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新一代戰爭(3)
再一例:此次伊軍迅速崩潰,原因究竟何在?
有的評論認為,那是由於美軍在戰前實施的“戰略欺騙”獲得了成功。大意是說,美軍利用最先進的數位化部隊第四機步師在地中海實施“佯動”,造成美軍要借道土耳其過境開闢北方戰場的“假象”,使伊軍誤認為美軍的主要突擊方向在北方,因而作了“向北防禦”
的兵力部署,把防禦重心放到北方去了。可是戰爭打響之後,卻發現美英聯軍的主要突擊方向在南方,但由於伊軍缺乏空中掩護,此時已無法變更防禦部署,從而導致伊軍防禦體係“前不能救其後,後不能救其前”的局麵,故一擊即潰。這種說法,粗看頭頭是道,其實不然。的確,“戰略欺騙”在二次大戰中曾被廣泛運用。德軍發動閃電.7. 08 戰入侵蘇聯,日軍偷襲珍珠港,盟軍諾曼第登陸開闢第二戰場,都曾成功地實施過“戰略欺騙”。但此一時彼一時,在衛星偵察和各種通訊工具高度發達的今天,地麵部隊的行動再想實施戰略規模的“欺騙”已不大可能。況且,美軍第四機步師想從地中海上岸,借道土耳其過境進入伊拉克戰場作戰,這是“真動”而非“佯動”。後來被迫繞道紅海南下,那是因為土耳其議會沒通過美軍借道方案造成的,此事純屬政治因素,並無多少“軍事秘密”可言。
我粗粗翻了一下一個月來的報摘、網摘,將戰前、戰中從美英兩國軍方透露出來的種種信息(諸如兵力調動部署、作戰意圖、行動計劃,甚至包括某些具體戰法)同後來戰爭發展的實際過程相對照,發現其主要脈絡竟是“基本可信”的。由此可見,在信息化時代,“透明”與“半透明”反倒是新一代戰爭的重要特點之一。尤其像美軍對伊軍強弱懸殊的“非對稱戰爭”,這種特點更為明顯,美英聯軍充分利用“透明”與“半透明”,達到了先聲奪人、威懾伊軍的目的,這倒是需要我們去認真研究的一個問題。當然,“兵不厭詐”這條古老軍事原則仍未過時,軍事行動中永遠會有“欺騙”的成分。但信息化時代的“欺騙”,從內容到方式都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如“電子欺騙”已成為今天的主要“欺騙”手段,我們對此研究得還很不夠。總之,伊軍之敗,並非敗在吃了美軍“戰略欺騙”的大虧,而是另有本質根源,此事後麵將專門討論。反過來說,美軍之勝,如果說它主要勝在“戰略欺騙”的成功上,恐怕連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前線總指揮弗蘭克斯將軍也不會同意。要是那樣,美軍的“新軍事革命”豈不是白搞了嗎?
