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外需要考慮的一個方麵是英美提出的這個軍事計劃對俄國所產生的影響。霍普金斯與艾登談了英俄同盟條約談判的進展,他強調美國政府不能同意對史達林的領土要求作任何讓步。他還指出,在1942年開闢第二戰場是替英國“釜底抽薪”。如果能開闢第二戰場,那末就可以指望俄國放棄領土要求,至少暫時放棄。
這次討論的結果是,在1942年4月14日的會議上正式接受了美國的計劃。但必須著重指出,英國在4月14日接受的是準備於1943年在法國海岸發動一次主要攻勢的計劃。明確地列入1942年計劃中的作戰行動隻是空襲和突擊隊襲擊。“大鐵錘”不過是一種應變措施,隻是當俄國或德國似乎瀕於崩潰之際才採用。英國僅提出一個限製條件,即萬一物資和人力的要求發生矛盾時,保衛印度抵抗日本的需要必須放在對德國發動進攻的前麵。馬歇爾表示他堅信可以提供充足的軍需去阻止日軍進犯印度,而又不至於妨礙集結起一支英美陸軍與空軍去對歐洲大陸發動一次進攻。
表麵上的意見一致大大鼓舞了馬歇爾,霍普金斯也感到可以指望導致勝利的一些計劃終於商定了。但是,看法上的真正分歧卻大大超過了倫敦會談期間所流露出來的。邱吉爾一開始就主張從陸上和海上包圍德國,然後通過空襲,通過被占領區人民的破壞活動以及通過對暴露在外的海岸進行突然襲擊等,來逐步扼殺德國的戰鬥力。邱吉爾認為隻有通過這些方式摧毀了德國戰爭機器的主要力量以後,才能謹慎地發動大規模的攻擊。
美國人,特別是馬歇爾、艾森豪以及他們的上級,陸軍部長史汀生,全認為必須先給予德國一次直接的毀滅性的打擊,然後才可能摧毀它的戰爭機器。美國人認為需要的不是邱吉爾所想像的使用裝甲部隊分幾處登陸,而是使用一支由各兵種配合起來、具有壓倒威力的部隊發動一次登陸。他們認識到在1943年以前不可能調集起這樣一支力量來,並準備把迅速建立這支力量放在其他一切需要之上。
“大鐵錘”作戰計劃是他們設想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如果俄國戰場在1942年崩潰,德國人就能在1943年集中全力來對西方作戰。如果出現這種局麵,那末大規模登陸作戰也許就不可能,至少也是非常冒險的。因此保住俄國戰場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而在1942年試行小規模的登陸結果可能是保全俄國戰場的唯一途徑。4月間,當美國人的總的計劃被採納時,這個問題還是一番空議。德國或者俄國一時都沒有突然崩潰的危險,因此美國的“大鐵錘”仍然缺乏先決條件。然而,在此後幾星期中,美國戰略家們的意見同英國人的軍事思想背道而馳。美國人愈來愈感到“大鐵錘”在1942年既是必需的,也是能夠執行的。另一方麵,參謀部的詳細研究卻使英國人更加相信,他們原來的意見,即馬上對法國發動進攻,是愚蠢的。這種意見分歧使英美關係出現了一段十分尷尬的時期,並在1942年7月的下半月達到了決定性的階段。
另一種意見分歧在4月間雖未完全暴露出來,但是後來卻變得很清楚,那就是美國軍隊的戰鬥力問題。邱吉爾感到為了穩妥可靠,美國軍隊在參加對德作戰之前,訓練的時間應比美國人原定的時間長一些。馬歇爾及其部屬則樂觀得多,他們實際上倒擔心美國軍隊如果曠日持久地不投入戰鬥,可能會變得鬥誌消沉。
然而英美軍事領袖們也有一個基本上完全一致的方麵。美國決定首先應集中力量打擊德國,這博得了英國人最最熱烈的贊同。在1943年大舉進攻的意見也正中英國人的下懷。關於最後進攻究竟應採取何種形式,確實意見不一,但是同大舉進攻這一中心思想對比起來,那是次要的。英美戰略家們在隨後的幾個月中發生的意見分歧,並沒有動搖這種基本上的一致。正是由於存在著這種基本上的一致,才使雙方有可能通過真誠的互相讓步來解決他們的爭執。
