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上,雖然魯監國政權處於抗清前線,卻並不能有效地利用當地的兵力和財力。同時,為了所謂的正統地位還與福建隆武帝朱聿鍵的政權相互傾軋,爭鬥不已。朱以海出任監國前,唐王朱聿鍵已經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閏六月初七日在福州稱帝。清順治二年(1645年)九月,已稱隆武帝的朱聿鍵派遣兵科給事中劉中藻為使者,前往紹興頒詔,宣布兩家無分彼此,魯監國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擔任同等官職。
對於是否承認隆武朝廷的正統地位,在魯監國大臣中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贊成開讀詔書和反對開讀的大約各占一半。朱以海見朝臣中不少人主張尊奉隆武帝,憤憤不平,宣布退歸藩位,於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十月初一日,主張承認隆武朝廷為正統的大臣開讀了詔書。然而,在張國維、熊汝霖等人的堅持下,終於決定拒絕接受隆武政權詔書,重新迎回朱以海。唐、魯爭立從此愈演愈烈,最後兵戎相見。
“海上天子”就在唐、魯互爭正統、自相殘殺的同時,清兵大軍壓境。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朝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與隆武帝朱聿鍵作戰的機會,渡過錢塘江,大舉進攻,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張國維兵敗身亡。前來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馬士英、阮大鋮,乘機唆使部將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覺後,慌忙單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張名振。
在定西侯張名振的護衛下,朱以海逃亡海上,後輾轉於浙江、福建海上,過著“水上為金湯,舟楫為宮殿”的艱苦生活,時人稱之為“海上天子”。清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朱以海在張名振等保護下乘船渡海到達舟山。駐守在這裏的肅虜侯黃斌卿藉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不承認魯監國的合法性,拒絕朱以海進城。於是,朱以海在舟山群島上借住了兩三個月。九月間,據守金門、廈門一帶的永勝伯鄭彩、定波將軍周瑞帶領舟師四百艘來到舟山,見朱以海處境困難,決定把他迎往福建。十月二十五日從舟山出發,十一月二十四日到達廈門,朱以海才得以在鄭彩軍駐地安頓下來。
從順治四年(1647年)開始,盡管東南沿海抗清武裝中還有鄭鴻逵、鄭成功、黃斌卿等人以尊奉業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為名,拒不接受朱以海的領導,但大多數文官武將和浙江、福建紳民都以他作為抗清復明的旗幟。當時,博洛已率清軍主力返回北京,東南兵力薄弱,抗清運動在他領導下風起雲湧,取得了一係列勝利。到順治五年(1648年)上半年,以魯監國為首的明朝義師已經收復了福建建寧、邵武、興化3個州及漳浦、海澄等27個縣。事實表明,閩浙各地百姓迫於清朝暴虐統治,如火如荼地掀起反抗鬥爭,朱以海不失時宜地組織抗清,頗有一番作為。特別是順治五年(1648年),江西、廣東相繼反正,整個南方的抗清運動一度進入高潮,南明復興的形勢相當可觀。
水為金湯舟為宮 意圖中興難成命(2)
然而,南明各派勢力之間的勾心鬥角,互相傾軋,終致良機坐失,使清廷得以憑藉有限的兵力各個擊破,所復州縣重新落入清軍之手。清順治六年(1649年)九月,張名振和盪湖伯阮進殺黃斌卿,並接朱以海至舟山,建立魯王行宮,張名振和阮進等主持軍事,重新整頓朝政。從這時起到順治八年(1651年),舟山群島成為魯監國領導下浙東抗清武裝活動的中心,牽製了東南地區大量清軍,為鄭成功部在福建沿海的擴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清順治八年(1651年)八月,清朝總督陳錦等率兵攻舟山。九月初二城陷,朱以海又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鄭成功原為隆武帝政權的堅決支持者,不滿朱以海大敵當前還與隆武帝自相殘殺,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明朝宗室,還是以禮相待,安排他居住於金門。次年三月,朱以海取消監國稱號,在海上與鄭成功聯合各部義軍,堅持抗清多年,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十七日在金門去世,結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搶繼大統成鬧劇 以身殉國顯氣節(1)
搶繼大統成鬧劇以身殉國顯氣節——南明嗣唐王朱聿
南明嗣唐王朱聿(1602~1646)是歷史上南明政權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南明政權中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從稱帝到被俘僅有41天。
僥倖稱帝朱聿與其哥哥、隆武帝朱聿鍵均屬崇禎帝朱由檢的遠親,其祖上為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檉。在朱聿鍵繼位為隆武帝後,朱聿襲爵為唐王。清順治三年(1646年)8月,朱聿鍵被清軍俘獲後,朱聿和隆武朝的殘餘官員歷經千難萬險由汀州從海上逃到廣州。當時,明朝的殘餘勢力已經在廣東肇慶推舉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桂王朱由榔為監國。