好在我們大家對信息化時代全新樣式的戰爭都處在學習研究之中,趁這次伊拉克戰爭硝煙尚未散盡,對它作些粗略的回望式分析,定會有所裨益。
巴格達的陷落與美軍的新戰法
巴格達的陷落與美軍的新戰法(1)
美軍的坦克車隊令人“不可思議”地穿越了巴格達。
一 巴格達陷落得如此快速而“簡單”,不僅出乎常人預料,也令中外許多軍事家們始料不及。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小布希和拉姆斯菲爾德,五角大樓的謀士們,指揮伊拉克戰爭的美軍將領們,都將醉心於他們用新軍事思想導演出來的這場“精彩演出”。
我們的問題仍然是:如何從軍事上看懂它。
信息化戰爭的完備形態是數位化戰爭。拉姆斯菲爾德竭力推行的“數位化戰爭”新理論,用美國人自己的話來概括,就是要“將緩慢而龐大的軍隊轉變成一支輕便但迅速而精確的部隊”。
雖然由於借道土耳其受阻,也由於戰局發展太快,美軍第一支數位化部隊第四機步師沒有來得及在伊拉克戰爭中得到全麵檢驗,但來源於“數位化戰爭”理論的“精幹、精確、快速”的作戰指導思想,卻在伊拉克戰爭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貫徹。美軍依仗強大的製信息權,在作戰行動中特別強調“抓住要點,直取要害”,自始至終把“打首都、打首腦、打中樞”作為戰役重心,作為貫穿全部作戰行動的焦點。
伊拉克的要害:巴格達。
巴格達的要害:薩達姆。
薩達姆的要害:控製力。
歸納:打巴格達,打薩達姆。
五角大樓和美軍將領們正是根據這樣一個作戰思路來導演伊拉克戰爭的,更是按照這樣一個作戰思路來攻打巴格達的。
二 巴格達迅速陷落,老美心中那份得意自不必說。在一旁作壁上觀的俄國將領們,卻看在眼裏,酸在心裏。這些昔日美軍的老對手們在吞下這粒酸葡萄之後,也不得不承認“美軍在伊拉克演練了全新戰法”。英國聯合特遣部隊司令、空軍中將布賴恩·伯裏奇也不無醋意地說,美軍攻打巴格達的戰術,其實同他指揮的英軍在巴斯拉採用的“撼樹”戰術差不多。也就是說,薩達姆政權是一棵樹,美軍的戰法是使勁搖動它的樹幹,使樹上的果子紛紛落地。一樹果子,一隻一隻去摘多麽費事,使勁搖動樹幹使滿樹果子紛紛落地,又快又省事。美軍這種新戰法的精義就是“抓住要點,直取要害”,不在枝節問題上糾纏。伯裏奇最後換成讚揚的口吻道:“美軍向巴格達的進攻不同尋常,歷史學家和其它方麵的學者將要花幾年的時間對它進行研究,而且也將成為軍校學員的必學戰例。”
再一例:此次伊軍迅速崩潰,原因究竟何在?
有的評論認為,那是由於美軍在戰前實施的“戰略欺騙”獲得了成功。大意是說,美軍利用最先進的數位化部隊第四機步師在地中海實施“佯動”,造成美軍要借道土耳其過境開闢北方戰場的“假象”,使伊軍誤認為美軍的主要突擊方向在北方,因而作了“向北防禦”
的兵力部署,把防禦重心放到北方去了。可是戰爭打響之後,卻發現美英聯軍的主要突擊方向在南方,但由於伊軍缺乏空中掩護,此時已無法變更防禦部署,從而導致伊軍防禦體係“前不能救其後,後不能救其前”的局麵,故一擊即潰。這種說法,粗看頭頭是道,其實不然。的確,“戰略欺騙”在二次大戰中曾被廣泛運用。德軍發動閃電.7. 08 戰入侵蘇聯,日軍偷襲珍珠港,盟軍諾曼第登陸開闢第二戰場,都曾成功地實施過“戰略欺騙”。但此一時彼一時,在衛星偵察和各種通訊工具高度發達的今天,地麵部隊的行動再想實施戰略規模的“欺騙”已不大可能。況且,美軍第四機步師想從地中海上岸,借道土耳其過境進入伊拉克戰場作戰,這是“真動”而非“佯動”。後來被迫繞道紅海南下,那是因為土耳其議會沒通過美軍借道方案造成的,此事純屬政治因素,並無多少“軍事秘密”可言。
我粗粗翻了一下一個月來的報摘、網摘,將戰前、戰中從美英兩國軍方透露出來的種種信息(諸如兵力調動部署、作戰意圖、行動計劃,甚至包括某些具體戰法)同後來戰爭發展的實際過程相對照,發現其主要脈絡竟是“基本可信”的。由此可見,在信息化時代,“透明”與“半透明”反倒是新一代戰爭的重要特點之一。尤其像美軍對伊軍強弱懸殊的“非對稱戰爭”,這種特點更為明顯,美英聯軍充分利用“透明”與“半透明”,達到了先聲奪人、威懾伊軍的目的,這倒是需要我們去認真研究的一個問題。當然,“兵不厭詐”這條古老軍事原則仍未過時,軍事行動中永遠會有“欺騙”的成分。但信息化時代的“欺騙”,從內容到方式都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如“電子欺騙”已成為今天的主要“欺騙”手段,我們對此研究得還很不夠。總之,伊軍之敗,並非敗在吃了美軍“戰略欺騙”的大虧,而是另有本質根源,此事後麵將專門討論。反過來說,美軍之勝,如果說它主要勝在“戰略欺騙”的成功上,恐怕連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前線總指揮弗蘭克斯將軍也不會同意。要是那樣,美軍的“新軍事革命”豈不是白搞了嗎?
