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事實上,美國總參謀部沒有製訂出一種詳細的計劃,但是馬歇爾和他的助手們不願相信,如果把全部意誌和精力都傾注在法國登陸這一目標上,這種計劃還會製訂不出來。馬歇爾認為,即將起程赴倫敦去擔任歐洲戰區司令官的艾森豪,是能夠製訂並貫徹這樣一項計劃的人。因此,不到美國人在解決困難方麵已經費盡了心機,美國的軍事領袖們是不準備放棄“大鐵錘”計劃的。
但是,在正式討論尚未開始之前,從埃及傳來了打破一切希望的消息。隆美爾已於1942年5月26日向利比亞的英軍戰線發動進攻。奧金萊克的最早的戰況報告是令人鼓舞的。的確,英國人希望會取得勝利。幾個月以來,英國增加了中東的駐軍,當隆美爾進攻時,英國已經為發動一次新的攻勢做了不少的準備。結果大出所料。6月12-13日,在一個俗稱“騎士橋”的高地附近展開了一場決定性的坦克戰。英國的裝甲部隊大部份被摧毀了。一星期後,6月21日,被圍在托卜魯克的三萬三千名英軍,向一支人數比他們少的軍隊投降了。隆美爾所向披靡地向尼羅河三角洲挺進。英軍節節敗退。到6月30日,英國第八集團軍的殘餘部隊退到阿拉曼的新陣地。在隆美爾對這個陣地的進攻被打退以前(1942年7月15-20日),誰都不能有把握地說德軍的這個非洲兵團不能勝利地挺進到埃及以至更遠的地區。
這次戰敗,以及托卜魯克的全然出乎意料的投降,正發生在德軍在俄國展開第二次大規模進攻的時候。到6月底,德軍坦克又一次越過俄國南方的平原,向伏爾加河和高加索挺進。的確,正如馬歇爾將軍所說的那樣,這是“盟國事業的十分黑暗的時期”。隻有太平洋上有一點好消息。珊瑚海之戰(1942年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1942年6月4-7日)已經遏製住了日軍的擴張,但是要說太平洋中部的海軍優勢已經從日本人手裏轉移過來,那還為時過早。
埃及傳來的災難性消息,使得邱吉爾同羅斯福和美國三軍參謀長的會談未達成任何決議就中斷了。托卜魯克的早晨不是談論未來的進攻戰的適當時刻。需要採取一些應變的措施。大家一致認為最重要的是阻止德軍竄犯中東。這樣一件事若是和日軍對印度的進攻結合在一起,就可能導致這兩個軸心國的可怕的匯合。因此,美國人同意撥三百輛新式的謝爾曼坦克和一百門自動反坦克炮到中東去,以彌補“騎士橋”戰役的損失。這批武器運到時正趕上阿拉曼戰役,使英軍第一次有了與德軍坦克和反坦克炮旗鼓相當的裝備。
然而在邱吉爾匆忙起程返回英國之前,他仍擠出時間對“大鐵錘”戰役發表了一些激烈反對的意見。他描繪了血染英吉利海峽的情景,並回憶了1915-1918年戰壕裏的屠殺。他相信1942年在一個範圍很窄的戰線上登陸,必將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常常出現的陣地線。但是羅斯福及其顧問們沒有馬上就接受邱吉爾的意見。最後,隻是同意研究各種進攻的可能性:在法國、北非、挪威或者伊比利亞半島登陸。同時美國將以可能的最快的速度在英國集結起兵力來。
英國首相回到倫敦時,不得不麵對議會的一次不信任投票。盡管在他執政後的這些歲月裏,英軍遭到種種不幸,內閣那些黨的領導仍舊支持他,隻有二十五個後座議員投了不信任票。這是在議會中的一次巨大勝利,因此,也是對領導英國政府的這個人充分信任的突出的表示。
但是英美軍隊應該採取什麽行動的問題仍然有待解決。直到1942年7月25日,才作出明確的決定。從托卜魯克戰役到作出在北非登陸的決定,這其間的幾個星期誠然是戰爭的最最危急的關頭。盟軍的運氣已經下降到最低點。埃及告急,不得不減少中東的駐軍,以填補阿拉曼出現的缺口。印度國內有發生騷亂的危險,沒有人能肯定日軍不會向這個遼闊的次大陸長驅直入,並且以解放者的身份受到那裏很多人的歡迎。
中東危機使美國人把原定運往中國的飛機轉到中東戰區。此外,美國第十航空隊的重轟炸機奉命於6月25日從印度(原來打算從這裏支援中國軍隊的)調往埃及。這些決定大大激怒了蔣介石。他感到中國在緊急關頭被遺棄了。當時,由於滇緬公路被切斷,盟軍能提供的隻有空中支援,而這種支援卻被大幅度地減少了。蔣要求說明,美國是否還想使中國在戰爭中支持下去。7月初,他向史迪威將軍和美國的參謀部提出了三點最低的要求:派遣三師美國部隊到印度來,支援收復緬甸的戰鬥;運送五百架戰鬥機到中國本土;以及每月經由駝峰空運五千噸物資給中國。蔣聲稱,如果上述要求得不到滿足,中國即將“作出其他的安排”。所謂其他的安排,顯然是指和日本達成某種諒解。中國政府方麵進行和平試探的謠言立即傳遍了重慶,史迪威將軍信以為真,他這時已經完全不信任國民黨政府了。
在大西洋,盟國的船隻繼續以災難性的高速度被德國潛艇擊沉。7月7日至14日的這一周內,盟國損失的船隻共達四十萬噸。假使再這樣下去,則被擊毀的船隻將比新建造的船隻多一倍多。其中蒙受主要損失的是倒楣的pq17護航隊,它在駛往阿爾漢格爾的途中被擊潰,幾乎全部被摧毀了。這次災難性的經歷使得邱吉爾取消了原定8月間駛往俄國的那支護航隊。他於7月17日打電報通知了史達林。六天以後,史達林給了他一份措辭尖銳的答覆。史達林說:
