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聯合國家”這個詞打開了廣闊的前景。聯合國家和合眾國之間的對比,使人聯想起在世界各國中建立起一種新的世界秩序並在未來進行長期的合作。當羅斯福為戰時的聯盟選定這一名稱時,他心裏大概就想到了這樣一種對比。當《聯合國家宣言》最後從紛亂的電訊中傳出來時,全文如下:
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各國的聯合宣言。
本宣言簽字國政府,
對於1941年8月14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所作聯合宣言通稱大西洋憲章內所載宗旨與原則的共同方案已表示贊同,
深信完全戰勝它們的敵國對於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並對於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同時,它們現在正對力圖征服世界的野蠻和殘暴的力量從事共同的鬥爭,茲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並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現在或可能將在戰勝希特勒主義的鬥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1942年1月1日簽字於華盛頓。
1942年元旦,羅斯福、邱吉爾、李維諾夫和宋子文(後者新近被任命為中國的外交部長)在白宮簽署了這一文件。次日,即1942年1月2日,宣言被放到國務院裏,由其他各國的大使在那裏依次簽了字。
赫爾熱烈歡呼《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他說:“聯合國家的宣言在歷史上最大的共同作戰努力中,把代表六大洲絕大多數居民的二十六個自由國家的決心和意誌聯合起來了。這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據,說明遵守法律、愛好和平的國家到了必要的時候能夠團結起來使用武力去維護自由、正義和人類的基本準則。”邱吉爾在回顧到這項宣言時。他的評論中的熱忱則是比較有分寸的。他寫道,“宣言本身並不能贏得勝利,但是它說明了我們是誰和我們為什麽而戰鬥。”史達林的評論要是有的話,也沒有公開記載下來。其實,宣言的直接意義完全是心理上的。一個大聯盟,聯合國家,第一次公開地排列出來反對軸心國。簽署這一文件的小國的數目形成了一份給人深刻印象的名單。隨著其他的國家電向德國和日本宣戰,名單變得更長了。或許,隻有美國人認真看待宣言序言中的原則聲明,把它作為將來的國際關係的綱領,不過美國人的思想當然遠不是一個可以忽視的因素。雖然宣言的原則事實上並沒有決定未來的國際關係,從這一點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宣言隻是一套空話,不過從另一點上看,宣言的確取得了重要的實際結果。在戰爭的年代裏,宣言上簽字次序所意味著的大國和小國的區分一直保存下來,作為聯盟中法律與外交的結構,盡管給予中國的地位是不現實的。此外,當聯合國組織後來成立時,它也具有起源於這一宣言的痕跡。
這一宣言可以看作是自威爾遜總統以後美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推行積極外交第一次取得的成果。作為既充滿了崇高的原則又具有舒暢的樂觀主義精神的美國思想的反映,它象徵著國際事務中的一種新發展。
《聯合國家宣言》的文本是在1942年1月2日最後簽字的那天散發給報界的。英國和美國的評論幾乎普遍表示贊成,但是俄國報紙卻慎重地保持沉默。總的說來,美國新聞記者比英國新聞記者更傾向於接受宣言的表麵價值。因此,舉例而言,《紐約時報》就在一篇社論中(1942年1月4日)聲稱:“這項協議……可能表明是和人類歷史中所簽訂的任何政治文件同樣重要的一個文件”,而比弗布魯克勳爵的一份報紙,《星期日快報》,則較為審慎地說:“大聯盟是一個事實——已經簽字、蓋章並發表了。……在紙上,大聯盟是[勝利的]鐵一般的保證。但是數字也好,文件也好,演說也好,都不會帶來勝利。”
籌備《聯合國家宣言》僅僅是阿卡迪亞會議活動的一小部分,在英國人看來,它簡直是無關緊要的。對於邱吉爾和他的顧問們說來,主要的事是在軍事戰略上達成協議。事實上,戰略、軍事部署和軍事管理等問題的確占去了會議的大部分時間。英國人擔心太平洋地區事態的影響會改變英國的軍事計劃,但是這種顧慮在會議一開始便消除了,因為美國人在聯合參謀長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上就提出了一份備忘錄,其中一部分是這樣的:“從去年2月以來,出現了不少新情況,但是盡管日本參戰了,我們還是認為,德國仍然是主要的敵人,它的戰敗是勝利的關踺。一旦德國被擊敗了,義大利的崩潰和日本的戰敗必然接踵而來。”當英國的參謀長們聽到這些話時,他們一定很寬慰地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一直是很擔心的。
英國人所擔心的第二件事是,美國人會堅持把他們的軍事生產大規模地轉向裝備美國武裝部隊的任務上去,邱吉爾在他準備提交給會議的一份備忘錄中寫道:“對於我們有損害的是美國將建立起一支擁有一千萬人的龐大的軍隊,在這支軍隊受訓期間,至少有兩年將把可用的物資全部吸收了去,一麵袖手旁觀地保衛著美洲大陸。”這種顧慮同樣證明是毫無根據的。羅斯福和任何別人一樣急切地想看到美國部隊出動作戰,並且對於提出迅速部署這些部隊去攻擊德國的建議表示歡迎。