由於朱由榔寵信太監王坤,而王坤又與原明朝兩廣總督丁魁楚勾結,上下弄權,在江西贛州失守後,不顧廣東籍官員的反對,倉皇從廣東肇慶逃往廣西梧州。到達梧州時,廣東全境還在明朝掌控下。桂監國政權的這種逃跑政策,在廣東許多士紳官員的眼中,無疑於自棄疆土,且不顧部屬和百姓的生死,因而使南明政權的內部矛盾再度激化。崇禎時的戶部員外郎、隆武朝的重臣之一東閣大學士蘇觀生曾在贛州城破後,率領大軍退入廣州。當他得知丁魁楚擁立朱由榔後,也想參與擁立。但他受到丁魁楚及另外一名大學士呂大器的排擠,蘇觀生感到極端的不滿。
對於是否承認隆武朝廷的正統地位,在魯監國大臣中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贊成開讀詔書和反對開讀的大約各占一半。朱以海見朝臣中不少人主張尊奉隆武帝,憤憤不平,宣布退歸藩位,於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十月初一日,主張承認隆武朝廷為正統的大臣開讀了詔書。然而,在張國維、熊汝霖等人的堅持下,終於決定拒絕接受隆武政權詔書,重新迎回朱以海。唐、魯爭立從此愈演愈烈,最後兵戎相見。
“海上天子”就在唐、魯互爭正統、自相殘殺的同時,清兵大軍壓境。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朝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與隆武帝朱聿鍵作戰的機會,渡過錢塘江,大舉進攻,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張國維兵敗身亡。前來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馬士英、阮大鋮,乘機唆使部將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覺後,慌忙單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張名振。
在定西侯張名振的護衛下,朱以海逃亡海上,後輾轉於浙江、福建海上,過著“水上為金湯,舟楫為宮殿”的艱苦生活,時人稱之為“海上天子”。清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朱以海在張名振等保護下乘船渡海到達舟山。駐守在這裏的肅虜侯黃斌卿藉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不承認魯監國的合法性,拒絕朱以海進城。於是,朱以海在舟山群島上借住了兩三個月。九月間,據守金門、廈門一帶的永勝伯鄭彩、定波將軍周瑞帶領舟師四百艘來到舟山,見朱以海處境困難,決定把他迎往福建。十月二十五日從舟山出發,十一月二十四日到達廈門,朱以海才得以在鄭彩軍駐地安頓下來。
從順治四年(1647年)開始,盡管東南沿海抗清武裝中還有鄭鴻逵、鄭成功、黃斌卿等人以尊奉業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為名,拒不接受朱以海的領導,但大多數文官武將和浙江、福建紳民都以他作為抗清復明的旗幟。當時,博洛已率清軍主力返回北京,東南兵力薄弱,抗清運動在他領導下風起雲湧,取得了一係列勝利。到順治五年(1648年)上半年,以魯監國為首的明朝義師已經收復了福建建寧、邵武、興化3個州及漳浦、海澄等27個縣。事實表明,閩浙各地百姓迫於清朝暴虐統治,如火如荼地掀起反抗鬥爭,朱以海不失時宜地組織抗清,頗有一番作為。特別是順治五年(1648年),江西、廣東相繼反正,整個南方的抗清運動一度進入高潮,南明復興的形勢相當可觀。
水為金湯舟為宮 意圖中興難成命(2)
然而,南明各派勢力之間的勾心鬥角,互相傾軋,終致良機坐失,使清廷得以憑藉有限的兵力各個擊破,所復州縣重新落入清軍之手。清順治六年(1649年)九月,張名振和盪湖伯阮進殺黃斌卿,並接朱以海至舟山,建立魯王行宮,張名振和阮進等主持軍事,重新整頓朝政。從這時起到順治八年(1651年),舟山群島成為魯監國領導下浙東抗清武裝活動的中心,牽製了東南地區大量清軍,為鄭成功部在福建沿海的擴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清順治八年(1651年)八月,清朝總督陳錦等率兵攻舟山。九月初二城陷,朱以海又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鄭成功原為隆武帝政權的堅決支持者,不滿朱以海大敵當前還與隆武帝自相殘殺,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明朝宗室,還是以禮相待,安排他居住於金門。次年三月,朱以海取消監國稱號,在海上與鄭成功聯合各部義軍,堅持抗清多年,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十七日在金門去世,結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搶繼大統成鬧劇 以身殉國顯氣節(1)
搶繼大統成鬧劇以身殉國顯氣節——南明嗣唐王朱聿
南明嗣唐王朱聿(1602~1646)是歷史上南明政權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南明政權中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從稱帝到被俘僅有41天。
僥倖稱帝朱聿與其哥哥、隆武帝朱聿鍵均屬崇禎帝朱由檢的遠親,其祖上為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檉。在朱聿鍵繼位為隆武帝後,朱聿襲爵為唐王。清順治三年(1646年)8月,朱聿鍵被清軍俘獲後,朱聿和隆武朝的殘餘官員歷經千難萬險由汀州從海上逃到廣州。當時,明朝的殘餘勢力已經在廣東肇慶推舉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桂王朱由榔為監國。
由於朱由榔寵信太監王坤,而王坤又與原明朝兩廣總督丁魁楚勾結,上下弄權,在江西贛州失守後,不顧廣東籍官員的反對,倉皇從廣東肇慶逃往廣西梧州。到達梧州時,廣東全境還在明朝掌控下。桂監國政權的這種逃跑政策,在廣東許多士紳官員的眼中,無疑於自棄疆土,且不顧部屬和百姓的生死,因而使南明政權的內部矛盾再度激化。崇禎時的戶部員外郎、隆武朝的重臣之一東閣大學士蘇觀生曾在贛州城破後,率領大軍退入廣州。當他得知丁魁楚擁立朱由榔後,也想參與擁立。但他受到丁魁楚及另外一名大學士呂大器的排擠,蘇觀生感到極端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