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史達林的演說為蘇聯新的宣傳方針提供了最易為人理解的、也是最權威性的指導。在1941年7月3日發表的第一篇戰時演說中,史達林宣布這次戰爭是“保衛我們國家的民族戰爭”,並繼續說:
在這次解放戰爭中,我們將不是孤立的。在這次偉大的戰爭中,我們將在歐洲和美洲的各國人民中,包括被希特勒暴君奴役的德國人民在內,獲得忠實的同盟者。
我們為我們國家自由的戰爭,將同歐美各國人民為他們的獨立、民主權利……的戰鬥融合在一起。……
在這方麵,英國首相邱吉爾關於援助蘇聯的歷史性講話和美國政府表示願意援助我們國家的聲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是有代表性的,這篇講話和這項聲明隻能在蘇聯人民的心裏喚起一種感激之情。
由此看來,這次戰爭是為民族獨立、自由和民主而戰的,不是為了保衛社會主義或者在全世界發動革命。在以後的幾年裏,這始終是蘇聯戰時宣傳的基石。直到1944年,“民主”這個詞模糊不清的含義才變得明顯起來了。
史達林於1941年11月6日發表的第二篇戰時演說,更明晰地否認了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分析。他說德國人認為他們能夠用共產主義革命的幽靈去恐嚇英美的統治階級,這樣就可以說服他們協力來反對蘇聯。“可是德國人的估計犯了嚴重的錯誤。盡管有赫斯的努力,英美不僅沒有參加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向蘇聯的進軍;相反,它們同蘇聯站在同一個陣營裏反抗希特勒德國。”
在演說的較後部分,他用一種乍看起來似乎很不必要的方式辯論說,德國人既不是國家主義者,也不是社會主義者,象他們自稱的那樣。他繼續說:
為了掩蓋他們的反動、下流的本質,希特勒匪徒汙衊英-美國內的政權為富豪政權。但是英國和美國有一些基本的民主權利,有工人和雇員的工會,有工人的政黨,有議會,而希特勒的政權,則把德國的所有這些機構完全廢除了。
史達林在演說的這一部分中答覆了德國宣傳機構向全世界發出的假革命或半革命的號召。他否認社會主義與富豪政治對立的說法,盡管這種說法以前好多年一直是蘇聯宣傳中的特點,而且戈培爾還曾借用這種宣傳去達到他自己的目的。史達林把這次戰爭說成是反動派(“實際上,希特勒政權是俄國沙皇時代反動政權的翻版”)與民主政治之間的鬥爭,他承認西方國家也在自己這一邊,認為它們至少具有基本的民主權利。列寧時代在布爾什維克的圈子內曾經把愛國主義看作資產階級的迷信,可是現在愛國主義則受到了讚揚。史達林甚至把沙皇政權下的愛國英雄拿過來,正式加以美化。這些人從俄國統治階級的走狗忽然一下變成了適合於鼓舞紅軍士兵們的人物了。
一場為這樣一些目的而戰的戰爭,不會挫傷英美的感情。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從一開始就為俄國統治者所注意。他們希望這些新盟國同意讓他們併吞邊境上的那些地方——波羅的海國家、波蘭東部、比薩拉比亞。這些地方是住1939-1940年作為同希特勒聯盟的副產品而獲得的。但是這個問題不可能很輕易地就同西方國家達成協議。史達林並不準備放棄他的要求,但是他極為審慎地不公開提出這項要求來。事實上,他在演說中採取了一種稍為不同的策略。如同我們所知道的那樣,蘇聯於1941年9月正式簽署了《大西洋憲章》。這種姿態是可以用來消除西方公眾的不安情緒的。當納粹正深入俄國領土,而且就最近的將來而言,整個問題也還隻是紙上空談的時候,史達林滿足於私底下提出他的要求,而並不施加壓力。
如果有人提出這樣直率的一個問題:史達林和他的顧問們相信這場戰爭是為他在演說中所說明的那些目的而戰的嗎?答覆必然是否定的。史達林根本不相信西方的民主政治。他和他的共產黨員同誌們唱的所謂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民主政治的虛偽性的那種老調唱得已經太久了。不過,史達林滿足於暫時堅持他所製定的認為可以用之於國內外以取得支持的最有效的宣傳方針。蘇聯同西方資產階級國家聯盟,係出於它所處的情況的需要;如果最後資本主義者同社會主義者之間無可避免的衝突不得不發生,那末,它反正會發生的。這時候,西方的援助極為重要,去作什麽危害到這種援助事情,那將是愚蠢的。等局勢改變時,將有充分的時間使蘇聯的政策按照情況可能指引的任何方向改變。
如果上文所述恰當地說明了1941年最後幾個月內蘇聯領袖們對英美的態度,那末,還應該記住,根據理論,可以很容易就能證明這種行為是正當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陣營內部利害關係的衝突,已使它們對蘇聯的包圍破裂了。隻要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比較軟弱的地位有所需要,那末,盡力保持這種破裂基本上講是明智的。至於蘇聯是同“誠實的人”還是僅僅同目光短淺的“資本主義者”結成了盟友,這將由未來事態的發展去決定了。(四)影響盟國合作的蘇聯政府的特性
權力集中於史達林身上,這是蘇維埃製度最為突出的特點。事實上,同任何別人進行談判都是不可能的,因為隻有史達林才有權作出有約束力的決定。甚至級別很高的軍政人員未經史達林授權,也都不願意講或做任何事情。結果,俄國政府低級官員同西方國家的代表在交涉中出現的那種麻痹狀態,往往令人非常生氣,這對於他們之間合作的順利開展的確毫無幫助。另一方麵,最高級的磋商處理起來卻異常敏捷,盡管史達林所作的讓步,事後常常由於下屬沒有把協議付諸實行而被取消了。