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各國的聯合宣言。
本宣言簽字國政府,
對於1941年8月14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所作聯合宣言通稱大西洋憲章內所載宗旨與原則的共同方案已表示贊同,
深信完全戰勝它們的敵國對於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並對於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同時,它們現在正對力圖征服世界的野蠻和殘暴的力量從事共同的鬥爭,茲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並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現在或可能將在戰勝希特勒主義的鬥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1942年1月1日簽字於華盛頓。
1942年元旦,羅斯福、邱吉爾、李維諾夫和宋子文(後者新近被任命為中國的外交部長)在白宮簽署了這一文件。次日,即1942年1月2日,宣言被放到國務院裏,由其他各國的大使在那裏依次簽了字。
赫爾熱烈歡呼《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他說:“聯合國家的宣言在歷史上最大的共同作戰努力中,把代表六大洲絕大多數居民的二十六個自由國家的決心和意誌聯合起來了。這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據,說明遵守法律、愛好和平的國家到了必要的時候能夠團結起來使用武力去維護自由、正義和人類的基本準則。”邱吉爾在回顧到這項宣言時。他的評論中的熱忱則是比較有分寸的。他寫道,“宣言本身並不能贏得勝利,但是它說明了我們是誰和我們為什麽而戰鬥。”史達林的評論要是有的話,也沒有公開記載下來。其實,宣言的直接意義完全是心理上的。一個大聯盟,聯合國家,第一次公開地排列出來反對軸心國。簽署這一文件的小國的數目形成了一份給人深刻印象的名單。隨著其他的國家電向德國和日本宣戰,名單變得更長了。或許,隻有美國人認真看待宣言序言中的原則聲明,把它作為將來的國際關係的綱領,不過美國人的思想當然遠不是一個可以忽視的因素。雖然宣言的原則事實上並沒有決定未來的國際關係,從這一點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宣言隻是一套空話,不過從另一點上看,宣言的確取得了重要的實際結果。在戰爭的年代裏,宣言上簽字次序所意味著的大國和小國的區分一直保存下來,作為聯盟中法律與外交的結構,盡管給予中國的地位是不現實的。此外,當聯合國組織後來成立時,它也具有起源於這一宣言的痕跡。
這一宣言可以看作是自威爾遜總統以後美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推行積極外交第一次取得的成果。作為既充滿了崇高的原則又具有舒暢的樂觀主義精神的美國思想的反映,它象徵著國際事務中的一種新發展。
《聯合國家宣言》的文本是在1942年1月2日最後簽字的那天散發給報界的。英國和美國的評論幾乎普遍表示贊成,但是俄國報紙卻慎重地保持沉默。總的說來,美國新聞記者比英國新聞記者更傾向於接受宣言的表麵價值。因此,舉例而言,《紐約時報》就在一篇社論中(1942年1月4日)聲稱:“這項協議……可能表明是和人類歷史中所簽訂的任何政治文件同樣重要的一個文件”,而比弗布魯克勳爵的一份報紙,《星期日快報》,則較為審慎地說:“大聯盟是一個事實——已經簽字、蓋章並發表了。……在紙上,大聯盟是[勝利的]鐵一般的保證。但是數字也好,文件也好,演說也好,都不會帶來勝利。”
籌備《聯合國家宣言》僅僅是阿卡迪亞會議活動的一小部分,在英國人看來,它簡直是無關緊要的。對於邱吉爾和他的顧問們說來,主要的事是在軍事戰略上達成協議。事實上,戰略、軍事部署和軍事管理等問題的確占去了會議的大部分時間。英國人擔心太平洋地區事態的影響會改變英國的軍事計劃,但是這種顧慮在會議一開始便消除了,因為美國人在聯合參謀長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上就提出了一份備忘錄,其中一部分是這樣的:“從去年2月以來,出現了不少新情況,但是盡管日本參戰了,我們還是認為,德國仍然是主要的敵人,它的戰敗是勝利的關踺。一旦德國被擊敗了,義大利的崩潰和日本的戰敗必然接踵而來。”當英國的參謀長們聽到這些話時,他們一定很寬慰地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一直是很擔心的。
英國人所擔心的第二件事是,美國人會堅持把他們的軍事生產大規模地轉向裝備美國武裝部隊的任務上去,邱吉爾在他準備提交給會議的一份備忘錄中寫道:“對於我們有損害的是美國將建立起一支擁有一千萬人的龐大的軍隊,在這支軍隊受訓期間,至少有兩年將把可用的物資全部吸收了去,一麵袖手旁觀地保衛著美洲大陸。”這種顧慮同樣證明是毫無根據的。羅斯福和任何別人一樣急切地想看到美國部隊出動作戰,並且對於提出迅速部署這些部隊去攻擊德國的建議表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