但是,在正式討論尚未開始之前,從埃及傳來了打破一切希望的消息。隆美爾已於1942年5月26日向利比亞的英軍戰線發動進攻。奧金萊克的最早的戰況報告是令人鼓舞的。的確,英國人希望會取得勝利。幾個月以來,英國增加了中東的駐軍,當隆美爾進攻時,英國已經為發動一次新的攻勢做了不少的準備。結果大出所料。6月12-13日,在一個俗稱“騎士橋”的高地附近展開了一場決定性的坦克戰。英國的裝甲部隊大部份被摧毀了。一星期後,6月21日,被圍在托卜魯克的三萬三千名英軍,向一支人數比他們少的軍隊投降了。隆美爾所向披靡地向尼羅河三角洲挺進。英軍節節敗退。到6月30日,英國第八集團軍的殘餘部隊退到阿拉曼的新陣地。在隆美爾對這個陣地的進攻被打退以前(1942年7月15-20日),誰都不能有把握地說德軍的這個非洲兵團不能勝利地挺進到埃及以至更遠的地區。
這次戰敗,以及托卜魯克的全然出乎意料的投降,正發生在德軍在俄國展開第二次大規模進攻的時候。到6月底,德軍坦克又一次越過俄國南方的平原,向伏爾加河和高加索挺進。的確,正如馬歇爾將軍所說的那樣,這是“盟國事業的十分黑暗的時期”。隻有太平洋上有一點好消息。珊瑚海之戰(1942年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1942年6月4-7日)已經遏製住了日軍的擴張,但是要說太平洋中部的海軍優勢已經從日本人手裏轉移過來,那還為時過早。
埃及傳來的災難性消息,使得邱吉爾同羅斯福和美國三軍參謀長的會談未達成任何決議就中斷了。托卜魯克的早晨不是談論未來的進攻戰的適當時刻。需要採取一些應變的措施。大家一致認為最重要的是阻止德軍竄犯中東。這樣一件事若是和日軍對印度的進攻結合在一起,就可能導致這兩個軸心國的可怕的匯合。因此,美國人同意撥三百輛新式的謝爾曼坦克和一百門自動反坦克炮到中東去,以彌補“騎士橋”戰役的損失。這批武器運到時正趕上阿拉曼戰役,使英軍第一次有了與德軍坦克和反坦克炮旗鼓相當的裝備。
然而在邱吉爾匆忙起程返回英國之前,他仍擠出時間對“大鐵錘”戰役發表了一些激烈反對的意見。他描繪了血染英吉利海峽的情景,並回憶了1915-1918年戰壕裏的屠殺。他相信1942年在一個範圍很窄的戰線上登陸,必將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常常出現的陣地線。但是羅斯福及其顧問們沒有馬上就接受邱吉爾的意見。最後,隻是同意研究各種進攻的可能性:在法國、北非、挪威或者伊比利亞半島登陸。同時美國將以可能的最快的速度在英國集結起兵力來。
英國首相回到倫敦時,不得不麵對議會的一次不信任投票。盡管在他執政後的這些歲月裏,英軍遭到種種不幸,內閣那些黨的領導仍舊支持他,隻有二十五個後座議員投了不信任票。這是在議會中的一次巨大勝利,因此,也是對領導英國政府的這個人充分信任的突出的表示。
但是英美軍隊應該採取什麽行動的問題仍然有待解決。直到1942年7月25日,才作出明確的決定。從托卜魯克戰役到作出在北非登陸的決定,這其間的幾個星期誠然是戰爭的最最危急的關頭。盟軍的運氣已經下降到最低點。埃及告急,不得不減少中東的駐軍,以填補阿拉曼出現的缺口。印度國內有發生騷亂的危險,沒有人能肯定日軍不會向這個遼闊的次大陸長驅直入,並且以解放者的身份受到那裏很多人的歡迎。
中東危機使美國人把原定運往中國的飛機轉到中東戰區。此外,美國第十航空隊的重轟炸機奉命於6月25日從印度(原來打算從這裏支援中國軍隊的)調往埃及。這些決定大大激怒了蔣介石。他感到中國在緊急關頭被遺棄了。當時,由於滇緬公路被切斷,盟軍能提供的隻有空中支援,而這種支援卻被大幅度地減少了。蔣要求說明,美國是否還想使中國在戰爭中支持下去。7月初,他向史迪威將軍和美國的參謀部提出了三點最低的要求:派遣三師美國部隊到印度來,支援收復緬甸的戰鬥;運送五百架戰鬥機到中國本土;以及每月經由駝峰空運五千噸物資給中國。蔣聲稱,如果上述要求得不到滿足,中國即將“作出其他的安排”。所謂其他的安排,顯然是指和日本達成某種諒解。中國政府方麵進行和平試探的謠言立即傳遍了重慶,史迪威將軍信以為真,他這時已經完全不信任國民黨政府了。
在大西洋,盟國的船隻繼續以災難性的高速度被德國潛艇擊沉。7月7日至14日的這一周內,盟國損失的船隻共達四十萬噸。假使再這樣下去,則被擊毀的船隻將比新建造的船隻多一倍多。其中蒙受主要損失的是倒楣的pq17護航隊,它在駛往阿爾漢格爾的途中被擊潰,幾乎全部被摧毀了。這次災難性的經歷使得邱吉爾取消了原定8月間駛往俄國的那支護航隊。他於7月17日打電報通知了史達林。六天以後,史達林給了他一份措辭尖銳的答覆。史達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