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淮軍調回後,怎麽對付逃到廣東境內的“汪逆海洋夥黨”呢?說是要“三省合力”,具體施行起來,麻煩可不小。軍興以來,出境征剿的客軍統帥,在未奉節製用兵之地軍政事務的欽命之前,都有軍事、餉事處處掣肘的痛苦經驗。例如,鹹豐六、七年間,曾國藩就以客軍身份在江西受盡了煎熬,最終不得不動用權術,藉口父喪守製,向皇帝申請總督、巡撫的實任;不幸的是,皇帝剛愎自用,視其為要挾,一句“知道了”,令其退居二線 。因此,未得節製他省軍務的授權,各省長官都不敢輕言越境征剿。然則,“三省合力”雲雲,暫時隻能是各防己境的局麵。江西、福建兵力雄厚,防堵有餘;廣東則將玩兵疲,形勢可危,且“賊匪”適在其境,倘因此敗戰失地,地方官必受嚴責。由此可知,撤調郭、楊,對郭嵩燾來說,不啻釜底抽薪;但是,左宗棠此舉打著照顧天下大局的招牌,郭嵩燾不可能在公務層麵與之爭辯,隻有在私底下大發牢騷:


    “左帥會江、浙各軍入閩剿賊,仍假蘇軍之力,數千裏浮海轉戰,一收廓清之功。由閩達粵,比鄰相接,而迫以浮海北歸,竟以朝命督之,若惟恐其一入粵境使此賊速了者,竟莫測其所以用心!而前後具報軍情,隨時谘報,獨此一節,隱秘為之,至今未一谘示摺稿,尤使人念之茫然。……左帥此舉,辜數省之望,遣累無窮,深所不解” ;


    閩、粵兩省長官,於敵情、軍務本應“隨時谘報”;撤調蘇軍這種大事,更要提早通告、協商。左宗棠卻“獨此一節,隱秘為之”,故郭嵩燾不得不懷疑其中必有貓膩,不得不慨嘆“莫測其所以用心”。當此時地,他猜測左的用心是“惟恐其一入粵境使此賊速了”,不無道理。郭、楊如能入粵助剿,揆以前此戰績及目前形勢,太平軍不能久撐,勢將“速了”,然則廣東督、撫以此奏捷,必蒙獎賞。郭、楊不入粵,則單以粵軍之力,斷不能“速了”,勢必被朝廷責備;而左宗棠挾肅清浙、閩之餘威,朝廷必將授予節製他省之命,令其入粵清剿,然則,所有的功勞都將記到左某的帳上。郭嵩燾由此推測,左宗棠奏調淮軍回蘇的主要原因,乃在於爭功。隨後的事態發展,似乎證實了他的猜測,八月二十三日上諭:


    “左宗棠前已有旨令其馳赴鎮平督辦軍務,廣東、福建、江西三省兵勇均歸節製;即著懍遵前旨,迅速前進,妥籌一切。如有不遵調遣及遲玩軍務者,並著查明參奏,以一事權”;


    自閏五月迄今,已歷三月,而廣東軍務毫無起色,於是,朝命左宗棠入粵(鎮平在粵東嘉應地界),並節製三省。至此,郭嵩燾認定左宗棠“所以用心”,全在爭功;但是勢窮時迫,自己無力改變局麵,惟有忍氣吞聲,慨嘆世風日下、交道不古而已。他萬沒想到,左宗棠不僅爭殺敵之功,竟還要奪其巡撫之位。奉到節製之命後,左宗棠復奏,依例謙讓一番以外,竟然還有這麽一段文字:


    “辦賊必須得人,用兵必須選將,古雲:‘天下危,注意將’;即今督、撫之任也。督、撫雖不必親履行陣,要必精於選將委任而責成功,庶以守則固、以戰則克而賊無不滅矣。瑞麟所奏粵東三大將,以臣所聞,驕怯有餘,樸勇不足,宜其不能戰也。……慨自金田逆匪作亂以來,天下受其荼毒,而賊首皆廣東人,即楊秀清、蕭朝貴雖籍廣西,而亦廣東流民之占籍者。廣東民俗,類多狡猾凶頑,出人意表,此次從賊歸來者又多以投誠倖免,恐兩廣兵事尚無已時。若得治軍之才如李鴻章、蔣益澧其人,禍亂庶有豸(伯牛案:解也)乎?” ;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是漢人陸賈的名言 。當此之時,總督、巡撫最重要的職責就是“選將委任而責成功”;但是,廣州將軍兼署兩廣總督瑞麟推舉鄭紹忠、方耀、卓興“三大將”,“驕怯有餘,樸勇不足”,並未做到“注意將”的本分。然後筆鋒一轉,從“賊首”皆出身粵籍說到廣東民俗的“狡猾凶頑,出人意表”,運用“地域歧視”作為理論工具,強調在兩廣地區用兵的特殊困難,同時暗示廣東現任領導人的能力不足以控製局麵。“此次從賊歸來者又多以投誠倖免”,則指責廣東官吏在戰術上犯了“以撫代剿”的錯誤,苟安於目前,遺患於未來。最後一句話,則不但建議廣東應該換人,甚且提供了具體的候補人選。這個候補名單,卻又主要針對郭嵩燾而言。李鴻章當時以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配合曾國藩剿撚,事急任重,不可能調任廣東;瑞麟則是根正(正藍旗)苗紅(葉赫那拉氏)的三朝老臣,此前抗英、剿撚,苦勞亦夥,不可能僅因用人不當而被奪職。因此,兩廣總督是不可能換人的。蔣益澧剛剛結束護理浙江巡撫,歸任布政使本職 ,他在浙江期間主要負責左宗棠大軍的餉需後勤工作,辦事幹練,左宗棠極為欣賞,故要推舉他來廣東任職。郭嵩燾自同治二年受命署理廣東巡撫,迄今未行轉正(即實授),地位本不穩固,而廣東軍事餉政被左宗棠貶斥得一塌糊塗,則更加不妙;現在又出來個候補蔣益澧,他的位置已經岌岌可危,隨時都有下台的可能。因此,左宗棠提出督、撫候補名單,表麵上要換兩個人,實際上的效果卻隻會換掉郭嵩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譚伯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譚伯牛並收藏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