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製獨裁和狂熱崇拜,這是兩樣什麽好玩意嗎?薩達姆啊!
四 現在要說到薩達姆的好戰。
這個問題,又要回過頭去從薩達姆的雄心說起,因為薩達姆的好戰同樣來源於他的雄心。
薩達姆要建設一個強大的伊拉克,這樣的雄心好不好呢?當然是好的。但是,薩達姆的雄心不隻是要當伊拉克的領袖,也不隻是要建設一個強大的伊拉克,而是要當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實現阿拉伯統一,重鑄阿拉伯的歷史輝煌。他的雄心就從這裏走向了反麵,成了野心。
隨著他鐵腕治國的“成功”,國內對他的狂熱崇拜,他想當阿拉伯領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越來越迫切。急不可耐之中,他不顧一切地駕著他的“薩達姆戰車”橫衝直撞駛向目標,駛出不遠就翻下萬丈深淵,粉身碎骨、灰飛煙滅。
薩達姆為什麽要去開動這輛災難性的戰車呢?根源蓋出自於他矢誌奉行的泛阿拉伯主義。
阿拉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古老的阿拉伯文明為人類留下了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但是,進入20世紀以來,阿拉伯世界似乎一直處在一個深刻的矛盾之中:一方麵,阿拉伯國家間已高度離散;另一方麵,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卻一直在謀求建立一個新的權威中心。事實上,古代經歷了阿拉伯帝國大崩潰,近代經歷了奧斯曼帝國大崩潰,又經過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被帝國主義不斷占領和瓜分的阿拉伯世界,最終已分解成了20多個不同國家。可是,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卻始終解不開阿拉伯情結,他們推行泛阿拉伯主義的宗旨,就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或聯邦。泛阿拉伯主義萌發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敘利亞,隨後傳入阿拉伯各國。伊拉克是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統治中心,在民族心理上極容易接受泛阿拉伯主義,這種思潮一經傳入,立刻落地生根。
宗教的伊斯蘭和民族的阿拉伯,這兩個概念雖有不同,但主要部分是重合的。按照亨廷頓的說法,伊斯蘭世界隻能由一個或幾個強大的核心國家來統一其意誌,但自從奧斯曼帝國滅亡以後,伊斯蘭世界失去了核心國家。他認為,當今有6個“可能的”伊斯蘭核心國家,它們是埃及、伊朗、沙特、印尼、巴基斯坦、土耳其,但它們目前沒有一個具有成為伊斯蘭核心國家的實力。因而他認為,伊斯蘭是“沒有凝聚力的意識”,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苦苦追求的“一個泛阿拉伯國家從未實現過”。
在亨廷頓列舉的伊斯蘭世界“可能的”6個核心國家中,偏偏沒有提到伊拉克,但最想當阿拉伯領袖的恰恰是伊拉克。薩達姆對阿拉伯復興的願望無比強烈,他說,“阿拉伯民族是一切先知的發源地和搖籃”,“我們的夢想”是要“創建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社會主義民主國家”。薩達姆認為,阿拉伯復興的任務隻能依靠伊拉克來完成。他說,“阿拉伯人的榮譽來自伊拉克的繁榮昌盛,伊拉克興旺發達,整個阿拉伯民族也會興旺發達”。不僅如此,“我們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廣闊的地平線”。這就是薩達姆的“經典語言”,這就是典型的“薩達姆雄心”。薩達姆在這種雄心的驅使下,他的對外政策還能不強硬嗎?一旦同鄰國把事情鬧到誰也壓服不了誰的時.11. 080 候,他就不惜向對方開戰。
薩達姆執政23年,竟連續打了四場戰爭,國家怎不遭殃,人民怎不遭殃?當然,一個國家遭受連年戰亂,倒並不一定直接等於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好戰。假如這些戰爭都是由外國侵略勢力平白無故地強加到這個國家頭上的,那麽,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理所當然要動員人民舉國抗戰。問題是,薩達姆執政期間的四場戰爭,導火索都是由他自己點燃的。他1979年上台,1980年就主動挑起兩伊戰爭,同伊朗一打就是8年。1990年他又悍然出兵入侵科威特,直接導致海灣戰爭,被老美打趴在地。最後使他陷於滅頂之災的伊拉克戰爭,雖然是美國以“先發製人”戰略來打他,但實際上仍是海灣戰爭的繼續,起因仍要追查到他自己頭上。
許多人從電視裏看到薩達姆被美軍生擒時顯得那樣“老實”,均感大惑不解,其實,那一刻薩達姆自己也在發懵,他被自己搞糊塗了,為什麽自己扔出去的石頭居然飛回來砸了自己的腳?
戰火是這麽好玩的嗎,薩達姆啊! 五 最後還想分析另外一個不得不分析的問題:再來看看薩達姆在伊拉克戰爭中的戰略決策錯誤。它實質上是一個如何處置民族危機的問題。而且,它實際上也是薩達姆落到今天這個地步的直接原因所在。
薩達姆的雄心和悲劇(5)
如何處置民族危機是領袖的必備素質之一。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幹大事、成大業者,哪能一帆風順?無論多麽英雄蓋世的政治家,也難免會在某些重大問題上出差錯、犯錯誤。但這本身倒並不一定就是致命的,真正致命之處在於:一旦出現危機,尤其是到了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該怎麽去應對?
