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十年(1412年),十五歲的於謙考中生員(秀才),永樂十八年(1420年)參加杭州“鄉試”,考中第六名,次年會試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山西道監察禦史。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他隨宣宗禦駕親征。宣德二年(1427年),於謙巡按江西,他公正廉明,執法不阿,即使是藩王官屬,犯了罪也不寬恕,還審理平反冤獄數百件。宣德五年,升為兵部右侍郎兼都禦史。同年,明朝開始設立“巡撫”,作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職權在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之上,三十三歲的於謙被任命為首批巡撫,巡撫河南、山西長達十九年。在任期間,他深入民間,察訪疾苦,懲治貪官;興修水利,改良農業生產,立平糴法以備荒,並創“平倉”、“義倉”儲糧,以備荒年賑災;設“惠民藥局”,救治百姓疾病;命地方官員修治河堤以防水患,招撫山東、陝西難民,予以安置;屢次上疏請求蠲發生災害地方的錢糧賦稅。始終保持為政清廉,不受私謁,為民請命,不避權貴的耿直作風,被兩省百姓呼為“於青天”、譽為“於龍圖”,甚至有百姓在家給他立像供奉,有的州縣還為他建立了“生祠”。
正統元年(1436年),朱祁鎮即位,為明英宗。英宗年少貪玩,於是宦官近侍投其所好,得到恩寵。正統七年以後,軍國大權漸漸被宦官王振把持。王振“恃寵挾恩,奪主上之威福;懷奸行詐,紊祖宗之典章;每事不由於朝廷,出語自稱為聖旨”,“賣官鬻爵,誅殺無忌”,形成宦官專權的黑暗局麵。朝中上下,貪汙成風,地方官員進京辦事,必須先賄賂上司,但是於謙從不送禮。有人就勸他:“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甩甩他的兩隻袖子笑著說:“隻有清風。”並寫了一首詩,表明自己的品行:“手帕蘑菇和線香,本資民甲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閭閻就是裏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正統六年(1441年),於謙遭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山西、河南兩省百姓上書求情,加上幾位藩王說情,王振隻好放了於謙,復任舊職。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分四路大舉南下,很快占領明朝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明英宗在王振挾持下親征,由郕王朱祁鈺(英宗之弟)監國,於謙以兵部事輔助。8月15日明軍敗於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五十萬大軍全部覆沒,英宗被俘,消息傳來,舉國震動。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後宣布由郕王朱祁鈺監國。同時召集大臣,商量對策。大臣們七嘴八舌,莫衷一是,徐有貞等主張南遷避難,於謙堅決反對,並對皇太後和郕王說:“誰主張逃跑,應該砍頭。京城是國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勢就完了。大家難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訓嗎?”他的意見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於是太後決定立郕王為景帝,明英宗改稱太上皇。於謙升為兵部尚書,統帥全軍,負責指揮軍民守城。於謙針對瓦刺利用英宗作為人質以要挾明朝的陰謀,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使也先的陰謀不能得逞。
十月,瓦剌軍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於謙召集將領商量對策。大將石亨主張閉門堅守,等到敵人糧草接濟困難,自會退兵。於謙則主張主動出擊。他分派將領帶兵出城,在京城九門外擺開陣勢,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還命令城裏的守將把城門全部關閉起來,表示破釜沉舟、決一死戰的決心。並且下令,將領上陣丟了隊伍帶頭後退的斬將領;兵士不聽將領指揮,臨陣脫逃的由後隊將士督斬。於是全軍上下士氣振奮,鬥誌昂揚,同仇敵愾,決心跟瓦剌軍決戰到底,保衛京城。這時,各地勤王的明軍也陸續到達北京,城外的明軍增加到二十二萬人。
於謙手劄在內外夾擊的不利形勢下,也先戰敗被迫退兵。於謙以功加少保,總督軍務,於是增兵守衛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涿州(今河北涿縣)、易州(今河北易縣)等地,並派大將鎮守山西關隘,嚴防瓦剌軍隊南下。也先看到明朝軍力日漸強大,在軍事上打敗明朝已不可能。同時,瓦剌內部矛盾也日漸尖銳,也先手中的“上皇”不僅不再是王牌,實際上已變成累贅。於是他決定罷兵,送回朱祁鎮。隨即派使者與明朝講和。而大臣們一再奏請迎接上皇,這使景帝朱祁鈺很不高興,他生氣地說:“朝廷因通和壞事,欲與寇絕。”“我非貪此位,而卿等強樹焉。今復作紛紜何!”一時之間群臣惶恐萬分,無言以對。於謙勸說道:“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最後景帝的麵色才平和下來,說:“從汝,從汝。”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明英宗回到北京,明朝與瓦刺化幹戈為玉帛,互相通好,貢使絡繹,貿易不絕。《明史》評論道:“卒奉上皇以歸,(於)謙之力也。”
