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美國方麵關於把對附屬國人民的保護責任從個別國家移交到國際托管國手裏的計劃,對於英國傳統的權力和利益說來,是一個更為直接的挑戰。艾登在會上直言不諱地表示,他的政府無法接受赫爾備忘錄中對這個問題所規定的原則。莫洛托夫隻是說這個問題得進一步研究,蘇聯政府對此頗感興趣。
對於在歐洲被占領各國的殘暴行為要負責的那些德國人應給予何種懲罰這個問題,在外長會議前一些日子裏就已經在各盟國政府間進行討論。邱吉爾在10月12日起草了一個文件,按照在莫斯科進行的討論,對此稍作修改後,由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簽署,作為關於德國暴行的宣言發表,成為外長會議的公開文件之一。起草這個宣言的目的在於防止今後的暴行。宣言宣稱,各盟國政府將查出那些應對大屠殺、死刑和其他暴行負責的人,把他們送回到他們作過惡的國家去,由那裏的地方當局去審訊和懲辦。德國政府中的最高級或接近最高級的那些頭等罪犯,他們的罪行並不局限於某一個地區,將由各盟國政府聯合決定懲處之。討論情況表明,對於希特勒及其同夥,英國方麵傾向於依照法律的審訊手續行事,而俄國人和美國人則主張立即處決和嚴厲處置。宣言迴避了這個問題。對於頭等罪犯是立即處決,還是通過正式審訊再行懲處,隻字未提。
1943年10月30日,外長會議的最後一天,史達林在克裏姆林宮舉行盛宴。席間談話中,他告訴赫爾,在打敗德國之後,俄國將參加對日作戰。宴會上洋溢著事事順遂的氣氛,外長會議也就在伏特加酒加友情的熱烈氣氛中宣告結束。
官方的公報提到了“作為會議全部工作之特點的互相信任和互相諒解的氣氛”,隨同公報一起發表的四項宣言,即關於普遍安全、關於義大利、關於奧地利以及關於德國暴行的四項宣言,使公眾得以看到會上達成了何種範圍的協議。俄國同英美一起宣布了在戰後繼續合作的共同願望,這是件重大的事情。唯一刺耳的調子是波蘭問題。俄波爭論並未結束,也沒有跡象表明任何一方有絲毫妥協的精神。但是,盟國三強就戰後合作達成了根本性的協議,這是一條使人安心的消息,大眾為此歡呼,而在這一片歡呼聲中波蘭流亡政府的怨言也就充耳不聞了。
國務卿赫爾在回到華盛頓後應邀在美國參、眾兩院的一次聯席會議上致詞。他抱著十足的樂觀主義態度說道:
……蘇聯、英國、美國和中國已為戰後世界的合作奠定了基礎,這種合作的目的在於使所有熱愛和平的國家,不論大小,都能在和平與安全中生存,都能維護文明生活的各種自由與各種權利,並享受多方麵的機會和便利以取得經濟、社會和精神進步。在目前的大戰中以及在戰勝軸心國以後的和平時期,世界上再也沒有別的重要國家象我們這樣休戚與共了。 艾登在對會議的成就作估價時調子較低,但仍不失為樂觀。他在1943年11月11日向下議院作的一次講演中說道:
讓我在一開始就說明一下,會議的結果超出了我的希望。隨著我們工作的進行,信任感增強了,而這似乎又轉過來加速了工作的進展。……我一點兒也不想假裝說我們在所有的問題上意見都一致了。那倒真的是世界永遠幸福了,可我們目前離那一步還遠著呢。但是我可以這樣說,對所有這些問題,我們現在已經了解彼此的觀點……而當我們飛越史達林格勒時,我不禁這樣想:經歷了這一切災難之後,難道我們還不能在一起把世界好好安排一下,使這些徹底毀壞的城市得以再生,而從此這些城市將在持久的和平中永葆青春?