任何一場戰爭,戰略決策都是決定戰爭全局的。戰略決策如何產生?孫子說,要“算”。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孫子說的“得算多”與“得算少”,是指戰略分析的深與淺。他說的“廟算勝”與“廟算不勝”,是指戰略決策的對與錯。
四 現在要說到薩達姆的好戰。
這個問題,又要回過頭去從薩達姆的雄心說起,因為薩達姆的好戰同樣來源於他的雄心。
薩達姆要建設一個強大的伊拉克,這樣的雄心好不好呢?當然是好的。但是,薩達姆的雄心不隻是要當伊拉克的領袖,也不隻是要建設一個強大的伊拉克,而是要當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實現阿拉伯統一,重鑄阿拉伯的歷史輝煌。他的雄心就從這裏走向了反麵,成了野心。
隨著他鐵腕治國的“成功”,國內對他的狂熱崇拜,他想當阿拉伯領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越來越迫切。急不可耐之中,他不顧一切地駕著他的“薩達姆戰車”橫衝直撞駛向目標,駛出不遠就翻下萬丈深淵,粉身碎骨、灰飛煙滅。
薩達姆為什麽要去開動這輛災難性的戰車呢?根源蓋出自於他矢誌奉行的泛阿拉伯主義。
阿拉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古老的阿拉伯文明為人類留下了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但是,進入20世紀以來,阿拉伯世界似乎一直處在一個深刻的矛盾之中:一方麵,阿拉伯國家間已高度離散;另一方麵,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卻一直在謀求建立一個新的權威中心。事實上,古代經歷了阿拉伯帝國大崩潰,近代經歷了奧斯曼帝國大崩潰,又經過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被帝國主義不斷占領和瓜分的阿拉伯世界,最終已分解成了20多個不同國家。可是,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卻始終解不開阿拉伯情結,他們推行泛阿拉伯主義的宗旨,就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或聯邦。泛阿拉伯主義萌發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敘利亞,隨後傳入阿拉伯各國。伊拉克是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統治中心,在民族心理上極容易接受泛阿拉伯主義,這種思潮一經傳入,立刻落地生根。
宗教的伊斯蘭和民族的阿拉伯,這兩個概念雖有不同,但主要部分是重合的。按照亨廷頓的說法,伊斯蘭世界隻能由一個或幾個強大的核心國家來統一其意誌,但自從奧斯曼帝國滅亡以後,伊斯蘭世界失去了核心國家。他認為,當今有6個“可能的”伊斯蘭核心國家,它們是埃及、伊朗、沙特、印尼、巴基斯坦、土耳其,但它們目前沒有一個具有成為伊斯蘭核心國家的實力。因而他認為,伊斯蘭是“沒有凝聚力的意識”,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苦苦追求的“一個泛阿拉伯國家從未實現過”。
在亨廷頓列舉的伊斯蘭世界“可能的”6個核心國家中,偏偏沒有提到伊拉克,但最想當阿拉伯領袖的恰恰是伊拉克。薩達姆對阿拉伯復興的願望無比強烈,他說,“阿拉伯民族是一切先知的發源地和搖籃”,“我們的夢想”是要“創建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社會主義民主國家”。薩達姆認為,阿拉伯復興的任務隻能依靠伊拉克來完成。他說,“阿拉伯人的榮譽來自伊拉克的繁榮昌盛,伊拉克興旺發達,整個阿拉伯民族也會興旺發達”。不僅如此,“我們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廣闊的地平線”。這就是薩達姆的“經典語言”,這就是典型的“薩達姆雄心”。薩達姆在這種雄心的驅使下,他的對外政策還能不強硬嗎?一旦同鄰國把事情鬧到誰也壓服不了誰的時.11. 080 候,他就不惜向對方開戰。
薩達姆執政23年,竟連續打了四場戰爭,國家怎不遭殃,人民怎不遭殃?當然,一個國家遭受連年戰亂,倒並不一定直接等於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好戰。假如這些戰爭都是由外國侵略勢力平白無故地強加到這個國家頭上的,那麽,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理所當然要動員人民舉國抗戰。問題是,薩達姆執政期間的四場戰爭,導火索都是由他自己點燃的。他1979年上台,1980年就主動挑起兩伊戰爭,同伊朗一打就是8年。1990年他又悍然出兵入侵科威特,直接導致海灣戰爭,被老美打趴在地。最後使他陷於滅頂之災的伊拉克戰爭,雖然是美國以“先發製人”戰略來打他,但實際上仍是海灣戰爭的繼續,起因仍要追查到他自己頭上。
許多人從電視裏看到薩達姆被美軍生擒時顯得那樣“老實”,均感大惑不解,其實,那一刻薩達姆自己也在發懵,他被自己搞糊塗了,為什麽自己扔出去的石頭居然飛回來砸了自己的腳?
戰火是這麽好玩的嗎,薩達姆啊! 五 最後還想分析另外一個不得不分析的問題:再來看看薩達姆在伊拉克戰爭中的戰略決策錯誤。它實質上是一個如何處置民族危機的問題。而且,它實際上也是薩達姆落到今天這個地步的直接原因所在。
薩達姆的雄心和悲劇(5)
如何處置民族危機是領袖的必備素質之一。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幹大事、成大業者,哪能一帆風順?無論多麽英雄蓋世的政治家,也難免會在某些重大問題上出差錯、犯錯誤。但這本身倒並不一定就是致命的,真正致命之處在於:一旦出現危機,尤其是到了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該怎麽去應對?
任何一場戰爭,戰略決策都是決定戰爭全局的。戰略決策如何產生?孫子說,要“算”。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孫子說的“得算多”與“得算少”,是指戰略分析的深與淺。他說的“廟算勝”與“廟算不勝”,是指戰略決策的對與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