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澄像朱允炆部署兵力,奮力平叛。盡管燕軍氣勢洶洶,但鏖戰三年,僅據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戰爭出現僵持局麵。這時一些被朱允炆處罰過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師空虛的情報,並表示願充當燕軍內應。朱棣正確分析了形勢,覺得隻要朱允炆在一天,地方軍隊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南京、成為一國之君後,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於是朱棣改變了以往攻城奪地的戰略,率軍直搗南京。


    建文四年(1402年)6月,燕軍渡過長江,兵臨城下。此時的建文朝廷已亂作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齊泰、黃子澄借募兵為由,離京奔廣德、蘇州。左都督徐增壽密謀私通朱棣作為內應,被朱允炆察知,親手將他砍死。守衛金川門的穀王朱穗和大將李景隆私自開門降燕,讓燕軍殺入城內。朱允炆聞報,流淚說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們竟在緊要關頭背叛於朕。”


    忠於朱允炆的禦史連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朱棣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殺。朱允炆聽說後嘆道:“如此忠臣,朕卻不重用,這是朕的過錯,悔之不及,朕還不如一死以殉社稷。”說完拔刀就要自殺,被左右死命攔住,無奈之下,隻好下令縱火焚毀皇宮。


    朱棣殺入宮中,搜尋了三天,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追問內侍,他們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隻知道他下令縱火後就不見了蹤影。


    結局之謎朱允炆事前絕對沒有想到,自己會因削藩而失去帝位。但是,當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後,朱允炆的結局到底怎樣,也就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由於朱允炆結束了朱元璋的嚴苛統治,並力行寬政,深受好評,因而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為人們所關注。但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關於朱允炆的下落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一般來說,有以下三種說法:


    自焚說。據永樂年間《太宗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不允,隻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眼看大勢已去,他不得已下令焚宮,並攜皇後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朱允炆的下落。宮內侍人都說朱允炆已自焚,並從火堆裏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作證明。燕王朱棣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隻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孺傳》均持此說。


    削髮為僧說。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認為燕軍破城後,朱允炆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太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裏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麵寫好了朱允炆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他人從水關禦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三人剃了頭,換上了僧衣,隻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們上船,並向朱允炆叩首稱萬歲。朱允炆問他怎麽知道自己有難,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據此,朱允炆削髮為僧,繼承了祖業。


    壯誌未酬失帝位 不知所終千古謎(3)


    南洋說。有傳言說,燕軍破城後,朱允炆泛舟出海,去了南洋,並在某個小島上過著自食其力的恬然隱居生活。後來,朱棣擔心朱允炆糾集當地的中國人,或是以宗主的身份號召南洋諸國興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鄭和數下西洋,一為宣揚國威,一為探尋建文帝蹤跡。據《明史》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在鄭和的船隊裏,還有一部分是錦衣衛,專門負責偵緝,至於是否探知建文帝蹤跡,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朱允炆結局之謎,民間仍有很多解釋和傳說,絕不止上麵列出的幾種。近年來,隨著對朱允炆出亡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史料掌握的不斷增多,相信他並未自焚而是削髮為僧出亡或漂洋出海的人漸漸多起來,台灣地區有學者甚至出版了《明惠帝出亡考證》一書。當然,到底朱允炆的結局怎樣,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至今仍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文治武功名垂史冊 篡弒屠戮任人評說(1)


    文治武功名垂史冊篡弒屠戮任人評說——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像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歷史上的第三位皇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11歲被封為燕王,21歲就藩北平,40歲以“靖難”名義興兵,四年後從他的侄兒朱允炆手中奪得了大明江山,改年號為“永樂”,故歷史上又稱為永樂皇帝。朱棣性格頗像其父朱元璋,一生在位22年,其文治武功也不亞於朱元璋,是繼朱元璋之後又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明朝皇帝。盡管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多疑嗜殺,好大喜功,因而是歷史上爭議頗多的一位帝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說明朝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景峰/李金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景峰/李金玉並收藏正說明朝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