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交,首先就要絕音問,故左宗棠此信發出後,曾國藩就沒給他回信。事後,左宗棠也發現這番話說得太狠了:


    “滌帥自前書牴牾後,即彼此不通音問。蓋滌以吾言過亢故也。忠告而不善道,其咎不盡在滌矣” ;


    “忠告而不善道”,即能剛不能柔,得理不饒人,正是左宗棠一貫的風格。這時候的曾國藩,尚未完成由申韓之學向“禹墨為體、莊老為用”之黃老之學的轉變,故不能即刻原諒左宗棠的“不善道” 。但是,經過一年多的守墓“讀禮”,曾國藩的人生境界陡然提升,其術愈柔,其道愈廣;鹹豐八年六月,奉旨援浙,他經過長沙,與左宗棠在一周之內數次深談 ,並集“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為一聯,請精於篆書的左宗棠書寫,遂“交歡如初,不念舊惡” 。


    兩年後,發生樊燮事件,曾國藩幫了左宗棠一把。在諭旨密詢如何使用左宗棠,“俾得盡其所長”時,曾國藩復奏:


    “當此需才孔亟之際,或飭令辦理湖南團防,或簡用藩、臬等官,予以地方;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圖報,有裨時局” ;


    一年後,朝命曾國藩節製安徽、江西、江蘇、浙江四省軍務,他一麵力辭,一麵極力保舉左宗棠:


    “(左宗棠)其才實可獨當一麵,應請皇上明降諭旨,令左宗棠督辦浙江全省軍務,所有該省主客各軍均歸節製” ;


    旋即奉旨:“浙江巡撫著左宗棠補授” 。


    經過“奪情”、樊案兩次風波的考驗,曾、左二人的關係在此時達到最為融洽的程度。尤其是曾國藩,不但做到了“不念舊惡”,還做到了左宗棠輓聯所謂的“知人之明”,並由此體現“謀國之忠”的襟懷。但是,過此之後,曾、左這對命中注定的“冤家”因公因私兩度交惡,又著實印證了左氏輓聯所謂的“攻錯若石”。


    六、相期無負平生(下)偽幼主是死是活?


    先說因公交惡。同治三年六月,湘軍攻破南京,俘虜了李秀成,卻沒抓到幼天王洪天貴福。本書《戰天京》一篇中,謂曾國藩給曾國荃提供了一份克復南京後報捷奏摺的範本,重點強調:“洪秀全之下落,銀錢之多寡,不可不說大概,此外皆宜略也” ;洪秀全前此病死,掘墓鞭屍而已,毋庸贅議,但是,幼天王是死是活,卻是個問題。怎麽說這個“大概”,真是一門學問。排除掉“天國”派遣“天使”下凡來拯救幼天王的非常情況,那麽,根據經驗和常識,洪天貴福的下落無非三種:一、被殺並覓得屍首;二、被殺而找不到屍首;三、


    出逃。如果是第一種情況,毫無疑問,曾氏兄弟可以邀功請賞,朝廷可以明降諭旨宣布反革命徹底垮台。如果是第二種情況,曾氏兄弟需要找到有力證據(主要是敵我雙方人證),證明洪天貴福確已被殺,屍首或被焚毀或被踐踏以至於不可辨認,則亦可邀功請賞、亦可明示成功。如果出現外逃,則須查明出逃方向、隨從人數等數據,或由湘軍追擊或由友軍協剿,將之擒殺後,方能報功,方能昭告天下。


    語雲:星火燎原;又雲:除惡務盡;說的就是“元兇大惡”漏網逃生後的兩種解讀。洪天貴福雖不像其父那樣是實實在在的“元兇大惡”,但在此時,卻是太平天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太平軍餘部聊可推戴的象徵。沒有他這尊偶像,太平軍殘餘諸軍就是無首的群龍,失去戰略目標,沒有最高指示,無法團結起來進行下一步的戰鬥。而在清廷諸人而言,不能擒殺洪天貴福,勢必睡不安寢、食不甘味。勝朝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耗費無數財力人力,隻是為了探尋建文太子的準確下落,就是這種“憂患意識”的具體表現。因此,上述三種情況中,最令人放心的乃是死能見屍的捷報,稍可放心的是逃而有跡的“匪蹤”,最不令人放心的則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據稱”。第二種情況,所謂被殺而找不屍體,本質上就是最不令人放心的“據稱”。考慮到這層利害關係,沒有十分把握,將領不敢以此報告;沒有十分證據,中樞也不敢據此結案。


    我們先看看洪天貴福出逃的實際情況。李秀成供狀雲:


    “(六月十六日)初更之候,舍死領頭衝鋒,自向帶幼主在後而耒[來],沖由九帥放倒城牆缺口而出。君臣捨命衝出關耒。衝出城之後,過九帥營寨,疊疊層層,濠深壘固。幼主出到城外,被九帥營中,營營炮發,處處喊聲不絕,我與幼主兩下分離” ;


    衝出南京後,李秀成將自己的坐騎讓給洪天貴福,故洪天貴福得以逃之夭夭。而且,洪天貴福“將頭髮熨卷,裝扮洋人” ,也是得以逃脫的重要原因。隨後,洪天貴福在劉慶漢等人保衛下,從淳化經東壩到達安徽廣德,彼時人數不過數百。數日後,洪天貴福又被黃文金接到浙江湖州,訂下自贛入鄂以圖西安的戰略 。


    那麽,曾國藩是怎麽報告的呢?南京城破後一周,他說:


    “曾國荃親訊李萬材供稱:城破後,偽忠王之兄巨王、幼西王、幼南王、定王、崇王、璋王乘夜衝出,被官軍馬隊追至湖熟橋邊,將各頭目全行殺斃,更無餘孽。又據城內各賊供稱:城破後,偽幼主積薪宮殿,舉火自焚等語”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譚伯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譚伯牛並收藏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