俄國人也以滿意的心情歡呼會議所取得的成就。史達林在1943年11月6日莫斯科紀念布爾什維克革命二十六周年的講話中說:
盟國戰勝共同敵人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而盟國間的關係、盟國軍隊的戰鬥團結,不但遠遠沒有削弱,而且正同敵人的期望相反,變得越來越鞏固和持久了。
最近報上發表的蘇、英、美三國代表莫斯科會議的各項歷史性決議也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三大盟國的報紙都突出地報導了莫斯科會議的消息,一致讚揚會議的結果。美國報紙普遍地把四國宣言作為會議最重要的決定;英國報紙喜歡強調歐洲諮詢委員會的價值,把它看作是解決爭端、達成共同決議的工具;俄國報紙最強調的是:莫斯科會議的決議將產生軍事上的影響。
強調的重點不同,反映了三國政府態度的不同,但分歧畢竟是微小的。在這三個國家裏,公報及附帶文件的每一部分都被看成是對盟國間合作關係和獲得戰爭勝利的有價值的貢獻。盟國間的友好熱誠從未達到這樣的高度。美國方麵的感情看來已肯定甘心於繼續參與世界事務了。特別是美國盡管過去從來不願意,現在似乎也樂意參加一個國際組織了。英國的反應雖然也是樂觀的,但自然要沉著得多;而在俄國呢,對西方盟國的熱情已滲透到普通老百姓中間去了,或者說至少已滲透到了西方報紙記者曾與之談話的那些老百姓中間去了。
羅斯福長期以來向史達林的獻媚求愛似乎正在取得進展。下一步得安排一次三個首腦的會晤了,而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的主要目的之一即在於為這樣一次會晤打好基礎。事實證明外長們的工作卓有成效,就在外長會議結束後還不到一個月,三巨頭在德黑蘭會晤了。
對於在歐洲被占領各國的殘暴行為要負責的那些德國人應給予何種懲罰這個問題,在外長會議前一些日子裏就已經在各盟國政府間進行討論。邱吉爾在10月12日起草了一個文件,按照在莫斯科進行的討論,對此稍作修改後,由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簽署,作為關於德國暴行的宣言發表,成為外長會議的公開文件之一。起草這個宣言的目的在於防止今後的暴行。宣言宣稱,各盟國政府將查出那些應對大屠殺、死刑和其他暴行負責的人,把他們送回到他們作過惡的國家去,由那裏的地方當局去審訊和懲辦。德國政府中的最高級或接近最高級的那些頭等罪犯,他們的罪行並不局限於某一個地區,將由各盟國政府聯合決定懲處之。討論情況表明,對於希特勒及其同夥,英國方麵傾向於依照法律的審訊手續行事,而俄國人和美國人則主張立即處決和嚴厲處置。宣言迴避了這個問題。對於頭等罪犯是立即處決,還是通過正式審訊再行懲處,隻字未提。
1943年10月30日,外長會議的最後一天,史達林在克裏姆林宮舉行盛宴。席間談話中,他告訴赫爾,在打敗德國之後,俄國將參加對日作戰。宴會上洋溢著事事順遂的氣氛,外長會議也就在伏特加酒加友情的熱烈氣氛中宣告結束。
官方的公報提到了“作為會議全部工作之特點的互相信任和互相諒解的氣氛”,隨同公報一起發表的四項宣言,即關於普遍安全、關於義大利、關於奧地利以及關於德國暴行的四項宣言,使公眾得以看到會上達成了何種範圍的協議。俄國同英美一起宣布了在戰後繼續合作的共同願望,這是件重大的事情。唯一刺耳的調子是波蘭問題。俄波爭論並未結束,也沒有跡象表明任何一方有絲毫妥協的精神。但是,盟國三強就戰後合作達成了根本性的協議,這是一條使人安心的消息,大眾為此歡呼,而在這一片歡呼聲中波蘭流亡政府的怨言也就充耳不聞了。
國務卿赫爾在回到華盛頓後應邀在美國參、眾兩院的一次聯席會議上致詞。他抱著十足的樂觀主義態度說道:
……蘇聯、英國、美國和中國已為戰後世界的合作奠定了基礎,這種合作的目的在於使所有熱愛和平的國家,不論大小,都能在和平與安全中生存,都能維護文明生活的各種自由與各種權利,並享受多方麵的機會和便利以取得經濟、社會和精神進步。在目前的大戰中以及在戰勝軸心國以後的和平時期,世界上再也沒有別的重要國家象我們這樣休戚與共了。 艾登在對會議的成就作估價時調子較低,但仍不失為樂觀。他在1943年11月11日向下議院作的一次講演中說道:
讓我在一開始就說明一下,會議的結果超出了我的希望。隨著我們工作的進行,信任感增強了,而這似乎又轉過來加速了工作的進展。……我一點兒也不想假裝說我們在所有的問題上意見都一致了。那倒真的是世界永遠幸福了,可我們目前離那一步還遠著呢。但是我可以這樣說,對所有這些問題,我們現在已經了解彼此的觀點……而當我們飛越史達林格勒時,我不禁這樣想:經歷了這一切災難之後,難道我們還不能在一起把世界好好安排一下,使這些徹底毀壞的城市得以再生,而從此這些城市將在持久的和平中永葆青春?
俄國人也以滿意的心情歡呼會議所取得的成就。史達林在1943年11月6日莫斯科紀念布爾什維克革命二十六周年的講話中說:
盟國戰勝共同敵人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而盟國間的關係、盟國軍隊的戰鬥團結,不但遠遠沒有削弱,而且正同敵人的期望相反,變得越來越鞏固和持久了。
最近報上發表的蘇、英、美三國代表莫斯科會議的各項歷史性決議也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三大盟國的報紙都突出地報導了莫斯科會議的消息,一致讚揚會議的結果。美國報紙普遍地把四國宣言作為會議最重要的決定;英國報紙喜歡強調歐洲諮詢委員會的價值,把它看作是解決爭端、達成共同決議的工具;俄國報紙最強調的是:莫斯科會議的決議將產生軍事上的影響。
強調的重點不同,反映了三國政府態度的不同,但分歧畢竟是微小的。在這三個國家裏,公報及附帶文件的每一部分都被看成是對盟國間合作關係和獲得戰爭勝利的有價值的貢獻。盟國間的友好熱誠從未達到這樣的高度。美國方麵的感情看來已肯定甘心於繼續參與世界事務了。特別是美國盡管過去從來不願意,現在似乎也樂意參加一個國際組織了。英國的反應雖然也是樂觀的,但自然要沉著得多;而在俄國呢,對西方盟國的熱情已滲透到普通老百姓中間去了,或者說至少已滲透到了西方報紙記者曾與之談話的那些老百姓中間去了。
羅斯福長期以來向史達林的獻媚求愛似乎正在取得進展。下一步得安排一次三個首腦的會晤了,而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的主要目的之一即在於為這樣一次會晤打好基礎。事實證明外長們的工作卓有成效,就在外長會議結束後還不到一個月,三巨頭在德黑蘭會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