在這次解放戰爭中,我們將不是孤立的。在這次偉大的戰爭中,我們將在歐洲和美洲的各國人民中,包括被希特勒暴君奴役的德國人民在內,獲得忠實的同盟者。
我們為我們國家自由的戰爭,將同歐美各國人民為他們的獨立、民主權利……的戰鬥融合在一起。……
在這方麵,英國首相邱吉爾關於援助蘇聯的歷史性講話和美國政府表示願意援助我們國家的聲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是有代表性的,這篇講話和這項聲明隻能在蘇聯人民的心裏喚起一種感激之情。
由此看來,這次戰爭是為民族獨立、自由和民主而戰的,不是為了保衛社會主義或者在全世界發動革命。在以後的幾年裏,這始終是蘇聯戰時宣傳的基石。直到1944年,“民主”這個詞模糊不清的含義才變得明顯起來了。
史達林於1941年11月6日發表的第二篇戰時演說,更明晰地否認了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分析。他說德國人認為他們能夠用共產主義革命的幽靈去恐嚇英美的統治階級,這樣就可以說服他們協力來反對蘇聯。“可是德國人的估計犯了嚴重的錯誤。盡管有赫斯的努力,英美不僅沒有參加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向蘇聯的進軍;相反,它們同蘇聯站在同一個陣營裏反抗希特勒德國。”
在演說的較後部分,他用一種乍看起來似乎很不必要的方式辯論說,德國人既不是國家主義者,也不是社會主義者,象他們自稱的那樣。他繼續說:
為了掩蓋他們的反動、下流的本質,希特勒匪徒汙衊英-美國內的政權為富豪政權。但是英國和美國有一些基本的民主權利,有工人和雇員的工會,有工人的政黨,有議會,而希特勒的政權,則把德國的所有這些機構完全廢除了。
史達林在演說的這一部分中答覆了德國宣傳機構向全世界發出的假革命或半革命的號召。他否認社會主義與富豪政治對立的說法,盡管這種說法以前好多年一直是蘇聯宣傳中的特點,而且戈培爾還曾借用這種宣傳去達到他自己的目的。史達林把這次戰爭說成是反動派(“實際上,希特勒政權是俄國沙皇時代反動政權的翻版”)與民主政治之間的鬥爭,他承認西方國家也在自己這一邊,認為它們至少具有基本的民主權利。列寧時代在布爾什維克的圈子內曾經把愛國主義看作資產階級的迷信,可是現在愛國主義則受到了讚揚。史達林甚至把沙皇政權下的愛國英雄拿過來,正式加以美化。這些人從俄國統治階級的走狗忽然一下變成了適合於鼓舞紅軍士兵們的人物了。
一場為這樣一些目的而戰的戰爭,不會挫傷英美的感情。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從一開始就為俄國統治者所注意。他們希望這些新盟國同意讓他們併吞邊境上的那些地方——波羅的海國家、波蘭東部、比薩拉比亞。這些地方是住1939-1940年作為同希特勒聯盟的副產品而獲得的。但是這個問題不可能很輕易地就同西方國家達成協議。史達林並不準備放棄他的要求,但是他極為審慎地不公開提出這項要求來。事實上,他在演說中採取了一種稍為不同的策略。如同我們所知道的那樣,蘇聯於1941年9月正式簽署了《大西洋憲章》。這種姿態是可以用來消除西方公眾的不安情緒的。當納粹正深入俄國領土,而且就最近的將來而言,整個問題也還隻是紙上空談的時候,史達林滿足於私底下提出他的要求,而並不施加壓力。
如果有人提出這樣直率的一個問題:史達林和他的顧問們相信這場戰爭是為他在演說中所說明的那些目的而戰的嗎?答覆必然是否定的。史達林根本不相信西方的民主政治。他和他的共產黨員同誌們唱的所謂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民主政治的虛偽性的那種老調唱得已經太久了。不過,史達林滿足於暫時堅持他所製定的認為可以用之於國內外以取得支持的最有效的宣傳方針。蘇聯同西方資產階級國家聯盟,係出於它所處的情況的需要;如果最後資本主義者同社會主義者之間無可避免的衝突不得不發生,那末,它反正會發生的。這時候,西方的援助極為重要,去作什麽危害到這種援助事情,那將是愚蠢的。等局勢改變時,將有充分的時間使蘇聯的政策按照情況可能指引的任何方向改變。
如果上文所述恰當地說明了1941年最後幾個月內蘇聯領袖們對英美的態度,那末,還應該記住,根據理論,可以很容易就能證明這種行為是正當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陣營內部利害關係的衝突,已使它們對蘇聯的包圍破裂了。隻要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比較軟弱的地位有所需要,那末,盡力保持這種破裂基本上講是明智的。至於蘇聯是同“誠實的人”還是僅僅同目光短淺的“資本主義者”結成了盟友,這將由未來事態的發展去決定了。(四)影響盟國合作的蘇聯政府的特性
權力集中於史達林身上,這是蘇維埃製度最為突出的特點。事實上,同任何別人進行談判都是不可能的,因為隻有史達林才有權作出有約束力的決定。甚至級別很高的軍政人員未經史達林授權,也都不願意講或做任何事情。結果,俄國政府低級官員同西方國家的代表在交涉中出現的那種麻痹狀態,往往令人非常生氣,這對於他們之間合作的順利開展的確毫無幫助。另一方麵,最高級的磋商處理起來卻異常敏捷,盡管史達林所作的讓步,事後常常由於下屬沒有把協議付諸實行而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