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上引文所示,蘇州城的防禦,外有護城河、石壘、長城,開花炮距離過遠,不能直接轟擊城牆,隻有破除障礙後,方能直逼城根,架炮開打。而要破除障礙,光有陸軍還不行。因為李秀成慣於以攻為守、反客為主,時不時就能從水路派出奇兵來抄圍軍的後路;不解決這個後顧之憂,陸軍一味進攻外城,時不時就會遭遇腹背受敵的滅頂之災。所以需要水師協助,封鎖蘇州周遭如西塘、蘆墟、陽澄湖、九裏湖、黃天盪等十幾處水域,杜絕李秀成派出奇兵的可能性。水域既廣,汛地 又多,勢必需要大量水師營哨;李鴻章入蘇後,先已攜帶淮揚水師同行,後逢太湖水師前來接防,此時恰能派上用場。故引文所述蘇州城外的石壘、土牆,經水、陸合攻,在十月間一舉攻破,淮軍、常勝軍方能“徑抵城下,逼城轟打”,而駐蘇太平軍見外圍屏障盡失,全城俱在開花大炮射程之內,不免“膽寒”,遂有“乞為內應”之舉。由此可見,水師於蘇州之役,作用巨大。


    但是,這兩路水師中由黃翼升率領的淮揚水師,按照全局戰略規劃,此時應該出現在蘇、皖之交的洪澤湖,協剿降而復叛的苗沛霖,怎麽仍滯留蘇南呢?早在五月間,曾國藩奏復剿苗方略,就提出調黃翼升北上助剿,江蘇境內另派李朝斌太湖水師接防 ,奉旨依允 。同時,通知李鴻章速遣黃翼升北上 。李鴻章聽令而行的話,手邊就隻能留下李朝斌一軍;而欲攻蘇州,必須封鎖周遭所有水域,單單一支水師絕不敷用,所以,為了攻下蘇州,他沒有遵守這個命令。從五月到十月,曾、李之間的通信,黃翼升水師之行止就成了最主要的話題。曾國藩當然知道李鴻章攻蘇州不能無水師助陣的實際情況,但是,安徽巡撫唐訓方是湘軍將領,正受命進攻苗沛霖,於公於私,他都要施以援手。總統湘軍水師的楊嶽斌、彭玉麟,則是黃翼升的頂頭上司,與唐的關係則又密近於李,故極力支持調派黃翼升北上。朝命、軍令、交情,三者合力之下,黃翼升一軍沒有不走的理由;而終於“梗令”達五個月之久,李鴻章、黃翼升反了不成?這就是前麵說的為成功而不顧一切的人之常情在起作用了。淮軍雖於一年內攻克十餘座城池,但是,不將蘇州拿下,就好似有前戲無高潮的養生之法,聊可自娛;不足成其戰則勝攻則克的赫赫之功,用能懋賞。統帥如李鴻章,部將如黃翼升,所思所慮俱不能出此範圍,所以才一氣串通,悍然違命。功利二字連用;克蘇州是功,黃翼升一軍餉需取自李鴻章,則是利。曾國藩給彭玉麟分析黃翼升敢於抗命的原因,說:“昌歧(黃翼升字)餉項出自滬中,固不能不聽少荃(李鴻章字)調遣” ;羅爾綱先生研究湘軍、淮軍製度對近代兵製的影響,說最重要也是最惡劣的一點,就是由於軍隊就地籌餉,統帥私人籌餉,導致國有軍隊變成私人軍隊,開創了清末民國軍閥割據的局麵 。曾國藩說黃翼升敢於拒絕統帥曾國藩和直管上司彭玉麟的命令,就是“餉項出自滬中”,不敢得罪財神爺李鴻章的緣故。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這種歷史現象,我多費點筆墨,用現代行政製度的弊端解釋一番。地方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之時,各省都曾發生公安、檢察、司法部門為“維護”本地企業的利益,在本地或竟奔赴外省“綁架”相關“涉案”人員的極端案例。按照行政原則,公、檢、法等機構都應根據國家法律,遵從上級機構命令,合法行使權力,無庸也不能為地方事務濫用權力。但是,由於中央政府在“餉項”方麵不能盡行滿足各部門的預定“餉章”、乃至符合本地經濟發展水平而又超出中央規定的實際“需求”,各部門經費不得不靠地方財政解決一部分。既然部門經費、福利與地方財政發生關係,那麽,地方財政的盈絀必將影響各部門的實際收益,於是,各部門不得不應允地方政府的要求,承擔為地方經濟“保駕護航”的義務和責任,從而將使用權力的依據由國家法律置換為地方利益,將政令來源由上級機關置換為地方政府,因此,國家權力變成了地方權力。以黃翼升為代表的武裝(公、檢、法等地方機構),名義上是官軍(國家執法機關),卻不遵守朝廷(中央政府)和直管上司(上級主管機構)的命令,隻聽命於為之提供經費的江蘇政府或者說李鴻章個人(地方政府),則本質上已經蛻變為地方或者私人軍隊(地方權力)。


    這種有奶便是娘的做法,曾國藩能夠理解,但不能夠縱容,於是,十月九日,他向李鴻章下達最後通牒:


    “昌歧(黃翼升字)此次再不應調,實不能不參辦。……閣下五、六、七月各緘均稱待李質堂(朝斌)軍到齊,即令黃部換防赴淮,至八月後忽變前說。……楚軍歷年之規模,彭(玉麟)、楊(嶽斌)與唐(訓方)之公議,迫我以不得不參”;


    所謂“八月後忽變前說”,即蘇州圍定後,必須水陸合攻方可致效;而水域太廣,淮揚、太湖兩軍合力才足以布防,故李鴻章不能放走黃翼升,不能遵守黃、李換防的“前說”。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曾國藩不得已,隻能“不得不參”。信到之時,李鴻章正在蘇州督戰,外圍牆壘盡被“踏平”,克城指日可待,倘若憚於嚴命,將水路撤圍,必將前功盡棄。所以,他橫下一條心,頑抗到底,遂寫下這封“詞意乖忤,氣質不平” 的答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譚伯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譚伯牛並收藏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