好在我們大家對信息化時代全新樣式的戰爭都處在學習研究之中,趁這次伊拉克戰爭硝煙尚未散盡,對它作些粗略的回望式分析,定會有所裨益。
巴格達的陷落與美軍的新戰法
巴格達的陷落與美軍的新戰法(1)
美軍的坦克車隊令人“不可思議”地穿越了巴格達。
一 巴格達陷落得如此快速而“簡單”,不僅出乎常人預料,也令中外許多軍事家們始料不及。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小布希和拉姆斯菲爾德,五角大樓的謀士們,指揮伊拉克戰爭的美軍將領們,都將醉心於他們用新軍事思想導演出來的這場“精彩演出”。
我們的問題仍然是:如何從軍事上看懂它。
信息化戰爭的完備形態是數位化戰爭。拉姆斯菲爾德竭力推行的“數位化戰爭”新理論,用美國人自己的話來概括,就是要“將緩慢而龐大的軍隊轉變成一支輕便但迅速而精確的部隊”。
雖然由於借道土耳其受阻,也由於戰局發展太快,美軍第一支數位化部隊第四機步師沒有來得及在伊拉克戰爭中得到全麵檢驗,但來源於“數位化戰爭”理論的“精幹、精確、快速”的作戰指導思想,卻在伊拉克戰爭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貫徹。美軍依仗強大的製信息權,在作戰行動中特別強調“抓住要點,直取要害”,自始至終把“打首都、打首腦、打中樞”作為戰役重心,作為貫穿全部作戰行動的焦點。
伊拉克的要害:巴格達。
巴格達的要害:薩達姆。
薩達姆的要害:控製力。
歸納:打巴格達,打薩達姆。
五角大樓和美軍將領們正是根據這樣一個作戰思路來導演伊拉克戰爭的,更是按照這樣一個作戰思路來攻打巴格達的。
二 巴格達迅速陷落,老美心中那份得意自不必說。在一旁作壁上觀的俄國將領們,卻看在眼裏,酸在心裏。這些昔日美軍的老對手們在吞下這粒酸葡萄之後,也不得不承認“美軍在伊拉克演練了全新戰法”。英國聯合特遣部隊司令、空軍中將布賴恩·伯裏奇也不無醋意地說,美軍攻打巴格達的戰術,其實同他指揮的英軍在巴斯拉採用的“撼樹”戰術差不多。也就是說,薩達姆政權是一棵樹,美軍的戰法是使勁搖動它的樹幹,使樹上的果子紛紛落地。一樹果子,一隻一隻去摘多麽費事,使勁搖動樹幹使滿樹果子紛紛落地,又快又省事。美軍這種新戰法的精義就是“抓住要點,直取要害”,不在枝節問題上糾纏。伯裏奇最後換成讚揚的口吻道:“美軍向巴格達的進攻不同尋常,歷史學家和其它方麵的學者將要花幾年的時間對它進行研究,而且也將成為軍校學員的必學戰例。”