現在確實不可能回溯既往,對“大鐵錘”計劃是否明智作出評價。幾乎可以肯定,這個戰役本來會演成一場災難。艾森豪和他的主要美國助手馬克·克拉克將軍後來一致承認,他們極力主張實行這個計劃是一個錯誤。但是使他們在回顧中覺得“大鐵錘”是愚蠢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是俄國人在史達林格勒守住了。如果俄國人垮了,人們的評論就不會這麽肯定,因為他們不知道,要是在1942年進行登陸,即使是一次損失重大的登陸,俄國人是否就會勝利地戰鬥下去。從事於這種毫無根據的假設性的推測是無益的,但值得記住的是,很多而且幾乎是無法預料的變化,影響著1942年春天盡心竭力製訂英美進攻計劃的那些人。如同慣常的那樣,發生的事件為他們作出了一些決定,又為他們把一些決定撤銷了。
(三)莫洛托夫對倫敦和華盛頓的訪問
對於從西方進攻德國感到關心的不僅僅是英國人。羅斯福直等到他的特使抵達英國並試探出英國人的反應後,才向俄國人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僅僅一般地提了一下。1942年4月10日或11日,他打電報給史達林說:“我正在考慮一些重要的軍事計劃,包括動用我們的武裝部隊來解除你們西線的危機。這個目標我認為很重要。因此,我希望您立即派莫洛托夫先生和一位您所信任的將軍到華盛頓來。”一兩天後,俄國大使拜會了羅斯福,要求總統進一步闡明他的計劃。羅斯福很可能在同李維諾夫的談話中說明了第二戰場即將實現。史達林馬上斷定,為了爭取到這個目的,花費莫洛托夫一些時間是值得的。他同意派莫洛托夫去倫敦和華盛頓。其次,仍無結果的英蘇條約談判,或許可以同時得到解決。第三件事就是物資供應的問題。對俄國供應第一號議定書於1942年7月1日到期,趁莫洛托夫在倫敦和華盛頓的期間,還可以就便在最高一級開始談判一份第二號議定書。
這次討論的結果是,在1942年4月14日的會議上正式接受了美國的計劃。但必須著重指出,英國在4月14日接受的是準備於1943年在法國海岸發動一次主要攻勢的計劃。明確地列入1942年計劃中的作戰行動隻是空襲和突擊隊襲擊。“大鐵錘”不過是一種應變措施,隻是當俄國或德國似乎瀕於崩潰之際才採用。英國僅提出一個限製條件,即萬一物資和人力的要求發生矛盾時,保衛印度抵抗日本的需要必須放在對德國發動進攻的前麵。馬歇爾表示他堅信可以提供充足的軍需去阻止日軍進犯印度,而又不至於妨礙集結起一支英美陸軍與空軍去對歐洲大陸發動一次進攻。
表麵上的意見一致大大鼓舞了馬歇爾,霍普金斯也感到可以指望導致勝利的一些計劃終於商定了。但是,看法上的真正分歧卻大大超過了倫敦會談期間所流露出來的。邱吉爾一開始就主張從陸上和海上包圍德國,然後通過空襲,通過被占領區人民的破壞活動以及通過對暴露在外的海岸進行突然襲擊等,來逐步扼殺德國的戰鬥力。邱吉爾認為隻有通過這些方式摧毀了德國戰爭機器的主要力量以後,才能謹慎地發動大規模的攻擊。
美國人,特別是馬歇爾、艾森豪以及他們的上級,陸軍部長史汀生,全認為必須先給予德國一次直接的毀滅性的打擊,然後才可能摧毀它的戰爭機器。美國人認為需要的不是邱吉爾所想像的使用裝甲部隊分幾處登陸,而是使用一支由各兵種配合起來、具有壓倒威力的部隊發動一次登陸。他們認識到在1943年以前不可能調集起這樣一支力量來,並準備把迅速建立這支力量放在其他一切需要之上。