“要留青白在人間”的於謙(2)
於謙高瞻遠矚,知道和平局麵斷難長久,於是上安邊三策,建議改革軍製。並首創團營建製,挑選精兵,分營集中操練,各以都督統率,從此兵將相識,號令劃一,軍勢日盛。在政務上,他的章奏很合時宜,令人嘆服,處理公事,號令明審,百官威服,可謂功高名盛。但是他十分儉約,以國家棟樑之臣,所居之屋僅蔽風雨,景帝念其勞苦,曾賜給他一所宅第,他拒絕了,說“朝廷多事之秋,非臣子安居之日。”
正統元年(1436年),朱祁鎮即位,為明英宗。英宗年少貪玩,於是宦官近侍投其所好,得到恩寵。正統七年以後,軍國大權漸漸被宦官王振把持。王振“恃寵挾恩,奪主上之威福;懷奸行詐,紊祖宗之典章;每事不由於朝廷,出語自稱為聖旨”,“賣官鬻爵,誅殺無忌”,形成宦官專權的黑暗局麵。朝中上下,貪汙成風,地方官員進京辦事,必須先賄賂上司,但是於謙從不送禮。有人就勸他:“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甩甩他的兩隻袖子笑著說:“隻有清風。”並寫了一首詩,表明自己的品行:“手帕蘑菇和線香,本資民甲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閭閻就是裏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正統六年(1441年),於謙遭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山西、河南兩省百姓上書求情,加上幾位藩王說情,王振隻好放了於謙,復任舊職。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分四路大舉南下,很快占領明朝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明英宗在王振挾持下親征,由郕王朱祁鈺(英宗之弟)監國,於謙以兵部事輔助。8月15日明軍敗於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五十萬大軍全部覆沒,英宗被俘,消息傳來,舉國震動。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後宣布由郕王朱祁鈺監國。同時召集大臣,商量對策。大臣們七嘴八舌,莫衷一是,徐有貞等主張南遷避難,於謙堅決反對,並對皇太後和郕王說:“誰主張逃跑,應該砍頭。京城是國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勢就完了。大家難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訓嗎?”他的意見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於是太後決定立郕王為景帝,明英宗改稱太上皇。於謙升為兵部尚書,統帥全軍,負責指揮軍民守城。於謙針對瓦刺利用英宗作為人質以要挾明朝的陰謀,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使也先的陰謀不能得逞。
十月,瓦剌軍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於謙召集將領商量對策。大將石亨主張閉門堅守,等到敵人糧草接濟困難,自會退兵。於謙則主張主動出擊。他分派將領帶兵出城,在京城九門外擺開陣勢,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還命令城裏的守將把城門全部關閉起來,表示破釜沉舟、決一死戰的決心。並且下令,將領上陣丟了隊伍帶頭後退的斬將領;兵士不聽將領指揮,臨陣脫逃的由後隊將士督斬。於是全軍上下士氣振奮,鬥誌昂揚,同仇敵愾,決心跟瓦剌軍決戰到底,保衛京城。這時,各地勤王的明軍也陸續到達北京,城外的明軍增加到二十二萬人。
於謙手劄在內外夾擊的不利形勢下,也先戰敗被迫退兵。於謙以功加少保,總督軍務,於是增兵守衛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涿州(今河北涿縣)、易州(今河北易縣)等地,並派大將鎮守山西關隘,嚴防瓦剌軍隊南下。也先看到明朝軍力日漸強大,在軍事上打敗明朝已不可能。同時,瓦剌內部矛盾也日漸尖銳,也先手中的“上皇”不僅不再是王牌,實際上已變成累贅。於是他決定罷兵,送回朱祁鎮。隨即派使者與明朝講和。而大臣們一再奏請迎接上皇,這使景帝朱祁鈺很不高興,他生氣地說:“朝廷因通和壞事,欲與寇絕。”“我非貪此位,而卿等強樹焉。今復作紛紜何!”一時之間群臣惶恐萬分,無言以對。於謙勸說道:“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最後景帝的麵色才平和下來,說:“從汝,從汝。”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明英宗回到北京,明朝與瓦刺化幹戈為玉帛,互相通好,貢使絡繹,貿易不絕。《明史》評論道:“卒奉上皇以歸,(於)謙之力也。”
“要留青白在人間”的於謙(2)
於謙高瞻遠矚,知道和平局麵斷難長久,於是上安邊三策,建議改革軍製。並首創團營建製,挑選精兵,分營集中操練,各以都督統率,從此兵將相識,號令劃一,軍勢日盛。在政務上,他的章奏很合時宜,令人嘆服,處理公事,號令明審,百官威服,可謂功高名盛。但是他十分儉約,以國家棟樑之臣,所居之屋僅蔽風雨,景帝念其勞苦,曾賜給他一所宅第,他拒絕了,說“朝廷多事之秋,非臣子安居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