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突破花籬、濠溝,一味大炮遠攻,不易奏效;挖地道也因距離過遠,事倍功半。九月初,秀成堂弟世賢從嘉興趕來助戰,於是,太平軍改變戰法,倚仗裝備優勢,近前槍戰,逼營肉搏。這一下曾國荃就有點吃不消了。因為此時湘軍個人裝備中大多為鳥槍、抬槍等“土槍”,火力不猛,射程也短,而李秀成所部“專用洋槍,力可及遠,皆‘牛芒鬼子’(即閑散洋人)廣東、寧波商船購運者” 。敵我對陣,敵槍能射中我,我不能射中敵人;將士用命,而無用武之地。無奈之下,隻能收縮防線,躲在子牆後麵進行抵抗。而太平軍將湘軍逼進營壘後,便可達到濠溝邊上,“多用箱篋實土於中,排砌濠邊,明防炮子於上,暗鑿地道於下”。九月十二日,太平軍便挖通了一條地道,直抵營牆,我們看看地道戰的威力:


    “十二日,瞥見西南一股悉並東路,潛伏雨花台後。曾國荃知地道之將轟塌,令各營謹以備之。不轉瞬,而嘉字、吉後兩營外一聲霹靂,煙焰上沖,石塊、土塊飛入天半,營牆各崩塌十數丈” ;


    一旦守不住營外濠、籬,敵軍就可以輕輕鬆鬆實行“定向爆破”。幸而曾國荃所部為百戰精銳之師,爆破前妥為部署,爆破後勇猛敢戰,拚死堵住缺口,敵軍才沒衝進營盤。此後,太平軍繼續挖地道,湘軍則總結教訓:與其被動挨炸,“莫若審賊所向,掘地數仞,隧而迎焉”,就是以地道破地道之法。填滿炸藥的地道才可怕,沒填炸藥,則不可怕;於是,兩邊對挖,一待“內外洞穿”,湘軍或“抽刃迭刺,聚而殲之”,或“熏以毒煙,灌以穢水”,或“伐木作薪,堵塞洞口”,總算抑製住了太平軍的地道戰。


    以炮以洞,二李俱不能得逞,兩軍勢必陷入僵持之局。僵持,則餉糧彈藥能否補充至為關鍵。曾貞幹負責江邊糧道的防守,在水師接應下,頂住了太平軍的猛攻,乃能源源不斷從安慶、蕪湖等地獲得接濟。而南京防軍和城外李軍被曾營阻隔,無法接濟糧草;倘自蘇州前來接應,則長江兩岸鎮江、揚州為清軍占據,江麵另有湘軍水師,運船也無法通過。因此,太平軍無法保障後勤補給。加之太平軍八月中旬來此,未帶冬衣,十月後氣候轉涼,饑寒交迫,無法“僵持”,遂於十月初五日撤兵。曾國荃堅守四十六天,終於勉強保住陣地,沒有重蹈向榮、張國樑的覆轍。


    三、戰天京曾九呆子


    如前所述,隻占內圈陣地,不占外圍形勢,腹背受敵、圍軍被圍剿的局麵就不可避免。尤其是蘇州、常州、杭州、嘉興、寧國和九洑洲,這幾處要地,一天不被清軍控製,南京圍軍就一天不得安寧。南京城牆、石壘極為堅固,城中糧食彈藥儲備極為豐富,冒然強攻,傷亡必大,士氣必衰,一旦再有援軍來攻,是不是還能堅持四十六天,把握極小。在外圍未曾肅清的情況下,“長紮雨花台,以二三萬勁旅屯宿該處”,必然是一種尷尬乃至危險的境況:“援賊不來,則終歲清閑,全無一事(伯牛案:城堅糧足,不敢攻城,故曰清閑);援賊


    再來,則歸路全斷,一蟻潰堤(伯牛案:倘若糧道被斷,則必然崩潰)”;所以,最初曾國荃孤軍挺進雨花台,曾國藩就不贊成 ,此次被圍攻,他就直接批評了:“此等最險之著,隻可一試再試,豈可屢屢試之,以為兵家要訣乎?行兵最貴機局生活;弟在吉安、安慶,機局已不甚活,至金陵,則更呆矣” ;話說得很嚴厲,甚至連前此的克城之功也加以指摘。


    湘軍陸軍名將,前有塔齊布、羅澤南,後有李續賓、多隆阿、鮑超,曾國荃雖然屢在前敵,不乏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的舉動,也有克城拔寨的功勳,但並無名將之稱。何也?若從以少勝多、出奇製勝或者治軍有方、紀律嚴明等標準進行綜合比較,論述冗贅,可讀性差;講一個小故事,讀者自可知道其不被稱以名將的原因。光緒十年,左宗棠奉旨赴福建督師,在南京與兩江總督曾國荃預商軍事,談畢,嘮起家常,左問:“老九一生得力何處?”曾說:“揮金如土,殺人如麻” 。就這八個字可以判斷其不是名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湘軍十年征戰,一直被“餉絀”困擾,士兵因此譁變的事例各軍皆有,唯獨曾國荃所部不曾發生此類事變 。特別是鹹豐八年曾國藩重出江湖以後,曾國荃所部待遇優於他軍,彭玉麟、鮑超等人便屢屢抱怨這種厚此薄彼的做法 。甚至,與他人爭奪撥款以外,曾國荃的個人帳目,也不是很清楚,常常遭惹物議 。而在具體作戰中,曾國荃不吝惜子彈炸藥,消耗極大,連曾國藩也嘖有煩言,但又不得不“源源接濟” 。不缺餉,軍心自然穩定;彈藥不計成本,實力自然超群,所以,曾國荃所謂“揮金如土”,不過是得天獨厚、近水樓台的經濟優勢,並非湘軍將領普遍擁有的戰備條件。“殺人如麻”固然豪爽,但是類似於安慶屠城 那樣的“殺人如麻”,又有什麽值得稱讚的呢?起點不公平,程序不正義,結果當然不令人信服,是故曾國荃不被稱為名將。


    既然不是名將,所以曾國藩敢於在戰略、戰術層麵批評曾國荃,對於塔齊布、鮑超之類的將領,他就不用如此操心,做好調派、籌餉等行政工作就夠了。批評過後,他又指示機宜,表明取“勢”的重要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譚伯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譚伯牛並收藏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