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元年(1450年)春夏,也先又對明朝發動進攻,於謙加強防務,嚴整軍備,瓦刺軍的數次攻伐均告失敗。這時,瓦剌內部也不滿也先的攻掠政策,主張與明議和。瓦刺看得不到多少實際利益,就同意議和,釋放英宗。英宗被釋返京,居皇城南宮,稱太上皇。七年之後的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在宦官曹吉祥等人的幫助下,英宗乘景帝病重,重新登極,被稱為“南宮復辟”。
“南宮復辟”的經過是這樣的。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京師團指揮石亨、翰林侍講徐有貞與宦官曹吉祥商議,要廢掉代宗,重立英宗。於是決定利用曹吉祥出入宮中方便的條件,由他與英宗聯繫。正月十六日三更時,徐有貞提前進入朝房,石亨等率家兵1000多人潛入長安門,由曹吉祥作內應,直接進入南宮。英宗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護衛下,乘上轎子便朝皇宮奔去。等到天亮時,曹吉祥敲響鍾鼓,打開殿門。等待早朝的大臣們,沒想到端坐於朝堂之上的竟是英宗,麵麵相覷,不知所措。隻聽見徐有貞說:“太上皇復位了,你們還不拜見?!”
曹吉祥因為策劃參與“南宮復辟”有功,很快成了英宗眼中的紅人,備受寵愛。英宗復辟成功,對擁立他的人論功行賞,曹吉祥被任命掌管司禮監,總督三大營,掌握了京城的軍政大權。石亨進爵忠國公,徐有貞被封為武功伯。曹吉祥等三人一夜之間成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曹吉祥左右著英宗,他們得勢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鎮壓朝中正直大臣。他們首先把矛頭指向了北京保衛戰的直接指揮者兵部尚書於謙。於謙這位忠心報國的忠臣最後背著“莫須有”的罪名,飲冤被殺。
紫禁城東華門曹吉祥欺騙英宗,排擠忠良,甚至幻想有朝一日成為皇帝。曹吉祥掌管朝廷中樞機構司禮監,可以隨意出入宮廷;其子侄都握有兵權,嗣子曹欽擔任都督同知不久又進封昭武伯,侄子曹鉉、曹鐸當上了都督,從此,有明一代開了宦官子弟封爵位的先例。曹吉祥身邊又有一批奸佞之徒趨炎附勢,其囂張氣焰直逼“老前輩”王振。
曹家的一些事情英宗也有所耳聞,英宗開始留意曹吉祥一家。此時,被排擠出朝廷的李賢又被召回朝廷。李賢向英宗進言,說參與“南宮復辟”的這幾個人都心懷鬼胎,要英宗嚴加提防。英宗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覺得自從這幾個人得勢以後,背著他幹了不少壞事,便有所醒悟,開始疏遠曹吉樣。
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曹吉祥之嗣子曹欽動用私刑將人打死。英宗以此為突破口,令錦衣衛嚴查此事,並下詔諭告群臣,不準臣下自行其是幹涉法典。曹欽心驚膽戰,急忙找曹吉祥商量對策。曹吉祥也深知大禍將要臨頭,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與曹欽商定,由曹欽領兵沖入皇宮,他在宮內領禁軍接應,一舉廢了英宗。但風聲走露。英宗急忙令人逮捕曹吉祥,並下令關閉皇宮四門和京城的九個大門。在與守門禁軍進行了一番博殺之後,曹欽投井自殺,曹鐸及其家人,不分老幼盡被屠殺。