“大鐵錘”作戰計劃是他們設想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如果俄國戰場在1942年崩潰,德國人就能在1943年集中全力來對西方作戰。如果出現這種局麵,那末大規模登陸作戰也許就不可能,至少也是非常冒險的。因此保住俄國戰場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而在1942年試行小規模的登陸結果可能是保全俄國戰場的唯一途徑。4月間,當美國人的總的計劃被採納時,這個問題還是一番空議。德國或者俄國一時都沒有突然崩潰的危險,因此美國的“大鐵錘”仍然缺乏先決條件。然而,在此後幾星期中,美國戰略家們的意見同英國人的軍事思想背道而馳。美國人愈來愈感到“大鐵錘”在1942年既是必需的,也是能夠執行的。另一方麵,參謀部的詳細研究卻使英國人更加相信,他們原來的意見,即馬上對法國發動進攻,是愚蠢的。這種意見分歧使英美關係出現了一段十分尷尬的時期,並在1942年7月的下半月達到了決定性的階段。
另一種意見分歧在4月間雖未完全暴露出來,但是後來卻變得很清楚,那就是美國軍隊的戰鬥力問題。邱吉爾感到為了穩妥可靠,美國軍隊在參加對德作戰之前,訓練的時間應比美國人原定的時間長一些。馬歇爾及其部屬則樂觀得多,他們實際上倒擔心美國軍隊如果曠日持久地不投入戰鬥,可能會變得鬥誌消沉。
然而英美軍事領袖們也有一個基本上完全一致的方麵。美國決定首先應集中力量打擊德國,這博得了英國人最最熱烈的贊同。在1943年大舉進攻的意見也正中英國人的下懷。關於最後進攻究竟應採取何種形式,確實意見不一,但是同大舉進攻這一中心思想對比起來,那是次要的。英美戰略家們在隨後的幾個月中發生的意見分歧,並沒有動搖這種基本上的一致。正是由於存在著這種基本上的一致,才使雙方有可能通過真誠的互相讓步來解決他們的爭執。
現在確實不可能回溯既往,對“大鐵錘”計劃是否明智作出評價。幾乎可以肯定,這個戰役本來會演成一場災難。艾森豪和他的主要美國助手馬克·克拉克將軍後來一致承認,他們極力主張實行這個計劃是一個錯誤。但是使他們在回顧中覺得“大鐵錘”是愚蠢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是俄國人在史達林格勒守住了。如果俄國人垮了,人們的評論就不會這麽肯定,因為他們不知道,要是在1942年進行登陸,即使是一次損失重大的登陸,俄國人是否就會勝利地戰鬥下去。從事於這種毫無根據的假設性的推測是無益的,但值得記住的是,很多而且幾乎是無法預料的變化,影響著1942年春天盡心竭力製訂英美進攻計劃的那些人。如同慣常的那樣,發生的事件為他們作出了一些決定,又為他們把一些決定撤銷了。
(三)莫洛托夫對倫敦和華盛頓的訪問
對於從西方進攻德國感到關心的不僅僅是英國人。羅斯福直等到他的特使抵達英國並試探出英國人的反應後,才向俄國人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僅僅一般地提了一下。1942年4月10日或11日,他打電報給史達林說:“我正在考慮一些重要的軍事計劃,包括動用我們的武裝部隊來解除你們西線的危機。這個目標我認為很重要。因此,我希望您立即派莫洛托夫先生和一位您所信任的將軍到華盛頓來。”一兩天後,俄國大使拜會了羅斯福,要求總統進一步闡明他的計劃。羅斯福很可能在同李維諾夫的談話中說明了第二戰場即將實現。史達林馬上斷定,為了爭取到這個目的,花費莫洛托夫一些時間是值得的。他同意派莫洛托夫去倫敦和華盛頓。其次,仍無結果的英蘇條約談判,或許可以同時得到解決。第三件事就是物資供應的問題。對俄國供應第一號議定書於1942年7月1日到期,趁莫洛托夫在倫敦和華盛頓的期間,還可以就便在最高一級開始談判一份第二號議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