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管家”坎貝爾。小報記者出身的坎貝爾,可能原本就有“添油加醋”的職業本性。後來飛黃騰達,當上了布萊爾辦公室的新聞主任,充當著布萊爾政府“信息大管家”的角色,擁有廣泛的權力,被稱為“真正的英國副首相”。吉利根揭露他在伊拉克情報中弄虛作假,塞進所謂薩達姆政權可在45分鍾內部署生化武器的說法,使他名聲狼藉。開始時,他還想“自衛反擊”,向bbc頻頻施壓。凱利一死,他已陷入“政治絕境”,布萊爾也隻得棄掉這隻當頭卒。坎貝爾灰溜溜地以辭職告終,掛冠而去。


    美英“情報門”(5)


    “保皇大法官”赫頓。鬧劇最後總得有人出來收拾場麵。這個人物必須有點權威性,會拿捏分寸,能將事情擺平。環顧英倫,堪當此任者,誰?赫頓。別誤會,不是曾到中國來當過一陣足球教練但沒有搞出什麽名堂的霍頓,而是“英國最資深的法官之一”布萊恩·赫頓,由他領導一個委員會,來主持對“凱利事件”的獨立調查。赫頓是英國最高法院(上議院)12位法官中的一位,73歲了,資歷深,臉上皺紋也深了。在他審理過的案件中,最出名的是智利前總統皮諾切特一案,此案也曾引發過諸多爭議。赫頓這位“資深大法官”,分量全在“資深”二字上。他吃了一輩子英國政法飯,怎能不深諳法律與政治相互關係之奧妙?身為大法官,靠什麽拿住人?靠“公正”。赫頓先放出話來,希望在皇家高等法院舉行的一係列調查聽證會都能夠對全英國民現場直播,以完全公開的方式公正地進行司法調查。怎麽樣?“公正”吧!這叫“先聲奪人”。然後,赫頓端住架子,開始傳人聽證。從政府官員、bbc記者、新聞主管、凱利遺孀、國防部長等等,一直傳到首相大人布萊爾,一個個被叫到高等法院去問話,搞了幾個月,詢問了70多人。其間,案情進展跌宕起伏,媒體報導評說紛紜,公眾猜測五花八門。那些天,赫頓拿起鉛筆敲腦門,放下宗卷喝咖啡,踩著地毯轉圈子,站到窗前去發一小會呆,掂量、琢磨、苦苦思索。他深知,公眾有反戰心理,“民意不可侮”


    嘛。可是,英軍也不能長期不打仗呀,隔幾年打它一仗還是需要的。馬爾維納斯群島那一仗已經過去20多年了,海灣戰爭也過去十年多了,伊拉克這一仗打一打也無妨嘛,再不打這支軍隊就退化了,英國就更不像英國了。布萊爾這個人嘛,開戰心切,他可能曾暗示手下對“情報”作了點手腳,一不小心,落下把柄,遇到麻煩,教訓不小。挨點批,也好讓他長點見識。但布萊爾上台以來,英國經濟還算搞得不錯,失業率較低。環顧英國政壇,目前還看不出誰的能力勝過他,所以對他還得保一保。赫頓心有所“保”,就必有所“棄”。在他看來,那些同政府站在對立麵的官員、大臣,吃裏扒外,有失體統,太不像話了。還有,拿了政府撥款卻處處和政府作對的bbc,此次也決不能給他們留什麽麵子。另外,他又想到了此事直接關係到英美兩國關係。雖然布萊爾在美國麵前表現得如同“僕從”,讓英國人很不舒服,但英國若是一舉把布萊爾拉下馬,不是明擺著給美國小布希難堪嗎?當初,英美兩國不顧國際輿論反對,興師動眾打了這場伊拉克戰爭,現在薩達姆也抓到了,回過頭來卻自己動手把兩國首腦搞倒,這不是讓全世界都來看英美兩國的笑話嗎?這樣不行啊。堂堂英國皇家大法官,歸根結底還得把英國的國家利益擺在第一位。想到這裏,赫頓心裏有底了,主意拿定了,腹稿打好了。然後,他躲得遠遠的,跑到家鄉北愛爾蘭去撰寫、推敲調查報告的結論部分。


    這是足以決定布萊爾等人“生死”的部分,草率不得、疏忽不得。結論部分擬畢,長達89頁,他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可以了。又一想,英國公眾反戰傾向甚烈,而他這個調查報告“保皇”色彩甚濃,公布出去,能否服眾,要冒很大風險。但不怕,萬事預則立,先把退路準備好。他先讓辦公室向外公布了一項個人聲明:本人布萊恩·赫頓勳爵,將在公布調查報告前一天退休。原定2004年1月12日公布調查報告,他選擇1月11日退休。真不虧是搞了一輩子法律的“資深大法官”,把事情策劃得嚴絲合縫。什麽叫“老謀深算”,赫頓又讓世人長了一回見識。赫頓知道,他這個調查報告,好比是高壓鍋裏燜的一鍋肉,多少人都在等著要聞香味、嚐.13. 067 鮮味。但高壓鍋開急了會炸著自己,他先放一點點氣出來,讓公眾對他這個調查報告的基調有個思想準備。《太陽報》提前得到赫頓報告的核心內容:布萊爾平安無事。輿論譁然。吵吧,高壓鍋內的氣壓已經得到部分釋放,赫頓的試探已經達到目的。1月28日,赫頓報告正式公布,四點結論:第一,凱利是自殺,與旁人無涉。第二,國防部新聞辦公室不是故意泄露凱利名字,是被媒體逼的。不過,國防部在向媒體通報凱利名字之前,未能提前通知凱利本人,疏忽了。第三,沒有證據能說明英國政府有意捏造情報。第四,首相布萊爾沒有任何不誠實和不光彩的行為。最後一點,語氣特別肯定,力保布萊爾逃過劫難的意圖昭然若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觀戰筆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增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增泉並收藏觀戰筆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