曹吉祥一家發動的兵變,一夜之間即被鎮壓。三天之後,曹吉祥被處以分裂肢體的酷刑,其黨羽湯序、馮益等都被誅。
特務頭子汪直
汪直像汪直是瑤族人,先世居廣西桂平西北的大藤峽。因先人反叛明廷被抄家。明憲宗時被擄入宮為宦官,在萬貴妃宮中服侍。汪直為人狡詐,善於察顏觀色,奉承討好萬貴妃。萬貴妃於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為剛剛登基的憲宗生了一個兒子,便在後宮飛揚跋扈,從此不把王皇後放在眼裏,一心想當後宮的主宰。可是,她生的兒子沒活上一年就死了。萬貴妃非常害怕別的宮女或妃子生兒子,篡奪她的寵位,便讓汪直在宮中細心偵察,發現哪個宮女、嬪妃懷孕,立即向她報告。從這時,汪直特務的生涯就開始了。許多懷孕的宮女、嬪妃被萬貴妃逼迫墮胎。因此,汪直深得萬貴妃的歡心,汪直憑藉討好萬貴妃,進而獲得了憲宗的寵愛,很快升任禦馬監掌印太監,禦馬監是明朝宦官十二監之一,掌管禦馬、兵符等事務,有一定的權力。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年之中,汪直又掌管“西廠”,恃寵弄權,濫殺無辜,屢興大獄,製造了一係列駭人聽聞的冤案,朝野官民慘遭劫難,堪稱有明一代臭名昭著的“特務頭子”。
西廠是明代一個鎮壓官民的特種機構,是維護皇權、強化統治的特務組織。汪直本來是靠討好萬貴妃得以升官的奴才,當了西廠提督之後,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忠心,顯示聲威,他派出爪牙四出偵察、捕人審案。汪直詭計多端,頗具做特務的天分,經常帶領一兩名校尉化裝成市井平民,四處打探,上至朝廷的大政方針,下至民間的繁雜瑣事,他都細心搜集。尤其是官民們對朝廷和皇帝的議論都詳細探聽,然後直接向英宗奏明。汪直行動詭密,歷時一年有餘,竟未被人發覺。汪直控製下的西廠對官民言行的箝製,比先前的錦衣衛、東廠更是有過之而不及,官民因為西廠而生活在恐怖之中。汪直用一種叫“彈琵琶”的酷刑來陷害朝臣,排除異己,壯大自己的聲威,這種酷刑就是用鋒利的刀來剔活人的肋骨。
汪直提督西廠後,威風甚至超越皇帝。當朝禦史徐鏞曾說:“今天下之人,隻知有西廠而不知有朝廷,隻知畏汪直而不知畏陛下。”汪直每次出行,都帶上一大班隨從,前呼後擁,朝中的公卿大臣都要給他讓路。兵部尚書項忠因正直而遭汪直讒害。有一次項忠沒有主動給汪直讓路,汪直就當麵淩辱項忠,最終使項忠被革職為民,汪直方才罷休。由於汪直掌握了朝廷重權,以至於人們把當朝的閣臣們戲稱為“紙糊的三閣老”、“泥塑的六尚書”。
“南宮復辟”的經過是這樣的。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京師團指揮石亨、翰林侍講徐有貞與宦官曹吉祥商議,要廢掉代宗,重立英宗。於是決定利用曹吉祥出入宮中方便的條件,由他與英宗聯繫。正月十六日三更時,徐有貞提前進入朝房,石亨等率家兵1000多人潛入長安門,由曹吉祥作內應,直接進入南宮。英宗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護衛下,乘上轎子便朝皇宮奔去。等到天亮時,曹吉祥敲響鍾鼓,打開殿門。等待早朝的大臣們,沒想到端坐於朝堂之上的竟是英宗,麵麵相覷,不知所措。隻聽見徐有貞說:“太上皇復位了,你們還不拜見?!”
