、美觀點上出現的明顯分歧也許更使他高興。看來,在戰後最近幾年裏,反蘇的資本主義聯合陣線不成其為嚴重的威脅了。很可能,他把羅斯福大談對附屬國人民實行託管看作是一種聰明辦法,旨在瓦解法英帝國,為美國貿易打開殖民地世界的市場。但是從羅斯福的態度中,他肯定也發現了許多極為費解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合乎史達林所熟悉的任何型式。史達林對他人的信任都有十分嚴格的限度,因而他不大可能認為羅斯福是心口完全一致的。
史達林從自己的觀點來看問題,他成功地迴避了就蘇聯戰後政策承擔任何義務。東歐和中歐的領土問題及其他問題都還懸而未決。雖然他肯定已經意識到他的企圖同羅斯福的期望以及邱吉爾的意願相差得很遠,可他還能為這麽個想法而自己慶幸,就是說那項戰略既經獲得了一致同意,結果就會給紅軍以放手行動的權力,在諸如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樣的國家裏,或者甚至在更往西的地方,建立任何種類合乎他心意的政權。總之,這次交鋒,盡管有時令人費解,甚至使人擔心,仍然是完全成功的。
德黑蘭會議的結果不可能使邱吉爾感到高興,但他是個久經沙場的老將,結了怨不會老是耿耿於懷。他發現在他的地中海計劃中至少有一部分內容還有機會可以挽救,而如果做到這一點,全部事情可能還有轉機,同時也能為1944年“霸王”計劃的成功真正地並且嚴格地準備好條件。事情的轉機在於:(1)想辦法說服土耳其人參戰,至少說服他們允許英國使用土耳其的空軍基地,以建立愛琴海上的空中優勢;(2)想辦法說服美國人取消羅斯福已答應蔣介石的安達曼群島兩棲作戰。隻有這樣,地中海方麵才得以保留足夠數量的登陸艇去實行他對義大利實施兩棲攻擊以占領羅馬的計劃,而要是這一著成功了,在法國南部登陸時機成熟前就可能出現騷擾德國人的其他機會,如進攻羅得島,也許還可沿南斯拉夫的亞得裏亞海海岸進行滋擾。因此,邱吉爾在去開羅同土耳其人和美國人舉行進一步的會談時,心情極好。
(四)第二次開羅會議 1943年12月2-6日
12月2日夜,羅斯福和邱吉爾兩人一到開羅,就在一起進餐,並交換對史達林的印象。邱吉爾特別用心地拋卻以往的分歧。席間,氣氛是輕鬆的,完全象是在德黑蘭緊張工作以後休息一下的樣子。第二天,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恢復開會。議題是緬甸。討論進行了很久,爭論十分激烈。英國人不改初衷,仍要求取消計劃中的對安達曼群島的兩棲突擊,把登陸艇用來進攻羅得島。美國方麵堅持說,已經答應了蔣介石,如果不兌現,中國就可能垮台或議和,這樣就會延長對日戰爭,並使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任務變得更加困難。雙方意見針鋒相對,各不相讓。英國人覺得自己已經作了很大的讓步,現在該輪到美國方麵稍作退讓了;而美國人則認為中國存亡攸關,而且如果自己不堅持的話,英國人事實上就會把對日作戰的全副重擔壓在美國肩上。
羅斯福認為自己今後將充當仲裁人、和事佬和導師的角色。他要成為這樣一個人:要使英國人和俄國人擺脫那種隻關心本民族利益的守舊態度,並說服他們按照大西洋憲章和聯合國家宣言所宣布的道義原則來指導各自的國際活動。羅斯福確信隻有以這些原則為基礎才能建立持久和平。總統並不認為他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是輕鬆的,可是他相信是可能辦得到的。也許非在原則和守舊的思想習性(即強權政治)之間進行調和不可,羅斯福卻並不過分覺得為難。畢竟,他本人在美國的全部政治生涯就是以這種調和的理想主義為基礎的。他的偉大希望是建立一個新的神聖同盟,以扞衛並實行民主政治的而不是君主政治的理想。要做到這一點,一大先決條件是要使最強大的盟國政府領導人改而採取他的思想方法,而羅斯福感到德黑蘭會議上在這方麵已有了激動人心的進展,他為此而自己感到慶幸。他相信,他與邱吉爾、史達林剛剛簽過字的宣言的最後一段文字原原本本地說明了真相:“我們懷著希望和決心來到這裏。我們作為事實上的朋友、精神上的朋友和誌同道合的朋友而在這裏分手。”
