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在萬歲頭上的九千歲”魏忠賢(2)


    2002年,在陝西省榆林市舊城大街附近的新明樓發現一尊銅像,此銅像高2.05米,身穿四爪蟒服,眉心有一“白毫”(眉心珠),臉上無鬍鬚。經專家考證,此乃魏忠賢之銅像。當時,任延綏巡撫的朱童蒙在“鎮南之祠”為魏忠賢修建了一座生祠。魏忠賢倒台後,各地生祠遂廢。明末清初之際,榆林政權更迭頻繁,到了清代,這尊魏忠賢像已不為人們所識。由於當地人民不知真情,一直將魏忠賢的銅像當做佛像供奉了數百年。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病死,其弟弟、信王朱由檢即位,就是崇禎。魏忠賢還想繼續控製崇禎帝。據說,魏忠賢曾進獻國色四人,帶有香丸一粒,名“迷魂香”,要把崇禎皇帝變成癡皇帝,但沒有得逞。崇禎皇帝即位不久,就把客氏趕出皇宮。同時,各地官民上本論魏忠賢之罪的竟達數百本,崇禎片紙不遺,親自披閱,看到閹黨所為令人髮指,不禁動怒,下詔擒拿魏忠賢等人,抄沒家產。十一月,魏忠賢被免去司禮監和東廠的職務,謫發鳳陽守祖陵。這是一個試探,崇禎看到沒有引起大的騷亂,便命錦衣衛擒拿魏忠賢,魏忠賢行至途中,接到密報。想到昔日的榮華富貴,魏忠賢也感到生不如死,便懸樑自盡了。崇禎下令分魏忠賢屍體,懸其首級於河間示眾。又下詔在宮中浣衣局殺了客氏。同時,斬殺了許多魏黨黨羽,抄沒他們的家產。魏忠賢及其黨羽落得一個可恥的下場。


    f0 8 名臣名將


    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徐達


    徐達(1332~1385),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出身於農家。徐達謀略過人,治軍嚴明,智勇兼備,戰功卓著,在幫助朱元璋攻滅張士誠、陳友諒等割據勢力,北伐元軍,消滅元朝等重大戰爭中都立下赫赫戰功,名列功臣第一。明朝建立後,因功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且先後被封為信國公、魏國公。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裏長城”,並稱讚其“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1385年2月,徐達因病去世(一說被朱元璋害死),結束了他的戎馬生涯。死後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並賜葬鍾山北麓(明太祖朱元璋之孝陵北)。


    徐達像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達在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隊伍,隸屬朱元璋部。至正十五年,他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採石,打下集慶(今南京),輔佐朱元璋創建政權。後來奉命以大將軍身份領兵攻取鎮江,因功被授以淮興翼統軍元帥。至正十七年,他率兵東進,克常州、取常熟、江陰等地,屢次打敗張士誠的部隊,成功地阻止了張士誠軍的西進。次年,奉命留守應天(今南京),升為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至正二十年五月,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斬俘陳友諒萬餘人。後來又隨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再次大敗陳友諒軍,俘獲7000餘人。第二年,在攻打江州(今江西九江)戰役中,身先士卒,率師猛攻,迫使陳友諒退兵武昌,並領軍追至漢陽,戰後因功升為中書右丞相。至正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次年,官升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以大將軍銜率師出征,按照朱元璋先克淮東、再占浙西、後破平江(今江蘇蘇州)的軍事方略,進攻張士誠,攻克泰州。次年攻取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徹底占領淮東之地,接著占領浙西,連戰皆捷。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餘人,再次因功封為信國公。同年十月,徐達被朱元璋任命為征虜大將軍,同副將常遇春率師二十五萬開始北伐,不久攻取山東,隨即占領河南,然後很快揮軍攻下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宣布了元朝的滅亡。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朝殘餘勢力捲土重來,加強戰備,興修長城。命徐達領兵平定山西,又向北驅逐元殘餘勢力,主持重修北京的咽喉重地——居庸關,以防止蒙古騎兵的突襲。洪武三年,徐達率兵出潼關,趨定西(今屬甘肅),進剿元朝大將擴廓帖木兒,經過激烈戰鬥,大敗元軍,擒獲元朝郯王、濟王以下文武官員一千八百餘人,士兵八萬六千餘人。論功升至中書省右丞相,參理國事,並晉封魏國公。朱元璋命他鎮守北方軍事要地北平(今北京)。他在北平徙民實邊,大興屯田。他善於治軍,號令嚴明,士卒都願意以死效命。由於他長年在外征戰,加上他在戰爭中的傑出表現,使他獲得了“謀勇絕倫”的稱譽,甚至連明太祖也與他有“布衣兄弟”之稱。


    莫愁湖——相傳朱元璋與徐達曾在湖邊下棋作為明代的開國功臣,一生從事軍旅生涯的徐達深知邊塞對於國家的重要,再加上明朝初年蒙古殘餘勢力騎兵不斷南下騷擾明朝邊境。於是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一萬五千一百人,依山傍海築長城及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山海關。嘉靖年間的《山海關誌》裏麵記載說:“國朝洪武十四年,創建城池關隘,名山海關。”從此,山海關成了北京東麵的咽喉要塞。山海關的修建,使這一帶的長城固若金湯,成為阻止蒙古騎兵南下的重要屏障。也使得周邊的老百姓從此免於戰亂,更使大明王朝從此沒有了蒙古兵經常在這一帶不斷騷擾而又奈何不得的痛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說明朝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景峰/李金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景峰/李金玉並收藏正說明朝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