曹吉祥因為策劃參與“南宮復辟”有功,很快成了英宗眼中的紅人,備受寵愛。英宗復辟成功,對擁立他的人論功行賞,曹吉祥被任命掌管司禮監,總督三大營,掌握了京城的軍政大權。石亨進爵忠國公,徐有貞被封為武功伯。曹吉祥等三人一夜之間成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曹吉祥左右著英宗,他們得勢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鎮壓朝中正直大臣。他們首先把矛頭指向了北京保衛戰的直接指揮者兵部尚書於謙。於謙這位忠心報國的忠臣最後背著“莫須有”的罪名,飲冤被殺。
紫禁城東華門曹吉祥欺騙英宗,排擠忠良,甚至幻想有朝一日成為皇帝。曹吉祥掌管朝廷中樞機構司禮監,可以隨意出入宮廷;其子侄都握有兵權,嗣子曹欽擔任都督同知不久又進封昭武伯,侄子曹鉉、曹鐸當上了都督,從此,有明一代開了宦官子弟封爵位的先例。曹吉祥身邊又有一批奸佞之徒趨炎附勢,其囂張氣焰直逼“老前輩”王振。
曹家的一些事情英宗也有所耳聞,英宗開始留意曹吉祥一家。此時,被排擠出朝廷的李賢又被召回朝廷。李賢向英宗進言,說參與“南宮復辟”的這幾個人都心懷鬼胎,要英宗嚴加提防。英宗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覺得自從這幾個人得勢以後,背著他幹了不少壞事,便有所醒悟,開始疏遠曹吉樣。
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曹吉祥之嗣子曹欽動用私刑將人打死。英宗以此為突破口,令錦衣衛嚴查此事,並下詔諭告群臣,不準臣下自行其是幹涉法典。曹欽心驚膽戰,急忙找曹吉祥商量對策。曹吉祥也深知大禍將要臨頭,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與曹欽商定,由曹欽領兵沖入皇宮,他在宮內領禁軍接應,一舉廢了英宗。但風聲走露。英宗急忙令人逮捕曹吉祥,並下令關閉皇宮四門和京城的九個大門。在與守門禁軍進行了一番博殺之後,曹欽投井自殺,曹鐸及其家人,不分老幼盡被屠殺。
曹吉祥一家發動的兵變,一夜之間即被鎮壓。三天之後,曹吉祥被處以分裂肢體的酷刑,其黨羽湯序、馮益等都被誅。
特務頭子汪直
汪直像汪直是瑤族人,先世居廣西桂平西北的大藤峽。因先人反叛明廷被抄家。明憲宗時被擄入宮為宦官,在萬貴妃宮中服侍。汪直為人狡詐,善於察顏觀色,奉承討好萬貴妃。萬貴妃於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為剛剛登基的憲宗生了一個兒子,便在後宮飛揚跋扈,從此不把王皇後放在眼裏,一心想當後宮的主宰。可是,她生的兒子沒活上一年就死了。萬貴妃非常害怕別的宮女或妃子生兒子,篡奪她的寵位,便讓汪直在宮中細心偵察,發現哪個宮女、嬪妃懷孕,立即向她報告。從這時,汪直特務的生涯就開始了。許多懷孕的宮女、嬪妃被萬貴妃逼迫墮胎。因此,汪直深得萬貴妃的歡心,汪直憑藉討好萬貴妃,進而獲得了憲宗的寵愛,很快升任禦馬監掌印太監,禦馬監是明朝宦官十二監之一,掌管禦馬、兵符等事務,有一定的權力。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年之中,汪直又掌管“西廠”,恃寵弄權,濫殺無辜,屢興大獄,製造了一係列駭人聽聞的冤案,朝野官民慘遭劫難,堪稱有明一代臭名昭著的“特務頭子”。
西廠是明代一個鎮壓官民的特種機構,是維護皇權、強化統治的特務組織。汪直本來是靠討好萬貴妃得以升官的奴才,當了西廠提督之後,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忠心,顯示聲威,他派出爪牙四出偵察、捕人審案。汪直詭計多端,頗具做特務的天分,經常帶領一兩名校尉化裝成市井平民,四處打探,上至朝廷的大政方針,下至民間的繁雜瑣事,他都細心搜集。尤其是官民們對朝廷和皇帝的議論都詳細探聽,然後直接向英宗奏明。汪直行動詭密,歷時一年有餘,竟未被人發覺。汪直控製下的西廠對官民言行的箝製,比先前的錦衣衛、東廠更是有過之而不及,官民因為西廠而生活在恐怖之中。汪直用一種叫“彈琵琶”的酷刑來陷害朝臣,排除異己,壯大自己的聲威,這種酷刑就是用鋒利的刀來剔活人的肋骨。
汪直提督西廠後,威風甚至超越皇帝。當朝禦史徐鏞曾說:“今天下之人,隻知有西廠而不知有朝廷,隻知畏汪直而不知畏陛下。”汪直每次出行,都帶上一大班隨從,前呼後擁,朝中的公卿大臣都要給他讓路。兵部尚書項忠因正直而遭汪直讒害。有一次項忠沒有主動給汪直讓路,汪直就當麵淩辱項忠,最終使項忠被革職為民,汪直方才罷休。由於汪直掌握了朝廷重權,以至於人們把當朝的閣臣們戲稱為“紙糊的三閣老”、“泥塑的六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