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起兵後,朱棣率軍進行了很多次戰鬥,初步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第一次戰鬥是在懷來擊敗建文帝的大將宋忠,解除了北平周圍的軍事威脅,提高了軍威。不久開平、龍門、上穀、雲中、永平等處守軍紛紛投降,壯大了朱棣的力量。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在真定大戰中,朱棣又率軍擊退了建文帝派來的老將耿炳文,迫使建文帝用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在隨後進行的鄭村壩之戰中,建文帝數十萬軍馬又被朱棣擊敗。鄭村壩大戰之後,原本銳意削藩的建文帝卻變得軟弱起來,罷齊泰、黃子澄職,希望息兵。此時朱棣兵強馬壯,自然不會講和。雙方在白溝河擺開陣勢大戰,朱棣抓住戰鬥中難得的時機,指揮部隊猛衝,一舉擊潰南軍。白溝河之戰是一場事關全局的決定性戰役。這以後,建文帝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事征討。朱棣由此轉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又率軍在靈壁之戰中擊敗南軍。此戰之後,朱棣再也沒有遇到過大的戰鬥,順利地於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兵臨南京城下,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刻石永樂年間所製青花梅瓶除了靖難之役中幾次大的戰事外,為了確保邊疆地區的安定團結,朱棣曾率軍進行過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戰鬥。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有:平定南方的安南與五次親征漠北蒙古。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遣兵80萬出征南方的安南(即交阯國,今越南北部)。永樂五年(1407年)將安南國王、太子等人活捉,並改安南為交阯布政使司,成為中國的一個省。當時,對明王朝最大的威脅不是南方的安南,而是北方的蒙古。蒙古分裂為三部:韃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對蒙古採用恩威並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早已歸附,並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立有赫赫戰功。韃靼部勢力較強,朱棣有意聯絡瓦剌部,與之抗衡。


    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命丘福率軍10萬征討韃靼,不意全軍覆沒。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親率大軍50萬人出征。五月,在成吉思汗興起的斡難河與本雅失裏部遭遇,雙方大戰,最終本雅失裏敗逃。回師途中又遭遇阿魯台部,激戰數日,阿魯台戰敗逃遁。朱棣第一次親征大獲全勝,韃靼部的勢力被削弱了許多。隨著韃靼部的衰敗,瓦剌部強盛起來,時常騷擾邊境。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決定第二次親征,並讓皇太孫隨行。六月七日,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明成祖像遇到瓦剌的主力部隊。這場戰鬥十分慘烈,雙方損失相當,直到傍晚敵人才敗走。永樂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又三次親征蒙古。


    朱棣五次對蒙古用兵,目的在於保證北方邊境的安寧,並消除元朝復辟勢力的威脅。在第五次親征的歸途中,朱棣身體不適。到了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朱棣突然病逝,享年65歲。


    文韜武略的明成祖朱棣一生智謀過人,雖有武功,但更擅文治,以自己的文韜武略鞏固和發展了大明政權,多少帶有開國君主的氣質。可惜他好大喜功,使他的政績大為減色。其“文韜武略”主要表現在:


    果斷削藩。雖然朱棣對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決定不滿,但自己執政後也認為藩王勢力太盛,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因此決定削藩。但朱棣不像朱允炆那樣文弱與寡斷,而是有威有謀,削藩有方:憑持重兵在手,將眾藩王或遷南方,或廢為庶人,分別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權,使諸王的帝國之夢難圓。


    確立內閣體製,加強皇權。朱棣親自從官僚中選拔人才充當自己的顧問,協助辦理政事。任命解縉、胡廣、黃淮、永樂時期北京城平麵圖楊士奇、楊榮等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同時,又重用司禮監宦官,授予其“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官民隘事”等大權,使其與內閣的權勢相抗衡,而最後的決斷權屬於皇帝。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在洪武朝“錦衣衛”之外,另設“東廠”,由親信宦官統領,專事偵緝、搜捕、懲辦所謂“妖人”、“叛逆”、“大奸惡”。


    遷都北京。朱棣長期鎮守北京,深知北京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視北京為龍興之地。即位之初,他仍以南京為京師,不過早有遷都北京的打算。但他並非是貪戀王府舊地,更多的是考慮到如何加強北方的邊防。永樂四年(1406年),他徵調工匠、民夫百萬人,開始修建北京城及其宮殿,做遷都的準備工作。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歷時十四年的工程結束後,遷都準備就緒,朱棣下詔正式遷都北京,改稱京師,以南京為留都,同樣設立一套政府機構,但諸司印信全都移至北京,北京從此成為明朝的首都,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編纂書籍。朱棣君臨天下之後,尊儒納士,銳意標榜文治,喜歡聚眾編書,命人編有《古今列女傳》、《歷代名臣奏議》、《五經四書大全》、《為善陰騭書》、《孝順事實》等。其中以《永樂大典》最為著名。《永樂大典》編成於永樂五年(1407年),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類書,內容包羅萬象,保存了大量自先秦至明初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說明朝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景峰/李金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景峰/李金玉並收藏正說明朝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