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想附帶說一點,有些媒體把“虐俘門”說成“虐囚門”,這是不對的。美英軍隊虐待的是“戰俘”,而不是“囚犯”,這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日內瓦公約》明文規定,“對戰俘可以拘禁”,但“不得監禁”。將放下武器的一般戰俘混同於“囚犯”,這是缺乏國際法觀念的表現。再以種種惡劣手段去虐待他們,那就是犯罪了。這是國際法準則,世界各國都應當遵守的。時代發展到今天,美英軍隊中還發生如此嚴重的虐俘事件,國際影響太壞了。


    我作為帶過兵、參過戰、也處置過戰俘的人,看到美軍如此虐待戰俘,真可謂觸目驚心。我知道部隊到了戰區應該怎麽帶,士兵到了戰區應該怎麽教育、怎麽管理,抓到了戰俘應該怎樣處置。我忍不住想問一聲駐伊美軍領導層:你們提醒過士 097.3. 兵要嚴守軍紀、寬待俘虜嗎?你們還懂得一點戰爭法準則嗎?


    其實,隻要是一名真正的軍人,隻要是一名沐浴過人類現代文明的軍人,都應該懂得一些基本的戰爭法準則。難怪老軍人出身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也不得不承認,如此卑劣的虐俘事件,使他“深感痛惜”。


    二 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俘虜政策,往往從一個側麵反映出這個國家、這支軍隊的歷史文化傳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世界各國軍隊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待俘虜是最好的。


    在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也曾發生過戰國時代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將趙國四十餘萬戰俘“盡殺之”的重大事件。此事幽怨綿綿、遺恨千古。這是發生在秦始皇曾祖父時代的事。在秦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一直浸透著這種暴烈傳統。當時,秦國強大到了無以匹敵的地步,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何未能長盛?這個歷史教訓,中國歷代有識之士不斷地分析、總結,再分析、再總結。千百年來,人們的一致看法是:秦朝速亡,與它在統一六國過程中的軍事手段過於殘暴、統一後施政過於嚴酷不無關係。成吉思汗打下了多大地盤啊,為何都鞏固不住?看看他的“屠城”政策,就不難找到答案。我們中國文化有一個優長,就是善於在揚棄中繼承。中國歷代的政治家、軍事家,都將秦國“坑卒”和成吉思汗“屠城”引以為鑑,視為兵家大忌。


    戰俘問題(2)


    毛澤東是一代偉人,他對中國軍事歷史文化的研究和造詣博大精深。他一向把嚴明軍紀看成是得民心、得天下的重要條件之一。解放戰爭時期,他親自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虐待俘虜就是重要內容之一。建國後,毛澤東在閱讀二十四史時,千年史事,一生征戰,都成感慨。當他讀到一篇古代人物傳記時,又在書頁上寫下了一則重要批語:“殺降不可,殺俘尤不可。”他這則批語,應當成為兵家萬世警言。我一向認為,毛澤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高峰,雖然他也有他的歷 098.4. 史局限性。僅就毛澤東處置戰俘的思想內涵而言,其中就包含著他對中國幾千年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


    我軍的俘虜政策規定得很具體:不打,不罵,不搜腰包,不侮辱人格。不要小瞧這幾個看似簡單的“不”,它卻是關乎人心向背的大政治、大政策。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總兵力僅為120萬,不到三年時間,打了三大戰役,自己的傷亡數也不小,但總兵力卻猛增至400萬,奧妙何在?解放區群眾踴躍參軍是一個方麵,另一個極大的奧秘是:大批國民黨軍被俘虜後,在我軍的優俘政策感化下,一教育,一動員,紛紛掉轉槍口,加入我軍,重新投入戰鬥,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國民黨軍進攻。如此大規模地將戰俘迅速轉化為我用,這在軍事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奇蹟。


    批評別人是要有資格的、要有資本的。我剛好找到一本去年出版的《美軍戰俘———韓戰火線紀事》,作者是當年參加外軍戰俘管理工作的兩位誌願軍老戰士,不妨摘引幾段,看看中國人民誌願軍當年是怎樣對待美軍戰俘的。


    火線釋放: 戰場情況,瞬息萬變。但是,無論情況怎樣緊急和多變,我誌願軍都要對受傷的戰俘予以救助,給藥包紮。絕大部分傷病戰俘都由前方戰俘收容所轉送後方戰俘營;有一些則在前沿陣地釋放,讓美、英軍方接回去。


    火線釋放戰俘傷員,得到了毛主席嘉許。


    《紐約時報》報導:“被俘的27名受傷的美軍傷員昨天被釋放。傷員們說,他們被俘後,有吃的東西,待遇也好。”


    《溫哥華日報》報導:“中國人曾無數次將受傷的美軍俘虜放回他們的陣地。傷員不能走路時,中國人就將傷員放在一個地方,美國軍隊去接運傷員時,中國人就停止射擊。”


    舉辦戰俘營“奧運會”: 運動大會會場設在碧潼中學操場。主席台上方掛著“中國人民誌願軍碧潼戰俘營奧林匹克運動會”橫幅。有鬆柏枝紮成 099.5.100 的“和平之門”,有中、朝、英文寫的標語,彩旗招展,喜氣洋洋。


    美軍戰俘小威利斯·斯通手持火把跑步進入會場。


    運動大會共進行了田徑、球類、體操、拳擊、摔跤、拔河等27個項目的比賽。參加籃球、排球、足球、壘球、橄欖球等項目比賽的戰俘共有359人,其中以美軍戰俘居多,比賽場上最為突出。裁判員、計時員、發令員有29人。參加文娛節目演出的戰俘有202人。由26人組成的戰俘拉拉隊不停地敲鑼打鼓,吶喊助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觀戰筆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增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增泉並收藏觀戰筆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