的確,1943年12月6日向全世界發表的宣言全文,字裏行間都洋溢著羅斯福所感受到的樂觀主義。宣言宣稱:
我們表示我們的決心:我們的國家在戰爭方麵,以及在隨後的和平方麵,都將共同工作。
關於戰爭方麵——我們的軍事參謀們曾參加我們的圓桌討論,我們已經議定了關於將德軍消滅的計劃。……
關於和平方麵——我們確信:我們的協力同心將導致一種永久的和平。我們完全承認我們以及所有聯合國家負有至上的責任,要創造一種和平,這種和平將博得全世界各民族絕大多數人民大眾的好感,而在今後許多世代中,排除戰爭的災難和恐怖。
我們同我們的外交顧問們在一起,曾經通盤考慮過將來的一些問題。我們將力求所有大小國家的合作和積極參加,那些國家的人民,就同我們本國的人民一樣,都是全心全意地致力於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壓製。我們將歡迎他們,聽他們抉擇,到一個全世界民主國家的大家庭裏來。
史達林的看法隻能加以推測。對於已作出的戰略決策,他自然是滿意的,英、美觀點上出現的明顯分歧也許更使他高興。看來,在戰後最近幾年裏,反蘇的資本主義聯合陣線不成其為嚴重的威脅了。很可能,他把羅斯福大談對附屬國人民實行託管看作是一種聰明辦法,旨在瓦解法英帝國,為美國貿易打開殖民地世界的市場。但是從羅斯福的態度中,他肯定也發現了許多極為費解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合乎史達林所熟悉的任何型式。史達林對他人的信任都有十分嚴格的限度,因而他不大可能認為羅斯福是心口完全一致的。
史達林從自己的觀點來看問題,他成功地迴避了就蘇聯戰後政策承擔任何義務。東歐和中歐的領土問題及其他問題都還懸而未決。雖然他肯定已經意識到他的企圖同羅斯福的期望以及邱吉爾的意願相差得很遠,可他還能為這麽個想法而自己慶幸,就是說那項戰略既經獲得了一致同意,結果就會給紅軍以放手行動的權力,在諸如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樣的國家裏,或者甚至在更往西的地方,建立任何種類合乎他心意的政權。總之,這次交鋒,盡管有時令人費解,甚至使人擔心,仍然是完全成功的。
德黑蘭會議的結果不可能使邱吉爾感到高興,但他是個久經沙場的老將,結了怨不會老是耿耿於懷。他發現在他的地中海計劃中至少有一部分內容還有機會可以挽救,而如果做到這一點,全部事情可能還有轉機,同時也能為1944年“霸王”計劃的成功真正地並且嚴格地準備好條件。事情的轉機在於:(1)想辦法說服土耳其人參戰,至少說服他們允許英國使用土耳其的空軍基地,以建立愛琴海上的空中優勢;(2)想辦法說服美國人取消羅斯福已答應蔣介石的安達曼群島兩棲作戰。隻有這樣,地中海方麵才得以保留足夠數量的登陸艇去實行他對義大利實施兩棲攻擊以占領羅馬的計劃,而要是這一著成功了,在法國南部登陸時機成熟前就可能出現騷擾德國人的其他機會,如進攻羅得島,也許還可沿南斯拉夫的亞得裏亞海海岸進行滋擾。因此,邱吉爾在去開羅同土耳其人和美國人舉行進一步的會談時,心情極好。
(四)第二次開羅會議 1943年12月2-6日
12月2日夜,羅斯福和邱吉爾兩人一到開羅,就在一起進餐,並交換對史達林的印象。邱吉爾特別用心地拋卻以往的分歧。席間,氣氛是輕鬆的,完全象是在德黑蘭緊張工作以後休息一下的樣子。第二天,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恢復開會。議題是緬甸。討論進行了很久,爭論十分激烈。英國人不改初衷,仍要求取消計劃中的對安達曼群島的兩棲突擊,把登陸艇用來進攻羅得島。美國方麵堅持說,已經答應了蔣介石,如果不兌現,中國就可能垮台或議和,這樣就會延長對日戰爭,並使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任務變得更加困難。雙方意見針鋒相對,各不相讓。英國人覺得自己已經作了很大的讓步,現在該輪到美國方麵稍作退讓了;而美國人則認為中國存亡攸關,而且如果自己不堅持的話,英國人事實上就會把對日作戰的全副重擔壓在美國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